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4512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1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包括电阻R1、电容C1、比较器U1、光耦U2和光耦U3,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比较器U1反相端,比较器U1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比较器U1输出端、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和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电阻R6并接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正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电压放大级和功率放大级合二为一,在保证功率带宽的前提下,减少了电路级数,同时减小了电源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源,具体是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通常的空气净化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场吸附灰尘,另外一种是用HEPA过滤网过滤掉灰尘,利用高压静电场吸附灰尘的净化机,由于净化效率高,无耗材等优点,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高压电源是利用高压静电场吸附灰尘的净化机的核心部件。高压电源一般采用PWM芯片,驱动升压变压器进行升压。现有技术中的升压变压器的驱动方式,PWM芯片出来的PWM信号,经过驱动变压器,驱动两个N沟道的MOS管,然后再驱动高压变压器;另外传统的高压驱动电源具有相对独立电压放大级和功率级驱动电源,增大了电源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包括电阻R1、电容C1、比较器U1、光耦U2和光耦U3,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比较器U1反相端,比较器U1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比较器U1输出端、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和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电阻R6并接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MOS管Q1的S极、三极管Q2集电极和电阻R9,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输出端Vo、电阻R1另一端、电阻R12和MOS管Q3的D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0和电阻R11,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和MOS管Q1的D极,MOS管Q1的G极连接电阻R10另一端,所述电阻R1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3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4和电阻R15并接地,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MOS管Q3的S极和三极管Q4集电极,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电阻R15另一端,三极管Q4基极连接光耦U3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MOS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
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比较器U1采用LM3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电压放大级和功率放大级合二为一,在保证功率带宽的前提下,减少了电路级数,同时减小了电源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力高压驱动电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包括电阻R1、电容C1、比较器U1、光耦U2和光耦U3,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比较器U1反相端,比较器U1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比较器U1输出端、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和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电阻R6并接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MOS管Q1的S极、三极管Q2集电极和电阻R9,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输出端Vo、电阻R1另一端、电阻R12和MOS管Q3的D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0和电阻R11,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和MOS管Q1的D极,MOS管Q1的G极连接电阻R10另一端,所述电阻R1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3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4和电阻R15并接地,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MOS管Q3的S极和三极管Q4集电极,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电阻R15另一端,三极管Q4基极连接光耦U3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MOS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所述比较器U1采用LM324。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光耦U2和U3构成的上、下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单元电路组成高压功率放大级,以上半部分单元电路为例,光耦U2发射极输出电流为该单元电路的输入信号,该输入信号从基极驱动晶体管Q2,而光耦U2和晶体管Q2共同从源极驱动Q1导通,当输入信号为0时,光耦U2和晶体管Q2不导通,此时Q1与电阻R10、R11和稳压二极管管D1构成输出电流恒定的电流源,当光耦U2输出电流增大时,驱动晶体管Q2集电极-射极电流增大,Q2可视为由光耦输出电流控制的电流源,同时电流源驱动Q1构成的电流源输出电流增加。总之,该单元电路可视为由光耦输出电流控制的可变电流源;两个单元电路如图1中所示纵向连接时,上、下两单元电路相互地看成电流源,因此输出端Vo无负载时,上下两受控电流源电流值微小的变化将会在输出端Vo处产生很大的电压摆动,从而实现了电压的放大,由于晶体管构成的受控电流源具有很高的电流放大倍数,当驱动电源驱动容性负载时,光耦输出电流很小的变化就能使受控单元电路产生很大的输出电流,使驱动电源能够输出到负载或从负载吸入很大的电流,从而实现了功率的放大,与传统的具有相对独立电压放大级和功率级驱动电源相比,该驱动电源将电压放大级和功率放大级合二为一,在保证功率带宽的前提下,减少了电路级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包括电阻R1、电容C1、比较器U1、光耦U2和光耦U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比较器U1反相端,比较器U1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比较器U1输出端、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和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电阻R6并接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MOS管Q1的S极、三极管Q2集电极和电阻R9,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输出端Vo、电阻R1另一端、电阻R12和MOS管Q3的D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0和电阻R11,电阻R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和MOS管Q1的D极,MOS管Q1的G极连接电阻R10另一端,所述电阻R1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3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4和电阻R15并接地,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MOS管Q3的S极和三极管Q4集电极,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电阻R15另一端,三极管Q4基极连接光耦U3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MOS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高压驱动电源,包括电阻R1、电容C1、比较器U1、光耦U2和光耦U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比较器U1反相端,比较器U1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另一端分别连接比较器U1输出端、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和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负极,光耦U2内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电阻R6并接地,电阻R6另一端连接光耦U3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2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分别连接MOS管Q1的S极、三极管Q2集电极和电阻R9,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输出端V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击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