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国宏专利>正文

一种校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24183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的校直机具有对薄壁杆件校直质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校直机,其包括初校机构、精校机构、输出辊对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初校机构、精校机构和输出辊对运转对杆件进行初校和精校,从而获得尺寸精度达标的杆件。其中,初校机构采用的辊轮具有沿周向的传输槽,传输槽的底面设置环形凹槽,使待校直的杆件具有退让空间,不易受压变形,且环形凹槽将传输槽的底面分成两个表面,使得待校直的杆件从不同方向均匀受力,杆件不易受压失圆或破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杆件校直过程中受力均匀且杆件变形具有退让槽,不易受压失圆或被破坏,因此本校直机能够保证杆件的校直质量,得到较高尺寸精度的杆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校直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校直机
技术介绍
薄壁杆件是常用的机械零件,例如挂面杆。薄壁杆件的结构刚度较低,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压产生弯曲变形或扭转变形而不能使用或需要经过校直后再使用。因薄壁杆件刚度、强度低、易受力变形或破坏,现有的校直机在校直的过程中容易对待校直的工件造成扭转变形或撕裂。因此现有的校直机具有对薄壁杆件校直质量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校直机,以解决现有的校直机具有对薄壁杆件校直质量差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校直机,本校直机包括机架、初校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初校机构包括输入辊对,输入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I辊轮和i辊轮。初校机构还包括传递辊对,传递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V辊轮和v辊轮。传递辊对与输入辊对相互间隔设置。输入辊对和传递辊对之间设有若干个传递辊轮和若干个调节辊轮。各个传递辊轮依次排列于I辊轮和V辊轮之间,且与I辊轮传动连接;各个调节辊轮依次排列于i辊轮和v辊轮之间,且与传递辊轮相配合。I辊轮、i辊轮、V辊轮、v辊轮、各个传递辊轮以及各个调节辊轮的圆周面上分别设有沿周向的环形的传输槽,传输槽的截面为部分圆弧形。I辊轮上的传输槽与i辊轮上的传输槽相互配合形成容纳待校直件通过的近视圆形的传输孔。传输槽的底面具有沿其径向向内凹陷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将传输槽的底面分为相互断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I辊轮、i辊轮、V辊轮、v辊轮、各个传递辊轮以及各个调节辊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驱动机构连接于机架;驱动机构与I辊轮、V辊轮以及各个传递辊轮转动传动连接,并能够驱动I辊轮、V辊轮以及各个传递辊轮转动。进一步地:i辊轮和/或v辊轮分别通过第一调节机构连接于机架,第一调节机构能够带动i辊轮远离或靠近I辊轮;第一调节机构能够带动v辊轮远离或靠近V辊轮;进一步地:各个调节辊轮分别通过第二调节机构连接于机架;第二调节机构能够带动各个调节辊轮远离或靠近传输辊轮。进一步地:校直机还包括精校机构和输出辊对;精校机构包括多个具有校直孔的校直件;各个校直孔依次排列形成精校通道;输出辊对包括VI辊轮和vi辊轮,VI辊轮和vi辊轮相互配合形成输出口;初校机构的出口端与精校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精校机构的出口端与输出辊对的输出口相连通。进一步地:精校机构还包括筒体,各个校直件均连接在筒体中且沿筒体的轴线方向排成一排。进一步地:各个校直件分别通过调节螺钉与筒体连接,且调节螺钉能够沿校直孔的径向调节校直孔的轴线的位置。进一步地:筒体具有靠近初校机构的第一端和远离初校机构的第二端;筒体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筒体,精校机构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分别连通精校通道的两端;第一筒体靠近精校机构的一端具有从该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形口;第二筒体靠近精校机构的一端具有从该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形口。进一步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机架。进一步地:校直件包括校直块、轴承和校直套,校直孔设置于校直块上;校直块与调节螺钉连接,校直套连接于轴承的内圈,校直块连接于轴承的外圈。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蜗轮减速机;蜗轮减速机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传动连接精校机构的筒体并能够驱动筒体转动;第二输出端传动连接初校机构的I辊轮、V辊轮、VI辊轮以及传递辊轮,并能够驱动I辊轮、V辊轮、VI辊轮以及传递辊轮转动。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中的校直机具有初校机构和精校机构两部分,使杆件能够通过初校和精校两部校直,且在校直的过程中杆件变形具有退让空间,且杆件从四个方向受力,杆件受力均匀,不易受压失圆或被破坏,保证了校直效率和校直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校直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初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输入辊对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精校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校直机的传动原理示意图。图中:校直机010;传输槽011;传输孔012;环形凹槽013;第一表面014,第二表面015;机架100;驱动机构200;电机210,蜗轮减速机220;第一输出端221,第二输出端222;初校机构300;输入辊对310;I辊轮311,i辊轮312;传递辊轮320;II辊轮321,III辊轮322,IV辊轮323;调节辊轮330;S辊轮331,T辊轮332;第一调节机构350;传递辊对360;V辊轮361,v辊轮362;第二调节机构370;传动齿轮381,过桥齿轮382;精校机构400;精校通道401;校直件410;校直孔411,校直块412,校直套413;筒体420;第一端421,第二端422;调节螺钉430;输出辊对500;输出口501;VI辊轮510,vi辊轮520;第一筒体610,第二筒体620;第一链轮710,第二链轮720,第三链轮730,第四链轮74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校直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机包括:机架;初校机构,所述初校机构包括输入辊对,所述输入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I辊轮和i辊轮;所述初校机构还包括传递辊对,所述传递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V辊轮和v辊轮;所述传递辊对与所述输入辊对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输入辊对和所述传递辊对之间设有若干个传递辊轮和若干个调节辊轮;各个传递辊轮依次排列于所述I辊轮和所述V辊轮之间,且与所述I辊轮传动连接;各个调节辊轮依次排列于所述i辊轮和所述v辊轮之间,且与所述传递辊轮相配合;所述I辊轮、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所述v辊轮、各个所述传递辊轮以及各个所述调节辊轮的圆周面上分别设有沿周向的环形的传输槽,所述传输槽的截面为部分圆弧形;所述I辊轮上的传输槽与所述i辊轮上的传输槽相互配合形成容纳待校直件通过的近视圆形的传输孔;所述传输槽的底面具有沿其径向向内凹陷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将所述传输槽的底面分为相互断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I辊轮、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所述v辊轮、各个所述传递辊轮以及各个所述调节辊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以及各个所述传递辊轮转动传动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以及各个所述传递辊轮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机包括:机架;初校机构,所述初校机构包括输入辊对,所述输入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I辊轮和i辊轮;所述初校机构还包括传递辊对,所述传递辊对包括相互配合的V辊轮和v辊轮;所述传递辊对与所述输入辊对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输入辊对和所述传递辊对之间设有若干个传递辊轮和若干个调节辊轮;各个传递辊轮依次排列于所述I辊轮和所述V辊轮之间,且与所述I辊轮传动连接;各个调节辊轮依次排列于所述i辊轮和所述v辊轮之间,且与所述传递辊轮相配合;所述I辊轮、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所述v辊轮、各个所述传递辊轮以及各个所述调节辊轮的圆周面上分别设有沿周向的环形的传输槽,所述传输槽的截面为部分圆弧形;所述I辊轮上的传输槽与所述i辊轮上的传输槽相互配合形成容纳待校直件通过的近视圆形的传输孔;所述传输槽的底面具有沿其径向向内凹陷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将所述传输槽的底面分为相互断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I辊轮、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所述v辊轮、各个所述传递辊轮以及各个所述调节辊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以及各个所述传递辊轮转动传动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I辊轮、所述V辊轮以及各个所述传递辊轮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i辊轮和/或所述v辊轮分别通过第一调节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能够带动所述i辊轮远离或靠近所述I辊轮;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能够带动所述v辊轮远离或靠近所述V辊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直机,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调节辊轮分别通过第二调节机构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能够带动各个所述调节辊轮远离或靠近所述传输辊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机还包括精校机构和输出辊对;所述精校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宏
申请(专利权)人:徐国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