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5525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5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充电壳体,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右侧的充电壳体外侧壁上设有沉槽,沉槽与第一腔体之间设有相连通的通孔,第一腔体底部的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右侧内底部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右侧内壁内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底部设有导滑槽,第一腔体内设有向下延伸并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有收纳转盘,收纳转盘上设有电缆,电缆右侧端面贯穿通孔并伸入沉槽内,沉槽内设有与电缆右侧末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卡块,限位卡块右侧设有充电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环保,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具体是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重,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电动车代替传统的燃油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措施。电动车本身不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尾气污染、对于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尾气排放非常有利。但是现有的充电桩,在完成充电后,都需要人为的将充电线放回充电桩,但是充电线一般重,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外,充电线外露于充电桩外部,存在着充电线被电动汽车碾压碰撞而损坏的风险;还有,由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充电电压较高,若不断开电源,直接使充电枪对汽车的充电接口进行插拔,则极有可能产生接触电弧,从而引发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充电壳体,所述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右侧的所述充电壳体外侧壁上设有沉槽,所述沉槽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设有相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腔体底部的所述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右侧内底部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右侧内壁内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底部设有导滑槽,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向下延伸并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有收纳转盘,所述收纳转盘上设有电缆,所述电缆右侧端面贯穿所述通孔并伸入所述沉槽内,所述沉槽内设有与所述电缆右侧末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卡块,所述限位卡块右侧设有充电头,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所述第一转动轴末端设有第一锥形轮,所述第一锥形轮下方的所述第二腔体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左上侧与所述第一锥形轮右下侧啮合连接的双面锥形轮,所述第一滑槽内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设有螺纹配合连接并向两侧延伸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左侧与所述第一电机动力连接,所述移动块内顶部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顶部设有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锥形轮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向左右两侧延伸设置且滑动配合连接的供电滑杆。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顶部设有与所述充电壳体底部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转动盘,所述凸台部外侧设有顶部与所述充电壳体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的凸环部,所述凸环部底部端面与所述底座顶部边缘处转动配合连接。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螺杆上方的所述第一滑槽内设有贯穿所述移动块且滑动配合连接的导滑杆,所述移动块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底壁滚动配合连接的滚轮。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供电滑杆底部设有伸入所述导滑槽内且滑动配合连接的导滑块,所述供电滑杆右侧末端面上设有供电插针,所述供电插针相对的所述第二滑槽右侧内壁上设有供电孔,所述导滑块右侧的所述导滑槽内设有顶压弹簧。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供电插针与所述电缆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第一腔体内设向下延伸并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收纳转盘,通过收纳转盘总而实现电缆的收纳以及储存,防止电缆外露造成损伤。2.通过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末端设第一锥形轮,第一锥形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横向设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的中间位置固定设左上侧与第一锥形轮右下侧啮合连接的双面锥形轮,第一滑槽内设移动块,移动块上设螺纹配合连接并向两侧延伸设置的螺杆,螺杆左侧与第一电机动力连接,移动块内顶部设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顶部设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二锥形轮且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回收电缆以及供电插针与供电孔的自动插接和断开,防止充电头对汽车的充电接口进行插拔时可能产生接触电弧,导致触电事故发生。3.通过底座顶部设凸台部,凸台部顶部设与充电壳体底部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转动盘,凸台部外侧设顶部与充电壳体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的凸环部,凸环部底部端面与底座顶部边缘处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360°转动调节方位,防止电缆因长时间弯折而导致损伤,通过凸环部防止异物落入转动盘内导致,设备损坏。4.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环保,且防护性能强,能实现先插接后通电,先断电后拔离从而提高充电安全性,防止触电事故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拉动充电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供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回收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外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底座2以及安装在底座2上方的充电壳体1,所述充电壳体1内设有第一腔体3,所述第一腔体3右侧的所述充电壳体1外侧壁上设有沉槽6,所述沉槽6与所述第一腔体3之间设有相连通的通孔34,所述第一腔体3底部的所述充电壳体1内设有第二腔体4,所述第二腔体4右侧内底部设有第一滑槽5,所述第一滑槽5右侧内壁内设有第二滑槽7,所述第二滑槽7底部设有导滑槽75,所述第一腔体3内设有向下延伸并伸入所述第二腔体4内的第一转动轴31,所述第一腔体3内的所述第一转动轴31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有收纳转盘32,所述收纳转盘32上设有电缆33,所述电缆33右侧端面贯穿所述通孔34并伸入所述沉槽6内,所述沉槽6内设有与所述电缆33右侧末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卡块61,所述限位卡块61右侧设有充电头62,所述第二腔体4内的所述第一转动轴31末端设有第一锥形轮41,所述第一锥形轮41下方的所述第二腔体4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42,所述第二转动轴42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左上侧与所述第一锥形轮41右下侧啮合连接的双面锥形轮43,所述第一滑槽5内设有移动块51,所述移动块51上设有螺纹配合连接并向两侧延伸设置的螺杆55,所述螺杆55左侧与所述第一电机56动力连接,所述移动块51内顶部设有第二电机52,所述第二电机52顶部设有伸入所述第二腔体4内的第二锥形轮53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滑槽7内设有向左右两侧延伸设置且滑动配合连接的供电滑杆72。其中,所述底座2顶部设有凸台部21,所述凸台部21顶部设有与所述充电壳体1底部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转动盘22,所述凸台部21外侧设有顶部与所述充电壳体1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的凸环部11,所述凸环部11底部端面与所述底座2顶部边缘处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360°转动调节方位,防止电缆33因长时间弯折而导致损伤。其中,所述螺杆55上方的所述第一滑槽5内设有贯穿所述移动块51且滑动配合连接的导滑杆54,所述移动块51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5的内底壁滚动配合连接的滚轮511,从而实现移动块51的定向移动,提高移动块51的移动灵活性。其中,所述供电滑杆72底部设有伸入所述导滑槽75内且滑动配合连接的导滑块73,所述供电滑杆72右侧末端面上设有供电插针76,所述供电插针76相对的所述第二滑槽7右侧内壁上设有供电孔71,所述导滑块73右侧的所述导滑槽75内设有顶压弹簧74,从而实现自动断电和供电工作,防止触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充电壳体,其特征在于: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右侧的充电壳体外侧壁上设有沉槽,沉槽与第一腔体之间设有相连通的通孔,第一腔体底部的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右侧内底部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右侧内壁内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底部设有导滑槽,第一腔体内设有向下延伸并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有收纳转盘,收纳转盘上设有电缆,电缆右侧端面贯穿通孔并伸入沉槽内,沉槽内设有与电缆右侧末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卡块,限位卡块右侧设有充电头,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末端设有第一锥形轮,第一锥形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左上侧与第一锥形轮右下侧啮合连接的双面锥形轮,第一滑槽内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上设有螺纹配合连接并向两侧延伸设置的螺杆,螺杆左侧与第一电机动力连接,移动块内顶部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顶部设有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二锥形轮且转动配合连接,第二滑槽内设有向左右两侧延伸设置且滑动配合连接的供电滑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充电壳体,其特征在于: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右侧的充电壳体外侧壁上设有沉槽,沉槽与第一腔体之间设有相连通的通孔,第一腔体底部的充电壳体内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右侧内底部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右侧内壁内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底部设有导滑槽,第一腔体内设有向下延伸并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外表面周向固定设有收纳转盘,收纳转盘上设有电缆,电缆右侧端面贯穿通孔并伸入沉槽内,沉槽内设有与电缆右侧末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卡块,限位卡块右侧设有充电头,第二腔体内的第一转动轴末端设有第一锥形轮,第一锥形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左上侧与第一锥形轮右下侧啮合连接的双面锥形轮,第一滑槽内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上设有螺纹配合连接并向两侧延伸设置的螺杆,螺杆左侧与第一电机动力连接,移动块内顶部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顶部设有伸入第二腔体内的第二锥形轮且转动配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双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