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树脂及包含其的成形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8946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1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酰胺树脂,其包含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1”)、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2”)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3”),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比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羧基浓度大,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酰胺树脂、包含聚酰胺树脂的成形品。
技术介绍
以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12为代表的聚酰胺树脂由于耐热性、成形性优异,因此作为食品包装用薄膜等成形品的原料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深拉包装用薄膜,其特征在于,是具有至少1层聚酰胺层的单层或多层的聚酰胺薄膜,聚酰胺层由使50~90重量%的(A)选自ε-己内酰胺及ε-氨基己酸的成分、以及(B)选自12-氨基十二烷酸及ω-十二内酰胺的成分和(C)六亚甲基二胺与己二酸的摩尔当量盐的总量(B成分和C成分的总量)10~50重量%共聚(包含A成分、B成分及C成分这3种成分,3种成分的总量为100重量%)而得到的聚酰胺形成。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聚酰胺薄膜,其特征在于,是具有至少1层聚酰胺层的单层或多层的聚酰胺薄膜,聚酰胺层为前述聚酰胺,所述聚酰胺薄膜是通过水冷吹塑成形而制造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176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117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聚酰胺薄膜除了氧气阻隔性及刺穿性优异以外,深拉成形性也优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聚酰胺薄膜除了氧气阻隔性及刺穿性优异以外,热水收缩性大、收缩性优异,但根据用途、根据包装的物体不同,仍然存在不充分的情况。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等的研究,使用了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的聚酰胺的单丝存在结节强度、透明性及成形性不充分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所述的聚酰胺树脂,所述聚酰胺树脂可提供具有更优异的薄膜的收缩性、湿热处理后的刺穿强度及深拉性、以及单丝的结节强度、透明性、湿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及成形性的成形品。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反复研究,结果发现,将以特定的量包含源自己内酰胺和/或氨基己酸的单元、源自己二酸的单元、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且末端氨基浓度比末端羧基浓度大的聚酰胺树脂用作成形品的原料时,具有更优异的薄膜的收缩性、湿热处理后的刺穿强度及深拉性、以及单丝的结节强度、透明性及成形性,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如下。本专利技术1涉及一种聚酰胺树脂,其包含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1”)、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2”)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3”),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比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羧基浓度大,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本专利技术2涉及本专利技术1的聚酰胺树脂,其不包含源自选自12-氨基十二烷酸及ω-十二内酰胺的成分的单元。本专利技术3涉及本专利技术1或2的聚酰胺树脂,其由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1”)、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2”)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3”)组成。本专利技术4涉及本专利技术1~3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其中,将前述聚酰胺树脂在96重量%的硫酸中、聚酰胺浓度1重量%、温度25℃的条件下测定而得到的相对粘度(ηr)为3.4以上。本专利技术5涉及本专利技术1~4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其中,末端氨基浓度为2.30~3.30×10-5eq/g。本专利技术6涉及本专利技术1~5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其中,末端羧基浓度为2.00~3.00×10-5eq/g。本专利技术7涉及本专利技术1~6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其中,末端氨基浓度与末端羧基浓度的差为0.05~1.0×10-5eq/g。本专利技术8涉及一种成形品,其包含本专利技术1~7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本专利技术9涉及一种未拉伸薄膜,其包含本专利技术1~7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本专利技术10涉及一种拉伸薄膜,其是将本专利技术9的未拉伸薄膜拉伸而得到的。本专利技术11涉及本专利技术9的未拉伸薄膜,其是食品包装用薄膜。本专利技术12涉及本专利技术10的拉伸薄膜,其是食品包装用薄膜。本专利技术13涉及一种未拉伸层叠薄膜,其包含本专利技术9的未拉伸薄膜。本专利技术14涉及一种拉伸层叠薄膜,其包含本专利技术10的拉伸薄膜。本专利技术15涉及一种聚酰胺单丝,其包含本专利技术1~7中任一项的聚酰胺树脂。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如下所述的聚酰胺树脂,所述聚酰胺树脂可提供具有更优异的薄膜的收缩性、湿热处理后的刺穿强度及深拉性、以及单丝的结节强度、透明性、湿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及成形性的成形品。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工序”这一术语并不仅包括独立的工序,在不能与其他工序明确区别的情况下,只要可达成该工序的期望目的,就也视为包括在本术语中。另外,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表示将“~”的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而包含的范围。进而对于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含量,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属于各成分的物质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组合物中存在的该多种物质的总量。[聚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是包含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1”)、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2”)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单元3”)的聚酰胺树脂,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比前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羧基浓度大,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的含有率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优选为62~78重量%、更优选为65~75重量%。单元1的含有率为80重量%以上时,薄膜的收缩性及深拉性中的某一者差。另外,单元1的含有率为80重量%以上时,不能得到单丝的充分的结节强度,并且透明性差。另一方面,单元1的含有率为60重量%以下时,薄膜的刺穿强度、特别是湿热处理后的刺穿强度差。另外,单丝的拉伸强度显著降低,不实用。单元1的含有率为62重量%以上时,有刺穿强度进一步提高的倾向,为78重量%以下时,有收缩性及深拉性进一步提高的倾向。另外,为该范围时,可以期待能获得结节强度高的单丝。对单元2及单元3的含有率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单元2及单元3的总摩尔数,单元2的含有率优选为45~55摩尔%、更优选为47~53摩尔%、进一步优选为49~51摩尔%、特别优选为50摩尔%。即,特别优选单元2及单元3以等摩尔存在。只要不损害本专利技术的效果,聚酰胺树脂可以还包含源自除单元1、单元2及单元3以外的另外的聚酰胺树脂的原料的单元(以下也将其称为“另外的单元”)。作为另外的聚酰胺树脂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内酰胺、氨基羧酸、二胺与二羧酸的盐(尼龙盐)或二胺与草酸二酯的混合物。作为另外的聚酰胺树脂的原料,不包含ε-己内酰胺、ε-氨基己酸、己二酸及六亚甲基二胺。作为内酰胺,可以举出:ω-庚内酰胺、ω-十一内酰胺、ω-十二内酰胺、α-吡咯烷酮、α-哌啶酮等。作为氨基羧酸,可以举出:7-氨基庚酸、8-氨基辛酸、9-氨基壬酸、10-氨基癸酸、11-氨基十一烷酸等脂肪族ω-氨基羧酸。作为二羧酸,可以举出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十四烷二酸、十五烷二酸、十六烷二酸、十八烷二酸、二十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3-/1,4-环己烷二羧酸、二环己烷甲烷-4,4’-二羧酸、降冰片烷二羧酸等脂环式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酰胺树脂,其包含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所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比所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羧基浓度大,以下将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称为“单元1”、将源自己二酸的单元称为“单元2”、将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称为“单元3”,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02 JP 2014-1142141.一种聚酰胺树脂,其包含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源自己二酸的单元以及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所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比所述聚酰胺树脂的末端羧基浓度大,以下将源自ε-己内酰胺和/或ε-氨基己酸的单元称为“单元1”、将源自己二酸的单元称为“单元2”、将源自六亚甲基二胺的单元称为“单元3”,相对于单元1、单元2及单元3的总和,单元1超过60重量%且小于80重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树脂,其不包含源自选自12-氨基十二烷酸及ω-十二内酰胺的成分的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酰胺树脂,其由单元1、单元2以及单元3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胺树脂,其中,将所述聚酰胺树脂在96重量%的硫酸中、聚酰胺浓度1重量%、温度25℃的条件下测定而得到的相对粘度(ηr)为3.4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英男小野惠太郎山下敦志
申请(专利权)人: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