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554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导线辅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包括支撑主体与压辊。支撑主体上设有多个孔道,孔道之间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所述的压辊包括上压辊与下压辊,均固定在支撑主体上,固定时保持上压辊水平一排在上,下压辊水平一排在下,且二者交错排列,上压辊位于相邻两个下压辊之间。其中下压辊始终固定在支撑主体的底部,上压辊则可通过孔道上下移动调节高度。当导线直线前行时,导线的上端面与上压辊接触,下端面与下压辊接触,上、下压辊的限位使导线的前行轨迹变成曲线,导线在外力作用下变弯,变弯后再被拉直即提高了导线的机械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提高导线的机械强度,满足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导线辅助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变压器绕组抗短路能力,变压器厂家一般要求导线有一定的硬度,进而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而现有技术想解决此问题一般通过在生产工艺上改变导线的生产工艺或者原料组成,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以满足生产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包括支撑主体与压辊,所述的支撑主体通体上设有多个孔道,孔道之间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所述的压辊包括上压辊与下压辊,均固定在支撑主体上,固定时保持上压辊水平一排在上,下压辊水平一排在下,且二者交错排列,上压辊位于相邻两个下压辊之间;其中下压辊始终固定在支撑主体的底部,上压辊则可通过孔道上下移动调节高度。进一步地,在支撑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限位导轮。进一步地,限位导轮通体为圆柱体设计,固定在支撑中轴上,在外力作用下可围绕中轴旋转。进一步地,支撑主体顶部设有多个与孔道位置匹配的螺纹调节杆,可在支撑主体内部沿孔道上下移动,且螺纹调节杆的底端与上压辊穿过孔道部分的上端面触碰。进一步地,支撑主体两侧各设有一标尺。进一步地,在将上压辊与支撑主体固定时中间加一横向固位板。进一步地,固位板为长方形设计,上面设有多个横向水平分布的固位孔,固位孔的间距位置与孔道匹配。进一步地,上压辊的数量优选值为3个,下压辊的数量优选值为4个。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将导线通过外力压弯再拉直,改变其内部金属原子的排列组合,从而大大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增强变压器抗短路的能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限位导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固位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安装在导线整个行进过程的中间环节,如图1所示,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安装在底部机架1上面,包括支撑主体2与压辊3,所述的支撑主体2通体上设有多个孔道4,孔道4之间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压辊3包括上压辊31与下压辊32,压辊3均固定在支撑主体2上,固定时保持上压辊31水平一排在上,下压辊32水平一排在下,且二者交错排列,上压辊31位于相邻两个下压辊32之间;其中下压辊32始终固定在支撑主体2的底部,上压辊31则可通过孔道4上下移动调节高度。运用本技术提高导线的机械强度的时候,根据导线不同机械强度的需求先对本技术进行特定调节,主要是调节所有的上压辊31的高度,调节时,上压辊31可通过孔道4上下移动调节高度,也就是说支撑主体2上的孔道4就是上压辊31高度变化的轨道,把所有上压辊31按照特定导线硬度即机械强度调到相应高度后再进行固定,使得上压辊31的底端低于下压辊32的上端,但上压辊31的上端始终高于下压辊32的上端,调节后的上压辊31呈水平方向一排布置在上部,下压辊32在下位置不变化,上压辊31的高度越低,导线的弯曲程度越大,同时导线在前行过程中受到的来自上压辊31与下压辊32的阻力越大。当导线进入后,先经过第一个下压辊32,导线的下端面与下压辊32贴紧,再经过第一个上压辊31,导线的上端面与上压辊31贴紧,再经过第二个下压辊32,导线的下端面与下压辊32贴紧,再经过第二个上压辊31,导线的上端面与第二个上压辊31贴紧,导线以此方式前行,通过最后一个下压辊32离开,此过程中,因为上压辊31与下压辊32的交错位置关系对导线行进轨迹产生曲线的限位,使得导线在前行过程中发生弯曲,当导线经过最后一个下压辊32恢复直线前行时,又被前行的牵引力拉直,根据金属的特性,这一过程即可提高了导线的机械强度。为了更好的将导线行进方向进行固位,不发生偏移,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限位导轮5,限位导轮5为圆柱体设计,底部设有一支撑中轴6,限位导轮5在外力作用下可绕支撑中轴6转动,当导线在限位导轮5中间经过时,可以减少彼此的摩擦。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可对本技术进行优化。优化一,如图3所示,在将上压辊31进行特定高度固定时,为快速准确使得所有的上压辊31保持水平一致高度,在将上压辊31与支撑主体2固定时中间加有一长方形的固位板7,固位板7上面设有多个水平横向排列的固位孔71,与孔道4位置匹配,每个上压辊31对应一个固位孔71,固位板7的上边与上压辊31的上端面对齐,所有的上压辊31均穿过这个固位板7上的固位孔71再固定在支撑主体2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当固位板7两端的上压辊31确定高度时候,中间的上压辊31自动确定高度,此固位板7的的优势就在于把上压辊31始终固定在一条水平线上。优化二,为能够让导线更精准地达到要求的硬度,即机械强度,可以通过在支撑主体2的两侧各安装一标尺8,根据标尺8的刻度来调整上压辊31的高度,标尺8的作用可方便工作人员准确调节上压辊31的高度,进而对导线的硬度即机械强度进行调节。两个标尺8同时对固位板7是否水平也可进行测量,防止倾斜,固位板7的上端面在两侧标尺8上对应的数值一样,就说明固位板7是一个水平状态,而这个刻度值就是上压辊31的高度。优化三,在导线行进过程中,如果事先已经按照一定高度对上压辊31进行固定后,想临时增强导线的机械强度,就要调低上压辊31的高度,如果此时把所有的上压辊31全部卸下来重新进行安装,用时长,势必会耽误生产,我们可通过在支撑主体2上部设置的螺纹调节杆9对所有上压辊31进行上下调节,螺纹调节杆9底端与上压辊31在孔道4内的部分触碰,当螺纹调节杆9向下移动的时候,上压辊31就会受到来自螺纹调节杆9底端的一个向下的力使其向下移动,进而就对上压辊31的高度实现微调。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上压辊31的数量为3个,下压辊32的数量为4个,为最佳配置,结构简单且同时能保证导线不同机械强度的加强需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在本技术所披露的任何变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与压辊,所述的支撑主体通体上设有多个孔道,孔道之间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所述的压辊包括上压辊与下压辊,上压辊与下压辊均固定在支撑主体上,固定时保持上压辊水平一排在上,下压辊水平一排在下,且二者交错排列,上压辊位于相邻两个下压辊之间;其中下压辊固定在支撑主体的底部,上压辊通过孔道上下移动调节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与压辊,所述的支撑主体通体上设有多个孔道,孔道之间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所述的压辊包括上压辊与下压辊,上压辊与下压辊均固定在支撑主体上,固定时保持上压辊水平一排在上,下压辊水平一排在下,且二者交错排列,上压辊位于相邻两个下压辊之间;其中下压辊固定在支撑主体的底部,上压辊通过孔道上下移动调节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限位导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导线机械强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导轮通体为圆柱体设计,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绪清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市宏远电磁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