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7652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0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至少一个复合管加热层(2)和至少一个电磁线圈层(3),其中,所述电磁线圈层(3)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与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所述复合筒体加热层(1)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内壁还形成用于装载被加热液体的腔体(6);所述复合管加热层(2)由内至外也依次包括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内壁还形成载流管道(5)。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提高电磁感应利用率,克服复合管和复合筒体的易腐蚀或电磁感应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加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加热,一是燃烧加热,如煤、油、气等能源的燃烧产生热量;二是利用在电阻上产生焦耳热的原理,利用电阻丝将电能转换成热量。这些热量只有通过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才能传递到需要加热的物体上,也才能达到加热物体的目的。如对液体加热,被加热的液体是通过被加热的物体如钢材吸收外部热量再传递到液体中实现升温的。因此,它们都属于间接加热方式。而基于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对金属物体加热和非金属物体加热方式,就是属于直接加热方式。对于非金属物体,采用工作频率约240MHZ及以上,能使其内部分子、原子每秒振动、磨擦上亿次使得物体自身产生热量,如微波加热。对于金属物体,则可采用工作频率在几千赫兹(KHZ)至几百千赫兹以上的中频、高频感应加热。也可以采用低频感应加热,如工频50HZ等。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电感线圈上通上交流电,会产生一个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在磁场中放入金属体,金属体表面会产生涡流。利用涡流效应,通过金属物体内的电阻,将其转换成热能。在涡流的同时,加上磁滞效应、趋肤效应、边缘效应等少量热量,它们共同使金属物体的温度急速升高,实现快速加热的目的。然而,目前使用电磁涡流液体加热器,大多是利用能产生电磁涡流的铁质容器装载液体如水、油等,然后在铁质容器外面绕上电磁加热线圈作为电磁涡流液体加热器,通过电磁感应在容器体产生电磁热能,电磁热能传导给液体,实现对液体的加热。现有的加热器存在以下不足:1、在加热水时,如果采用非不锈材料,水会带来锈蚀问题;如果采用不锈材料,电磁感应效率又比较低;2、同等质量液体在单容体加热器中对液体的换热面积较小不如多容体(多管式)换热面积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克服在加热液体时电磁线圈的利用率低,及复合管、复合筒体易腐蚀或电磁感应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复合筒体加热层、至少一个复合管加热层和至少一个电磁线圈层,所述的电磁线圈层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与复合管加热层之间、相邻的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之间和/或相邻的两个复合管加热层之间。所述复合筒体加热层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防锈内层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所述第一防锈内层的外壁与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锈内层的内壁还形成用于装载被加热液体的腔体。所述复合管加热层由内至外也依次包括第二防锈内层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所述第二防锈内层的外壁与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锈内层的内壁还形成该复合管加热层的载流管道。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线圈层与复合管加热层之间,以及所述电磁线圈层与复合筒体加热层之间,均设有隔热层。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锈内层和第二防锈内层至少包括不锈钢防锈内层和铜材料防锈内层中的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至少包括碳钢电磁涡流热产生层、硅钢电磁涡流热产生层和石墨电磁涡流热产生层中的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锈内层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均为薄壁管。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管加热层中的复合管通过盘绕形成加热体,该加热体中相邻两圈复合管的外表面相互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复合管与复合筒体均由无缝紧密连接的防锈内层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组成,在克服加热器在对液体加热时的锈蚀问题、保障被加热液体的质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电磁感应效率。(2)本专利技术中电磁线圈层或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与复合管加热层之间,或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之间,或相邻的两个复合管加热层之间,使得电磁线圈层两侧的电磁场均被复合筒体加热层或复合管加热层利用,同时加热两个加热层,有效提高了电磁线圈层的电磁感应效率,降低其电磁感应泄露量,在同功率下,产生的热量比非夹层式结构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磁涡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复合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复合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复合筒体加热层,101—第一防锈内层,102—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复合管加热层,201—第二防锈内层,201—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3—电磁线圈层,4—隔热层,5—载流管道,6—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至少一个复合管加热层2和至少一个电磁线圈层3,所述的电磁线圈层3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与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相邻的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之间和/或相邻的两个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如图2所示,所述复合筒体加热层1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外壁与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内壁还形成用于装载被加热液体的腔体6。所述的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紧密接触,其实现方式可采用任何一种加工工艺,如压紧的方式等。本专利技术中,复合筒体加热层1中的腔体6使兼作储存箱,液体可通过复合管加热后进入腔体6,也可先进入腔体6再流入复合管的载流管道5中。如图3所示,所述复合管加热层2由内至外也依次包括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外壁与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内壁还形成该复合管加热层2的载流管道5。所述的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紧密接触,其实现方式也可采用任何一种加工工艺,如压紧的方式等。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线圈层3与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以及所述电磁线圈层3与复合筒体加热层1之间,均设有隔热层4。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二防锈内层201至少包括不锈钢防锈内层(如304不锈钢)和铜材料防锈内层(如TP2铜)中的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至少包括碳钢电磁涡流热产生层、硅钢电磁涡流热产生层和石墨电磁涡流热产生层中的一种。当加热液体时,特别是加热水的时候,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二防锈内层201可起到防腐、保障水质干净、避免腔体6和载流管道5内部锈化等作用。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如碳钢,能起到产生电磁涡流热的作用。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均为薄壁管。基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至少一个复合管加热层(2)和至少一个电磁线圈层(3),所述的电磁线圈层(3)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与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相邻的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之间和/或相邻的两个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所述复合筒体加热层(1)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外壁与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内壁还形成用于装载被加热液体的腔体(6);所述复合管加热层(2)由内至外也依次包括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外壁与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内壁还形成该复合管加热层(2)的载流管道(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磁涡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至少一个复合管加热层(2)和至少一个电磁线圈层(3),所述的电磁线圈层(3)设置在相邻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与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相邻的两个复合筒体加热层(1)之间和/或相邻的两个复合管加热层(2)之间;
所述复合筒体加热层(1)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防锈内层(101)和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外壁与第一电磁涡流热产生层(1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锈内层(101)的内壁还形成用于装载被加热液体的腔体(6);
所述复合管加热层(2)由内至外也依次包括第二防锈内层(201)和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外壁与第二电磁涡流热产生层(202)的内壁无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锈内层(201)的内壁还形成该复合管加热层(2)的载流管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欣翼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