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7303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用于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连接,第一装置设置有第一轴,第二装置设置有第二轴,第二装置固定设置,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该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件、第二固定部件、第一板簧以及第二板簧,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设置;第二固定部件连接第一装置;第一板簧连接第一固定部件,且第一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一方向的偏移及振动;第二板簧连接第二固定部件,并与第一板簧相连,且第二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分别吸收及自适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从而使得第一轴位置可以微调,以优化第一轴与第二轴间的力的传递性能和传递尺寸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总体来说涉及实轴型旋转编码器的安装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实轴型旋转编码器的安装方式是编码器本体安装于一块固定板上,通过联轴器与被测转轴(电机转轴等)连接,实轴编码器自身被完全固定,在编码器转轴被带动旋转工作状态下,主轴的振动、偏移(包括偏心、偏角)主要依靠联轴器进行吸收,以免这种偏移、振动如传递给编码器造成编码器的损坏。但在客户实际使用当中,由于加工精度以及安装精度差异造成安装后实轴编码器与被测轴的同心度等精度要求保证十分困难。而且,联轴器吸收运转状态下的振动及偏移非常有限,所以造成了仍然有相当程度的振动及偏移以及其所产生的应力传递给了编码器的转轴,进而造成了实轴编码器的轴承、码盘等各种机械性的损坏。现有技术的实轴型编码器在实际运用中的劣势:1、由于固定板制作加工精度低、以及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偏差造成编码器与被测定轴同心度非常低;2、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电机主轴本身也会产生振动、以及转轴中心的偏移、偏心、偏角,并且随着电机的老化,这种异常状况将愈发严重;3、实轴编码器安装过程比较复杂,安装过程中需要时刻调整同心度,以及通过多个螺丝才可将编码器进行彻底固定,花费工时多;4、由于通过螺丝拧入编码器本体上位置固定的螺纹孔以与安装板固定,所以编码器安装的相对位置(即导线出线方向)也无法任意调整;5、如上述1、2点所述,实轴编码器转轴易受到相当程度的振动及偏移以及其所产生的应力而造成损坏;由于以上这些课题,实轴编码器本身、以及联轴器在实际工况运转下,都易发生损坏,造成系统工作故障、甚至停止,需要时时维护、以及更换产品,这样也对生产成本、工数影响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第一轴连接位置、从而使第一轴与第二轴连接的力学性能更优的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用于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装置设置有第一轴,所述第二装置设置有第二轴,所述第二装置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二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所述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设置;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连接所述第一装置;第一板簧,所述第一板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且所述第一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一方向的偏移及振动;以及第二板簧,所述第二板簧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并与所述第一板簧相连,且所述第二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簧和所述第二板簧均还吸收及自适应第三方向的偏移及振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的水平径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的竖直径向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的轴向方向。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簧为片状,且具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和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板簧通过所述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角部连接所述第二板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角部上设置有折角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板簧为片状,且具有第三角部、第四角部和中空结构,所述第二板簧通过所述第三角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通过所述第四角部与所述第一板簧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四角部上设置有弯曲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还包括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设置,且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套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为一安装环,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以紧胀方式紧固于所述安装孔中。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一安装环,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卡箍所述第一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装置为实轴编码器,所述第二装置为电机。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中采用第一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一方向的偏移及振动,第二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从而使得第一轴的位置可以微调,以优化第一轴与第二轴间的力的传递性能和传递尺寸精度,提高联轴器连接的可靠性,提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与第一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与第一装置的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中第一板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中第一板簧的调节效果示意图。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中第二板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中第二板簧的调节效果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装置;2、第二装置;3、联轴器;4、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11、第一轴;12、凸台;41、第一固定部件;42、第二固定部件;43、第一板簧;44、第二板簧;45、第一连接件;46、安装板;47、第二连接件;48、第三连接件;49、调整螺钉;411、调整孔;412、外配合面;413、楔形断面;414、423、433、434、443、444、连接孔;421、凸耳;422、内配合面;424、第四连接件;430、第一中空部;431、第一角部;432、第二角部;435、折角结构;440、第二中空部;441、第三角部;442、第四角部;445、弯曲结构;461、套装孔;X1、第一方向;X2、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用于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装置设置有第一轴,所述第二装置设置有第二轴,所述第二装置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二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设置;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连接所述第一装置;第一板簧,所述第一板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且所述第一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一方向的偏移及振动;以及第二板簧,所述第二板簧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并与所述第一板簧相连,且所述第二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用于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连接,所
述第一装置设置有第一轴,所述第二装置设置有第二轴,所述第二装置固定
设置,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二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联
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设置;
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连接所述第一装置;
第一板簧,所述第一板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且所述第一板簧吸收
及自适应第一方向的偏移及振动;以及
第二板簧,所述第二板簧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并与所述第一板簧相
连,且所述第二板簧吸收及自适应第二方向的偏移及振动;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
簧和所述第二板簧均还吸收及自适应第三方向的偏移及振动,所述第三方向
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
向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的水平径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轴
和所述第二轴的竖直径向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的
轴向方向。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联轴器连接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板簧为片状,且具有第一角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佳沈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