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3676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送电装置,其仅通过漏磁通进行动作,来进行非接触供电中的意旨的通知等的动作。送电装置具备:送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输送电力;框体,其收容送电部;第二受电部,其配设于框体的侧壁,且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接受电力;以及电负载,其通过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

Power supply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ower supply device that acts only by leakage of magnetic flux to carry out the notifications of the intended purpose in a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rises a transmission part, because of its non-contact mode to the first electric power department; frame body, the holding power supply department; second electrical department, arranged on the frame of the side wall, and in a non-contact manner from the power supply department to accept and electric power; electric load, by second the electric department received power of a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非接触电力传输技术的送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将在非接触供电中未用于供电而导致浪费的电磁场(漏磁通)作为电力回收,且能够有效利用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供电线圈,其配置在地面侧;以及受电线圈,其搭载于移动体并且被从供电线圈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在被供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夹着的空间的附近,还具备以卷绕面相对于从供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供给电力时产生的漏磁通交叉的方式配置的回收用线圈。该回收用线圈设有使该回收用线圈移动的移动机构,以便从倾倒在地面侧的状态或掩埋在地面侧的状态位移成向上述空间的附近立起的状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92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说明的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为了将从供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供给电力时产生的漏磁通作为电力回收,需要称作移动机构的、使回收用线圈位移成向上述空间的附近立起的状态的机构,以使回收用线圈的卷绕面成为相对于漏磁通交叉的状态。另外,供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相对位置在每次进行非接触供电时都大不相同,因该相对位置而漏磁通及由受电线圈回收的有效磁通的各状态不同,因此回收用线圈即使位移成向上述空间的附近立起的状态,也未必能够仅回收漏磁通。即,因上述相对位置而回收用线圈回收有效磁通,在该情况下,存在从供电线圈向受电线圈的非接触供电的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通过漏磁通进行动作来进行非接触供电中的意旨的通知等的动作的送电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送电装置,其具备:送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初级线圈101),其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10)输送电力;框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框体103),其收容所述送电部;第二受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受电部105),其配设于所述框体的侧壁(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侧壁103a),且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部接受电力;以及电负载(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指示器107),其通过所述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第二受电部配设在所述框体的内侧。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侧壁沿着铅垂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受电部以所述第二受电部所具有的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线圈109)的卷绕面沿着所述侧壁的方式配设。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相互分离配设。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电负载,多个所述电负载相互分离配设,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配电线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配电线路111),其将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至少一个所接受的电力向多个所述电负载供给。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或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开关(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关123),其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且切换所述第二受电部的电路的开闭;传感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121),其检测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以及控制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25),其控制所述开关的开闭,所述控制部断开接受电量最少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控制部仅闭合接受电量最多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4或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控制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25),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来挑选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来自所述送电部的非接触方式下的电力的接受或非接受。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送电装置,其具备:送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初级线圈201),其配设于平面,且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10)输送电力;第二受电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受电部205),其配设于所述平面,且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部接受电力;以及电负载(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指示器207),其通过所述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第二受电部配置在距所述送电部既定距离内的位置,所述既定距离为在所述第一受电部位于所述送电部与所述第一受电部之间的送电效率成为最大的位置且所述送电部向所述第一受电部输送既定电力时,所述第二受电部接受所述电负载可进行动作的最小电力的距离。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第二受电部配置在从所述送电部仅分离所述既定距离的位置上。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第二受电部以所述第二受电部所具有的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线圈209)的卷绕面沿着所述平面的方式配设。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9至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相互分离配设。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电负载,多个所述电负载相互分离配设,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配电线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配电线路211),其将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至少一个所接受的电力向多个所述电负载供给。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3或1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开关(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关223),其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且切换所述第二受电部的电路的开闭;传感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221),其检测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以及控制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225),其控制所述开关的开闭,所述控制部断开接受电量最少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控制部仅闭合接受电量最多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3或1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控制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225),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来挑选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来自所述送电部的非接触方式下的电力的接受或非接受。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在收容送电部的框体的侧壁配设有第二受电部,该第二受电部仅通过漏磁通来接受来自送电部的电力。因此,通过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的电负载不会对从送电部向第一受电部的原本的非接触供电带来影响,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中的意旨的通知等的动作。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在框体不仅收容有送电部还收容有第二受电部,因此通过框体还能够保护第二受电部。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使线圈的卷绕面向铅垂方向立起而配设第二受电部,因此能够防止金属异物等向第二受电部的线圈的附着。根据技术方案4及技术方案1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送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送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输送电力;框体,其收容所述送电部;第二受电部,其配设于所述框体的侧壁,且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部接受电力;以及电负载,其通过所述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11 JP 2016-2001701.一种送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送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输送电力;框体,其收容所述送电部;第二受电部,其配设于所述框体的侧壁,且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部接受电力;以及电负载,其通过所述第二受电部所接受的电力进行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受电部配设在所述框体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侧壁沿着铅垂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受电部以所述第二受电部所具有的线圈的卷绕面沿着所述侧壁的方式配设。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相互分离配设。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电负载,多个所述电负载相互分离配设,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配电线路,其将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至少一个所接受的电力向多个所述电负载供给。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开关,其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且切换所述第二受电部的电路的开闭;传感器,其检测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开关的开闭,所述控制部断开接受电量最少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仅闭合接受电量最多的所述第二受电部的所述开关。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根据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各自中的接受电量,来挑选多个所述第二受电部中的、来自所述送电部的非接触方式下的电力的接受或非接受。9.一种送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送电部,其配设于平面,且以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受电部输送电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本卓也中川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