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印制板组件及触片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7683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1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印制板组件及触片组件,其中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设有前后延伸的前接触件,所述前接触件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接触件,所述后接触件的后端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与转接接触件的转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通过设置与转接接触端压触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增大了接触件在插合过程中的浮动量,保证插接过程中的接触件不会因强装而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电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印制板组件及触片组件
技术介绍
在对机柜内的印制板提供电源时,往往需要在机柜上设置与柜体内的印制板电连接的插座以供电源插头插接。申请公布日为2015.11.11、申请号为201510361202.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设备机柜,这种设备机柜包括具有安装面板的柜体,柜体内设有印制板以及与印制板电连接的辅助插座即印制板组件,辅助插座内设有呈L型弯折的圆柱插针即转接接触件,柜体外还固定设有与辅助插座相互插合的转接插座即连接器,连接器在沿与印制板平行的方向上插合在辅助插座上后通过螺钉固定在柜体的安装表面上的。这种设备机柜的辅助插座的转接接触件一般是通过焊接与印制板电连接的,焊接一般会导致圆柱插针的另一端发生翘曲变形,而连接器在向印制板组件上的辅助插座上插合时,连接器的接触件的浮动量较小,很小的浮动量往往不能满足接触件与发生翘曲变形后的圆柱插针的准确插合,强行插合就造成连接器或印制板组件的辅助插座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大插合浮动量的连接器,用以解决现有的连接器在向印制板组件上插合时容易造成损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与连接器适配插合的印制板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于连接器和印制板组件的触片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设有前后延伸的前接触件,所述前接触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后接触件,所述后接触件的后端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与转接接触件的转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通过设置与转接接触端压触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增大了接触件在插合过程中的浮动量,保证插接过程中的接触件不会因强装而发生损坏。优选地,后接触件为片状,采用片状接触件导电接触,增大了导电接触面积,保证了良好的通流效果。进一步地,连接接触端为设于片状后接触件后端的、在与转接接触件压触时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下凸弧形部,连接接触端设置为下凸的弧形结构能够提高连接接触端的弹性,提高其变形能力。或者,后接触件也可以包括上下延伸的用于与前接触件固定连接的连接段,还包括上下并列设置在连接段上且向后延伸的上接触悬臂、下接触悬臂,连接接触端包括位于上接触悬臂上的上接触端和位于下接触悬臂上的下接触端,这样将后接触件设置为包括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的并联结构,能够降低电阻,增大导通电流。进一步地,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均为片状,所述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为分别设于片状上接触悬臂和片状下接触悬臂后端的、在与转接接触件压触时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下凸弧形部,这样将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设置为下凸的弧形结构增大了接触端的弹性,提高其变形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印制板组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印制板组件,包括印制板以及导电连接在印制板上的转接接触件,所述转接接触件上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后接触件的连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转接接触端。通过能够与后接触件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转接接触端完成导电连接,那么在插合过程中通过转接接触端的弹性变形增大了接触件的浮动量,保证插接过程中的接触件不会因强装而发生损坏。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接触件为片状,采用片状结构增大了导电接触面积,提高了导电稳定性。再进一步地,片状转接接触件上设有分别用于与后接触件的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上凸弧形部,通过上凸的弧形结构作为转接接触件的接触端增大了接触端的弹性,提高了其变形能力。本专利技术的触片组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片组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在连接器前接触件后端的后接触件以及用于导电连接在印制板上的转接接触件,所述后接触件的后端设有连接接触端,所述转接接触件上设有转接接触端,所述连接接触端在插合过程中与转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这种触片组件的转接接触端和连接接触端能够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增大了接触件的浮动量,避免在接触件发生一定的翘曲变形后强行插合造成损坏的问题。进一步地,后接触件包括上下延伸的用于与前接触件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以及由连接段上下两端向后延伸的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所述连接接触端包括位于上接触悬臂上的上接触端和位于下接触悬臂上的下接触端。后接触件采用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并联的结构形式,减小了整个后接触件的电阻,增大了其通流能力。更进一步地,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均为片状,所述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为分别设于片状上接触悬臂和片状下接触悬臂后端的的下凸弧形部;所述转接接触件为片状,片状转接接触件上设有分别用于与后接触件的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上凸弧形部。上、下接触悬臂以及转接接触件采用片状,增大了导电接触面积;通过上、下接触端上的下凸弧形部与转接接触件上的上凸弧形部导电接触,能够增大变形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实施例一和印制板组件的实施例一的插合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实施例一和印制板组件的实施例一的插合剖视图(连接器未完全显示);图3为图1中连接器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一,是一种用于安装在箱体面板上的用于实现箱体内印制板组件与外界插头连接器转接的转接连接器。具体地,包括连接器壳体1,连接器壳体1内设有前后延伸的前接触件11,前接触件11为插针接触件,用于与适配的插头连接器相互插接配合。前接触件11的后端还固定连接有后接触件,在连接器通过其壳体上的连接法兰10安装在箱体面板上时,后接触件伸入箱体内。如图1所示,图中A处即为实际安装完成后箱体面板所在位置,此处不再显示箱体面板。后接触件为片状结构,包括上下延伸的连接段,连接段上设有连接孔并通过该连接孔与前接触件11固定连接。连接段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后弯折形成上下并列设置的片状上接触悬臂120和片状下接触悬臂121,上下接触悬臂上分别设有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连接接触端。具体地,上接触悬臂120和下接触悬臂121上分别设有下凸弧形部1200、1210,下凸弧形部1200、1210分别为上接触悬臂120和下接触悬臂121的用于与适配连接件导电接触的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其中,上接触悬臂120的长度大于下接触悬臂121的长度,且上接触悬臂120上的下凸弧形部1200位于下接触悬臂上的下凸弧形部1210的后侧。相应地,箱体内安装的印制板组件主要包括印制板2以及与印制板2导电连接的转接接触件21。转接接触件21通过连接螺钉20导电连接的印制板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接接触件也可以采用焊接与印制板导电连接。其中,转接接触件为片状,且从前向后逐渐向上延伸。片状转接接触件上依次设有第一、第二上凸弧形部210、211,第一上凸弧形部210位于第二上凸弧形部211的后侧上方位置,第一、第二上凸弧形部分别为用于与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导电接触的转接接触端。在连接器与印制板组件相互插合时,连接器由前向后插入,后接触件上的第一上凸弧形部210与上接触悬臂上的下凸弧形部1200相互压触在上下和前后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并实现导电连接,第二上凸弧形部211与下接触悬臂上的下凸弧形部1210相互压触在上下和前后方向上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设有前后延伸的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触件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接触件,所述后接触件的后端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与转接接触件的转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内设有前后延伸的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触件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后接触件,所述后接触件的后端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与转接接触件的转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接触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触件为片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触端为设于片状后接触件后端的、在与转接接触件压触时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下凸弧形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触件包括上下延伸的用于与前接触件固定连接的连接段,还包括上下并列设置在连接段上且向后延伸的上接触悬臂、下接触悬臂,所述连接接触端包括位于上接触悬臂上的上接触端和位于下接触悬臂上的下接触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触悬臂和下接触悬臂均为片状,所述上接触端和下接触端为分别设于片状上接触悬臂和片状下接触悬臂后端的、在与转接接触件压触时在上下和/或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下凸弧形部。6.一种印制板组件,包括印制板以及导电连接在印制板上的转接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接触件上设有在插合过程中用于后接触件的连接接触端相互压触而发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刘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