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小再专利>正文

电机控制、电源变换的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497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控制、电源变换的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工作方法;其包括:驱动电路前级,用于根据外部送入的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控制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N‑MOSFET,其栅极接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该N‑MOSFET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设有第一电阻,N‑MOSFET的漏极接驱动电源;P‑MOSFET,其栅极接驱动集成电路的电压输出端;N‑MOSFET的源极与P‑MOSFET的源极之间设有第二电阻;被控功率控制器件,其栅极串接第三电阻后接P‑MOSFET的源极,被控功率控制器件的源极接P‑MOSFET的漏极。

Driving circuit and working method for power control of motor control and power supply conversion

\u672c\u53d1\u660e\u6d89\u53ca\u7535\u673a\u63a7\u5236\u3001\u7535\u6e90\u53d8\u6362\u7684\u529f\u7387\u63a7\u5236\u7528\u9a71\u52a8\u7535\u8def\u3001\u5de5\u4f5c\u65b9\u6cd5\uff1b\u5176\u5305\u62ec\uff1a\u9a71\u52a8\u7535\u8def\u524d\u7ea7\uff0c\u7528\u4e8e\u6839\u636e\u5916\u90e8\u9001\u5165\u7684PWM\u4fe1\u53f7\u6216\u903b\u8f91\u4fe1\u53f7\u63a7\u5236\u5176\u7535\u538b\u8f93\u51fa\u7aef\u7684\u8f93\u51fa\u7535\u538b\uff1bN\u2011MOSFET\uff0c\u5176\u6805\u6781\u63a5\u9a71\u52a8\u7535\u8def\u524d\u7ea7\u7684\u7535\u538b\u8f93\u51fa\u7aef\uff1b\u8be5N\u2011MOSFET\u7684\u6805\u6781\u4e0e\u6e90\u6781\u4e4b\u95f4\u8bbe\u6709\u7b2c\u4e00\u7535\u963b,N\u2011MOSFET\u7684\u6f0f\u6781\u63a5\u9a71\u52a8\u7535\u6e90\uff1bP\u2011MOSFET\uff0c\u5176\u6805\u6781\u63a5\u9a71\u52a8\u96c6\u6210\u7535\u8def\u7684\u7535\u538b\u8f93\u51fa\u7aef\uff1bN\u2011MOSFET\u7684\u6e90\u6781\u4e0eP\u2011MOSFET\u7684\u6e90\u6781\u4e4b\u95f4\u8bbe\u6709\u7b2c\u4e8c\u7535\u963b\uff1b\u88ab\u63a7\u529f\u7387\u63a7\u5236\u5668\u4ef6\uff0c\u5176\u6805\u6781\u4e32\u63a5\u7b2c\u4e09\u7535\u963b\u540e\u63a5P\u2011MOSFET\u7684\u6e90\u6781,\u88ab\u63a7\u529f\u7387\u63a7\u5236\u5668\u4ef6\u7684\u6e90\u6781\u63a5P\u2011MOSFET\u7684\u6f0f\u6781\u30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控制、电源变换的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尤其是功率控制设备的功率控制器件(MOSFET和IGBT等)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可以输出幅度较大、上升沿和下降沿较短的峰值电流。该驱动电路可应用于使用MOSFET、IGBT进行电机控制、电源变换和电源管理等功率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开启MOSFET或IGBT等被控功率控制器件时,驱动电路必需能在短时间内向被控功率控制器件MOSFET或IGBT的栅极注入大电流,关闭被控功率控制器件MOSFET或IGBT时,驱动电路必需能在短时间内由被控功率控制器件MOSFET或IGBT的栅极引出大电流。或者说,加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MOSFET或IGBT的栅极的驱动电流脉冲幅度要足够大,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间要足够短。为此,一般用MOSFET构造被控功率控制器件的驱动电流输出部分,常用的电路(包括专用MOSFET或IGBT的驱动电路前级)如图1(A)至(D)。图1中,Q1,Q2为驱动被控功率控制器件MOSFET或IGBT(即Q3)的MOSFET。R为驱动电阻,用以调节驱动电流和阻尼驱动回路振铃。脚3接驱动电源。记脚3的电位为V3;脚1和2分别是驱动Q1、Q2的控制信号。记脚1的电位为V1,记脚2的电位为V2;在桥式电路中,在Q3用于上桥时,4接到功率级的电源正,5是输出。在Q3用于下桥时,5接到功率级的电源负,4是输出。记脚4的电位为V4,脚5的电位为V5。Q3的栅极的电压记为VG3(也即栅极和源极的电位差),为使Q3深度饱和(MOSFET进入电阻区,而且导通电阻足够小),必须有VG3=5V-15V,同样,Q1的栅极电压记为VG1,为使Q1深度饱和(MOSFET进入电阻区,而且导通电阻足够小),必须有VG1=5V-15V,因此,附图1(A)N-NMOSFET组合和图1(D)N-PMOSFET组合,开通Q1的控制信号幅度必须达到VG1+VG=20V-30V。显然电路处理比较复杂,所以这两种电路很少使用。对于图1(B)P-NMOSFET组合,当V1=V5时,Q1导通,开启Q3,当V2=V5时Q2导通,关闭Q3。为防止Q1、Q2同时导通,当V1=V5时必须有V2=V3,当V2=V5时必须有V1=V3,而且在Q1、Q2的开关转换过程中,必须保证先关后开,关与开之间要插入合适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也叫死区保护。对于图1(C)P-PMOSFET组合,当V1=V5时,Q1导通,开启Q3,当V2=V3时Q2导通,关闭Q3。为防止Q1、Q2同时导通,当V1=V5时必须有V2=V5,当V2=V3时必须有V1=V3,而且在Q1、Q2的开关转换过程中,必须保证先关后开,关与开之间要插入合适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也叫死区保护。由此可见图1(B)P-NMOSFET组合和图1(C)P-PMOSFET组合的控制信号处理电路比较复杂,特别在是死区保护时间内,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工作状态是不理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输出幅度较大、上升沿和下降沿较短的峰值电流(即被控功率控制器件的开通和关断时间较短)的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其包括:驱动电路前级,用于根据外部送入的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控制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N-MOSFET(Q1),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该N-MOSFET(Q1)的栅极(G)与源极(S)之间设有第一电阻(R1),N-MOSFET(Q1)的漏极(D)接驱动电源;P-MOSFET(Q2),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所述N-MOSFET(Q1)的源极(S)与P-MOSFET(Q2)的源极(S)之间设有第二电阻(R2);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其栅极(G)串接第三电阻(R3)后接所述P-MOSFET(Q2)的源极(S),所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源极(S)接所述P-MOSFET(Q2)的漏极(D)。所述驱动电路前级采用驱动集成电路或分列器件构成。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小于1KΩ,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阻值小于100Ω。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能输出的电压为10-15V,且输出电流和吸收电流的峰值不小于200mA。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为MOSFET或IGBT。上述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的工作方法,其包括:当所述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有效时,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VOUT=10-15V,该电压经第一、第二和第三电阻(R1、R2、R3)加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并形成电流输出电流(I1);该电压还直接加到N-MOSFET(Q1)的栅极,使N-MOSFET(Q1)导通并很快深度饱和,进而使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很快上升;随着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上升,所述输出电流(I1)逐渐减小,直至所述第一电阻(R1)两端的电压小于所述N-MOSFET(Q1)的门槛电压时,N-MOSFET(Q1)退出导通,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由所述驱动电路前级保持,维持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处在深度饱和区;当PWM信号或逻辑信号自有效变为无效时,所述电压输出端下降,使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经第一、第二和第三电阻(R1、R2、R3)向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灌电流(I2),并在第一、第二电阻(R1,R2)的阻值之和与输出灌电流(I2)的乘积大于P-MOSFET(Q2)的门槛电压时,使P-MOSFET(Q2)很快饱和导通,并使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很快下降,最终使Q2退出导通;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由驱动电路前级保持,由于驱动电路前级能吸收峰值不小于200mA的电流,因此能可靠维持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处在截止区。作为一种变型的方案,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依次串接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一栅极电阻(RG1)后接N-MOSFET(Q1)的栅极(G);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一栅极电阻(RG1)的接点串接所述第一电阻(R1)后接N-MOSFET(Q1)的源极(S);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接点串接第二栅极电阻(RG2)后接P-MOSFET(Q2)的栅极(G)。作为另一种变型的方案,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依次串接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二栅极电阻(RG2)后接P-MOSFET(Q2)的栅极(G);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接点串接第一栅极电阻(RG1)后接N-MOSFET(Q1)的栅极(G);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二栅极电阻(RG2)的接点串接第一电阻(R1)后接N-MOSFET(Q1)的源极(S)。一种桥式功率控制电路,其包括:驱动电路前级,用于根据外部送入的一对PWM信号或逻辑信号分别控制其一对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该对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上、下桥驱动电路;所述上、下桥驱动电路包括:N-MOSFET(Q1),其栅极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一电压输出端;该N-MOSFET(Q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机控制、电源变换的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工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电路前级,用于根据外部送入的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控制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N‑MOSFET(Q1),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该N‑MOSFET(Q1)的栅极(G)与源极(S)之间设有第一电阻(R1),N‑MOSFET(Q1)的漏极(D)接驱动电源;P‑MOSFET(Q2),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所述N‑MOSFET(Q1)的源极(S)与P‑MOSFET(Q2)的源极(S)之间设有第二电阻(R2);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其栅极(G)串接第三电阻(R3)后接所述P‑MOSFET(Q2)的源极(S),所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源极(S)接所述P‑MOSFET(Q2)的漏极(D);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能输出的电压为5V‑15V,且输出电流和吸收电流的峰值不小于50mA;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依次串接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二栅极电阻(RG2)后接P‑MOSFET(Q2)的栅极(G);所述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接点串接第一栅极电阻(RG1)后接N‑MOSFET(Q1)的栅极(G);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二栅极电阻(RG2)的接点串接第一电阻(R1)后接N‑MOSFET(Q1)的源原极(S);所述的工作方法,包括:当所述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有效时,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VOUT=5V‑15V,该电压经第一、第二和第三电阻(R1、R2、R3)加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并形成电流输出电流(I1);该电压还直接加到N‑MOSFET(Q1)的栅极,使N‑MOSFET(Q1)导通并很快深度饱和,进而使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很快上升;随着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上升,所述输出电流(I1)逐渐减小,直至所述第一电阻(R1)两端的电压小于所述N‑MOSFET(Q1)的门槛电压时,N‑MOSFET(Q1)退出导通,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栅极电压由所述驱动电路前级保持,维持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处在深度饱和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控制用驱动电路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电路前级,用于根据外部送入的PWM信号或逻辑信号控制其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N-MOSFET(Q1),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该N-MOSFET(Q1)的栅极(G)与源极(S)之间设有第一电阻(R1),N-MOSFET(Q1)的漏极(D)接驱动电源;P-MOSFET(Q2),其栅极(G)接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所述N-MOSFET(Q1)的源极(S)与P-MOSFET(Q2)的源极(S)之间设有第二电阻(R2);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其栅极(G)串接第三电阻(R3)后接所述P-MOSFET(Q2)的源极(S),所述被控功率控制器件(Q3)的源极(S)接所述P-MOSFET(Q2)的漏极(D);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能输出的电压为5V-15V,且输出电流和吸收电流的峰值不小于50mA;所述驱动电路前级的电压输出端依次串接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二栅极电阻(RG2)后接P-MOSF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吴小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