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天助专利>正文

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252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19:46
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包括处于上方的上模和处于下方的下模;下模包括外模座,和活动处于外模座内并具有工件成型腔的内模,外模座具有容置内模的容置腔;内模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相拼合构成工件成型腔的内模单体;内模单体的外侧面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外斜面,容置腔的内侧面具有与各内模单体的外斜面相匹配的内斜面;内模的底端配设有将内模向上顶起并使各内模单体张开的开模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高效锻造异形工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锻造用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锻造模具及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锻造异形工件的锻造用的模具及锻造工艺。
技术介绍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在机械设备中负载高、工作条件较差的重要零件,除形状较简单的可用轧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采用锻造工艺加工得到。支重轮是挖掘机或者推土机中与履带配合的一种轮子,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着工程机械的整机重量,驱动履带随着轮子前进,支重轮中,支重轮侧盖的性能对支重轮有重要影响,支重轮侧盖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210336162.3公开一种支重轮端盖,包括端盖主体,所述端盖主体的外侧表面中部有一设置中心孔的凸台,所述凸台下部设置横向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两侧外缘处分别开设螺栓孔;此外,所述中心孔连通至所述端盖的另一侧,且所述中心孔的外壁与所述端盖主体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端盖为支重轮的外端盖,所述中心孔为台阶孔。所述端盖为支重轮的内端盖,所述凸台开设有穿过所述中心孔孔壁的中心通孔,且所述连接座与形成由所述中心孔延展出的弧形槽体座部分。为了保证支重轮具有足够的强度,一般通过精锻的方式加工支重轮。在支重轮锻造工艺中,模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设备,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1320470552.X公开一种支重轮锻造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左模、右模和顶杆,所述上模、下模、左模、右模形成一与支重轮相适配的型腔,上模底部设有用于冲压出支重轮工作油腔的上凸块、下模顶部设有与上凸块相对应的下凸块,所述顶杆贯穿于上凸块和/或下凸块内。所述上凸块的高度大于下凸块的高度。所述顶杆贯穿于下凸块内。这种模具较常见,可锻造支重轮。如前所述,支重轮侧盖的性能对整个支重轮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若能通过锻造来加工支重轮侧盖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前述模具和市场上其他的模具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只能锻造一些形状较简单的工件,都无法锻造支重轮侧盖,主要原因在于支重轮侧盖的结构较复杂,尤其在上部和下部都具有向周边凸出的边缘或棱角等异形结构,导致即使利用前述模具锻造支重轮侧盖后也会卡在模具内,很难将支重轮侧盖顺畅取出,工艺的复杂和成本的考虑,使得支重轮侧盖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其他工艺。然而类似支重轮侧盖一样的异形工件众多,若能改变支重轮侧盖等异形工件无法顺畅高效锻造的现状,将会给工业领域带来巨大利益。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高效锻造支重轮侧盖等异形工件,并可将异形工件顺畅取出的锻造用的模具,结构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包括处于上方的上模和处于下方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外模座,和活动处于外模座内并具有工件成型腔的内模,所述外模座具有容置所述内模的容置腔;所述内模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相拼合构成工件成型腔的内模单体;所述内模单体的外侧面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外斜面,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具有与各所述内模单体的外斜面相匹配的内斜面;所述内模的底端配设有将内模向上顶起并使各内模单体张开的开模装置。上述开模装置为由下向上对应上述内模底端抵顶的顶杆,上述外模座具有活动容置所述顶杆的通孔;上述内模单体底端与所述顶杆顶端具有至少一个接触支点,以所述接触支点为支点,所述内模单体处于所述接触支点外侧部分的力矩,大于处于接触支点内侧部分的力矩。上述内模的底端面包括处于外围的锥面部分,和处于中心处的水平面部分;上述容置腔的内侧底壁形成有与所述锥面部分相匹配内锥面;上述顶杆顶端抵顶于所述水平面部分,且所述水平面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顶杆的顶端面范围内。上述顶杆的上端形成有卡于上述通孔上端的阔头部。上述阔头部为上宽下窄的倒锥形,上述容置腔在上述通孔处形成有匹配容置所述阔头部的锥形槽。上述锥形槽向上延伸有直孔段,所述直孔段的深度与上述顶杆顶端边缘至上述锥面部分的竖向距离相等。上述内模包括两个、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均匀分布的上述内模单体。上述外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45°;上述锥面部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4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锻造用的模具,突破传统模具的构造形式,在锻造工件时,首先使内模处于外模座外部,将各内模单体打开,将工件粗坯放入各内模单体拼合后形成工件成型腔的空间处;然后将各内模单体拼合在一起,将工件粗坯容置在工件成型腔内;再将内模沿内斜面匹配置于容置腔内;然后使上模下压对工件粗坯进行锻造制成初成型工件;然后利用开模装置对内模向上抵顶,内模带着初成型工件上升,随着内模逐渐上升,内模与容置腔的内斜面逐渐产生间隙,且间隙逐渐增大,各内模单体逐渐张开,当内模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各内模单体达到要求的张开程度;然后将初成型工件取出。克服传统模具因不能顺畅取出带凸边等异形工件而无法锻造带凸边等异形工件的缺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锻造用的模具,其可高效锻造异形工件,并可将异形工件顺畅取出,结构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开模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模2-下模21-外模座211-容置腔2111-内斜面2112-内锥面2113-锥形槽2114-直孔段212-通孔22-内模221-内模单体2211-外斜面2212-锥面部分2213-水平面部分23-工件成型腔3-开模装置31-阔头部4-接触支点5-初成型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本技术的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如图1和2所示,包括处于上方的上模1和处于下方的下模2。下模2包括外模座21,和活动处于外模座21内并具有工件成型腔23的内模22,外模座21具有容置内模22的容置腔211;内模22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相拼合构成工件成型腔23的内模单体221;内模单体221的外侧面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外斜面2211,容置腔211的内侧面具有与各内模单体221的外斜面2211相匹配的内斜面2111;内模22的底端配设有将内模22向上顶起并使各内模单体221张开的开模装置3。本技术在锻造工件时,首先使内模22处于外模座21外部,将各内模单体221打开,将工件粗坯放入各内模单体221拼合后形成工件成型腔23的空间处;然后将各内模单体221拼合在一起,将工件粗坯容置在工件成型腔23内;再将内模22沿内斜面2111匹配置于容置腔211内;然后使上模1下压对工件粗坯进行锻造制成初成型工件5;然后利用开模装置3对内模22向上抵顶,内模22带着初成型工件5上升,随着内模22逐渐上升,内模22与容置腔211的内斜面2111逐渐产生间隙,且间隙逐渐增大,各内模单体221逐渐张开,当内模22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各内模单体221达到要求的张开程度;然后将初成型工件5取出。克服传统模具因不能顺畅取出带凸边等异形工件而无法锻造带凸边等异形工件的缺陷。为了具体实现开模装置3的结构及其开模原理,优选地,开模装置3为由下向上对应内模22底端抵顶的顶杆,外模座21具有活动容置顶杆形式的开模装置3的通孔212;内模单体221底端与顶杆形式的开模装置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锻造用的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包括处于上方的上模和处于下方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外模座,和活动处于外模座内并具有工件成型腔的内模,所述外模座具有容置所述内模的容置腔;所述内模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相拼合构成工件成型腔的内模单体;所述内模单体的外侧面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外斜面,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具有与各所述内模单体的外斜面相匹配的内斜面;所述内模的底端配设有将内模向上顶起并使各内模单体张开的开模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包括处于上方的上模和处于下方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外模座,和活动处于外模座内并具有工件成型腔的内模,所述外模座具有容置所述内模的容置腔;所述内模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相拼合构成工件成型腔的内模单体;所述内模单体的外侧面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外斜面,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具有与各所述内模单体的外斜面相匹配的内斜面;所述内模的底端配设有将内模向上顶起并使各内模单体张开的开模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模装置为由下向上对应上述内模底端抵顶的顶杆,上述外模座具有活动容置所述顶杆的通孔;上述内模单体底端与所述顶杆顶端具有至少一个接触支点,以所述接触支点为支点,所述内模单体处于所述接触支点外侧部分的力矩,大于处于接触支点内侧部分的力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锻造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内模的底端面包括处于外围的锥面部分,和处于中心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天助
申请(专利权)人:林天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