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77029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23:02
一种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通过从桃蚜(Myzus×persicae)的V‑ATPase subunit E基因和COO2基因片段中构建得到上述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通过构建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转入农杆菌,以该农杆菌侵染小麦幼胚,在小麦中表达产生V‑ATPase subunit E和COO2双基因的dsRNA,从而达到趋避蚜虫的目的。此外,实验证明通过转化双基因融合载体的转基因小麦抗虫效果高于分别转化单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抗虫转基因植物具有只对目标害虫有效,而对非危害生物没有影响的优点,植物表达产生的抗虫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成本低,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V-ATPasesubunitE和COO2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蚜虫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小麦主要种植地区小麦生育期间气温升高,出现“暖冬”,致使蚜虫危害猖獗,每年在小麦生产上因蚜虫及其传播的病毒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目前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作为农作物抗虫研究的热点之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技术就是通过在寄主植物中表达相应昆虫特异基因的dsRNA,昆虫食用寄主植物后,其相应的基因被沉默而表达量下降,造成昆虫的死亡,从而起到控制害虫危害的作用。因此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培育抗蚜品种能够达到安全、持久、高效防治蚜虫的目的,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利用了V-ATPase通过水解ATP产生能量从而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以及桃蚜唾液腺酶类基因COO2在蚜虫合成酶过程上的重要特性,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抗虫转基因植物具有只对目标害虫有效,而对非危害生物没有影响的优点,植物表达产生的抗虫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成本低,利于推广。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dsRNA,其具体融合自蚜虫的V-ATPasesubunitE和COO2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所述的SeqIDNo.3,通过将蚜虫的V-ATPasesubunitE(SeqIDNo.1所示)、COO2基因(SeqIDNo.2所示)以及V-ATPasesubunitE和COO2基因部分片段融合片段基因合成。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通过从桃蚜(Myzus×persicae)的V-ATPasesubunitE基因、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基因和COO2基因部分序列融合片段分别构建得到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通过构建表达载体并将其分别转入农杆菌,以该农杆菌侵染小麦幼胚,分别在小麦中表达产生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和COO2双基因的dsRNA,从而达到趋避蚜虫的目的。所述的表达载体,通过构建玉米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基因和COO2融合基因沉默载体,即RNAi载体。所述的ubiquitin-1启动子具体为:组成型启动子。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即RNAi载体,其基于dsRNA构建得到。所述的dsRNA包括:1)由SeqIDNo.1所示的在植物中表达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2)由SeqIDNo.1所示的在植物中表达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3)由SeqIDNo.3所示的在植物中表达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由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和SeqIDNo.2所示的核苷酸组成。所述的抗蚜性包括:1)在防治蚜虫中的应用或在制备防治蚜虫产品中的应用;2)在促进蚜虫死亡中的应用或在制备促进蚜虫死亡产品中的应用;3)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或在制备抑制蚜虫生长产品中的应用。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实验证明所得在小麦中表达桃蚜相关基因V-ATPasesubunitE、COO2以及V-ATPasesubunitE和COO2融合片段表达cDNA的序列的dsRNA,导致麦蚜产生致死效应,并且V-ATPasesubunitE和COO2融合片段表达cDNA的序列的dsRNA抑制蚜虫效果最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对于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植物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其适合进行基因的转化操作,如各种农作物、花卉植物或林业植物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pDE1005:proUBI:V-ATPasesubunitE+COO2载体构建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转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T1代小麦PCR鉴定示意图;图中:M:MarkerIII;+:pDE1005:proUBI:V-ATPasesubunitE+COO2质粒;CK:野生型Fileder春小麦;1-1,1-3,1-6,2-3,2-3,2-6,3-2,3-4,3-6,4-1,4-3,4-4,5-3,5-5,5-8:转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T1代小麦植株,简称VC。图3为实施例中转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T1代小麦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半定量结果示意图;图中:M:MarkerIII;+:pDE1005:proUBI:V-ATPasesubunitE+COO2质粒;CK:野生型Fileder春小麦;1-1,1-3,1-6,2-3,2-3,2-6,3-2,3-4,3-6,4-1,4-3,4-4,5-3,5-5,5-8:转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T1代小麦植株,简称VC。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例如Sambrook等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1989)中所述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所采用的试剂盒均为市售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的试剂盒。实施例1含V-ATPasesubunitE和COO2双基因的RNAi载体的合成:分别合成桃蚜(Myzus×persicae)的V-ATPasesubunitE基因片段,COO2基因片段以及V-ATPasesubunitE和COO2双基因片段,分别构建发夹结构的正向基因,内含子序列和反向的基因,构建到pDE1005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分别获得pDE1005:proUBI:V-ATPasesubunitE,pDE1005:proUBI:COO2和pDE1005:proUBI: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沉默载体,基因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实施例2根癌农杆菌介导V-ATPasesubunitE,COO2以及V-ATPasesubunitE+COO2双基因RNAi载体转化Fielder春小麦1.1.幼胚的预培养开花授粉后13~14d的未成熟种子(幼胚大小1.0~1.2mm),用70%酒精表面消毒1~2min,15%的次氯酸钠灭菌15min,无菌水冲洗4~5次。1.2.农杆菌与幼胚愈伤组织的共培养室温下,3500rpm离心10min收集农杆菌菌体,尽去上清,用1/10WCC重悬液(MS基本培养基)以1:2比例重悬。将小麦幼胚转移至农杆菌菌液中侵染30min,将愈伤组织转移至灭菌培养皿中的无菌滤纸上,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d(幼胚)。共培养2d的幼胚愈伤组织转移到IESX1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含MS维生素)+30gL-1蔗糖+2.0mgL-1dicamba+250mgL-1Cb+5mgL-1PPT,pH5.8),25℃黑暗培养2周,然后转移到IESX2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含MS维生素)+30g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其特征在于,融合自蚜虫的V‑ATPase subunit E和COO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其特征在于,融合自蚜虫的V-ATPasesubunitE和COO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2.一种双基因融合增强植物抗蚜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桃蚜(Myzus×persicae)的V-ATPasesubunitE基因、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基因和COO2基因部分序列融合片段分别构建得到具有抗蚜虫功能的基因,通过构建表达载体并将其分别转入农杆菌,以该农杆菌侵染小麦幼胚,分别在小麦中表达产生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和COO2双基因的dsRNA,从而达到趋避蚜虫的目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表达载体,通过构建玉米ubiquitin-1启动子驱动V-ATPasesubunitE,COO2基因以及V-ATPasesubunitE基因和COO2融合基因沉默载体,即RNAi载体。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克轩马嘉伟潘琪芳付雪晴张婷婷钱虹妹赵静雅马亚男王宇婷孙小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