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及具有该固定结构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409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涉及一种车灯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及具有该固定结构的车辆,包括与汽车车体相连且提供所述车灯结构支撑与安装的壳体组件、具有第一端部、中间区域和第二端部的导光元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且提供所述导光元件支撑的衬框组件,所述衬框组件包括:第一衬框,其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第二衬框,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的支撑、限位与固定;以及第三衬框,其装设于所述第二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中间区域限位与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车灯结构的车辆。具有上述技术方案后,改善了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设计,提供了更为紧凑和简洁的将导光元件固定与衬框组件的方式,便于安装与拆卸,也适用于具有不规则造型的导光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及具有该固定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逐渐走入家庭,使用者对车辆各部件的要求也越发提高。对于车灯而言,使用者通常既要求其功能多样化,同时也要求配光的视觉效果最佳。因此,为了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对于车灯内部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另外,随着光导技术在汽车灯具上的广泛应用,光导的安装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光导胶合于衬框组件,从而需要在衬框组件上设置胶槽,这样就要求衬框组件上须留有结构以便设置胶槽,如此便增加了加工成本。另外,通过胶体,光导将固定于衬框组件,这样也就不便于安装后的拆卸。如何设计一种光导的固定结构使得光导可以固定于衬框组件,也便于在衬框组件的安装与拆卸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灯结构及具有该车灯结构的车辆,以改善车辆前灯组件的整体结构设计,从而使得前灯组件整体具有紧凑且简洁的结构,同时,集成有多种不同功能的照明灯与警示灯。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灯结构,包括与汽车车体相连且提供所述车灯结构支撑与安装的壳体组件、具有第一端部、中间区域和第二端部的导光元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且提供所述导光元件支撑的衬框组件,所述衬框组件包括:第一衬框,其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第二衬框,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的支撑、限位与固定;以及第三衬框,其装设于所述第二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中间区域限位与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衬框与第二衬框形成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结构,该支撑与限位结构为竖直方向的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优选地,所述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包括由第一衬框形成的U型凹槽和由第二衬框形成的限位突缘。优选地,所述第二衬框与第三衬框形成所述导光元件之中间区域的限位与固定结构,该限位与固定结构为大致在水平方向的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包括由第二衬框形成的L型凹槽由第三衬框形成的限位挡板。优选地,所述第二衬框形成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二端部的限位与固定结构,该限位与固定结构为竖直方向的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的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包括由第二衬框形成的方形凹槽。优选地,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具有沿竖直方向且与所述的由第一衬框形成的U型凹槽相配合的端部延伸。优选地,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二端部具有沿竖直方向且与所述的由第二衬框形成的方形凹槽相配合的曲面延伸。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具有上述的车灯结构。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善了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设计,提供了更为紧凑和简洁的将导光元件固定与衬框组件的方式,便于安装与拆卸,也适用于具有不规则造型的导光元件。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符合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车灯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有符合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车灯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2之A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之B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C为图2之C部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车前整灯10壳体组件20衬框组件21第一衬框211U型凹槽22第二衬框221限位突缘222L型凹槽223方形凹槽23第三衬框231限位挡板30导光元件31端部延伸32曲面延伸33导光元件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中的“上方/上”、“下方/下”等对方向或位置的描述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的改变均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命名,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请参阅图1和图2,在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之车前整灯100主要包括壳体组件10,其与汽车车体相连且提供所述车灯结构的支撑与安装、具有第一端部、中间区域和第二端部的导光元件30,还包括衬框组件20,其与壳体组件10相连且提供导光元件30支撑。优先地,还包括导光元件支架31,其提供了导光元件30与壳体组件20的连接与支撑。其中,衬框组件20进一步包括第一衬框21、第二衬框22和第三衬框23。具体地,第一衬框21提供所述导光元件30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第二衬框22套设于第一衬框21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30之第一端部、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的支撑、限位与固定;第三衬框23装设于所述第二衬框22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30之中间区域限位与固定。请同时结合图2A,第一衬框21与第二衬框22形成所述导光元件30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结构,该支撑与限位结构为竖直方向的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该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包括由第一衬框21形成的U型凹槽211和由第二衬框22形成的限位突缘221。导光元件30之第一端部具有沿竖直方向且与由第一衬框21形成的U型凹槽211相配合的端部延伸31,该端部延伸31伸入U型凹槽211且由限位突缘221抵靠该端部延伸31而阻挡其脱离U型凹槽211,从而使得导光元件30之第一端部为第一衬框21与第二衬框22所固定。请同时结合图2B,第二衬框22与第三衬框23形成所述导光元件30之中间区域的限位与固定结构,该限位与固定结构为大致在水平方向的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该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包括由第二衬框22形成的L型凹槽222由第三衬框23形成的限位挡板231。导光元件30之中间区域卡入L型凹槽222且为限位挡板231所抵靠而阻挡其脱离L型凹槽222,从而使得导光元件30之中间区域为第二衬框22与第三衬框23所固定。请同时结合图2C,第二衬框22形成所述导光元件30之第二端部的限位与固定结构,该限位与固定结构为竖直方向的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该槽形限位与固定结构包括由第二衬框22形成的方形凹槽223。导光元件30之第二端部具有沿竖直方向且与由第二衬框22形成的方形凹槽相配合的曲面延伸32,该曲面延伸32可插入方形凹槽223内,使得导光元件30之第二端部固定于第二衬框22。上述任一实施例可直接应用至车辆上,其安装方式仍等同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安装方式,仅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应当注意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灯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包括与汽车车体相连且提供所述车灯结构支撑与安装的壳体组件,具有第一端部、中间区域和第二端部的导光元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且提供所述导光元件支撑的衬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框组件包括:第一衬框,其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第二衬框,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的支撑、限位与固定;以及第三衬框,其装设于所述第二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中间区域限位与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灯导光元件的固定结构,包括与汽车车体相连且提供所述车灯结构支撑与安装的壳体组件,具有第一端部、中间区域和第二端部的导光元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且提供所述导光元件支撑的衬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框组件包括:第一衬框,其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第二衬框,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中间区域以及第二端部的支撑、限位与固定;以及第三衬框,其装设于所述第二衬框且构造为提供所述导光元件之中间区域限位与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框与第二衬框形成所述导光元件之第一端部的支撑与限位结构,该支撑与限位结构为竖直方向的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支撑与限位结构包括由第一衬框形成的U型凹槽和由第二衬框形成的限位突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框与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姣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海拉灯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