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44913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包括机架、功率组件及散热组件,功率组件包括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且三者在机架内依次上下设置,逆变组件和整流组件背部分别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在机架内上下及前后错开设置且第一散热器背部预留与第二散热器对应的散热流通腔,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之间设置隔离板;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分别包括对应的第一散热器、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散热器、第二风冷机构,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风冷机构分别位于机架的顶部及底部且两者送风方向向上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隔离板的设置能够使逆变区域散热及整流区域散热产生相对的隔离,有利于两者的分开独立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包括机架、功率组件及散热组件,功率组件包括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且三者在机架内依次上下设置,逆变组件和整流组件背部分别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在机架内上下及前后错开设置且第一散热器背部预留与第二散热器对应的散热流通腔,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之间设置隔离板;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分别包括对应的第一散热器、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散热器、第二风冷机构,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风冷机构分别位于机架的顶部及底部且两者送风方向向上设置。本技术隔离板的设置能够使逆变区域散热及整流区域散热产生相对的隔离,有利于两者的分开独立散热。【专利说明】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频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实现高效散热变频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频器主要包括机架、变频器本体及散热组件,机架内形成分别与变频器本体及散热组件对应的腔体,变频器本体包括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等功率器件,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扇,其中变频器本体部分置于对应的机架腔体内且背部设置散热器;一般情况下,对应的电容器一般与散热器共同处于其散热腔体内,由对应的风扇在对散热器进行送风散热的同时,对电容器进行通风散热;由于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共用一个散热组件,尤其对于高功率变频器而言,其发热量较大,这样的结构不利于实现高效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能够使逆变区域散热及整流区域散热产生相对的隔离,有利于两者的分开独立散热。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机架、功率组件及散热组件,功率组件包括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组件、电容器及整流组件在机架内依次上下设置,所述的逆变组件和整流组件背部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在机架内上下及前后错开设置且第一散热器背部预留与第二散热器对应的散热流通腔,所述的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之间设置使两者相对隔离的隔离板;所述的电容器通过隔离板使其相对于第二散热组件隔离设置;所述的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分别包括对应的第一散热器、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散热器、第二风冷机构,所述的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风冷机构分别位于机架的顶部及底部且两者送风方向向上设置。 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机架包括分别与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对应的上支架及下支架,所述的隔离板与下支架固定连接。 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逆变组件与整流组件相对于上支架及下支架上下错位设置,且电容器通过隔离板相对于第二散热组件密封设置。 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风冷机构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散热器及散热流通腔顶部的风扇,第二风冷机构位于第二散热器的底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逆变组件、电容器及整流组件在机架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背部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且通过隔离板使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产生相对隔离,同时电容器通过第一散热组件进行散热,实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散热区;散热流通腔的设置便于第二散热组件纵向通气散热,在机架上分别形成与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对应的两个纵向的散热通道,由于第二风冷机构在对整流组件进行散热时,需要从机架底部往机架顶部送风,其送风的行程较长,因此对第二风冷机构的功率要求较高,第一风冷机构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及散热流通腔的顶部,可以在对逆变组件散热的同时,辅助第二风冷机构对整流组件进行散热,实现第二风冷机构的高效散热。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图中标号含义:1_机架;11_上支架;12_下支架;2_逆变组件;3-电容器;4_整流组件;5_第二散热组件;51_第二散热器;52_第二风冷机构;521_风扇;6-第一散热组件;61_第一散热器;62_第一风冷机构;621_风扇;622_风扇;7_散热流通腔;9_隔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变频器面板部分已经拆除,为了便于理解,故指定图1中8所指示的方向为变频器的正面方向,包括机架1、功率组件及散热组件,功率组件包括电容器3、逆变组件2及整流组件4,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冷机构,本实施例中的风冷机构为风扇,逆变组件2、电容器3及整流组件4在机架I内依次上下设置,逆变组件2和整流组件4背部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在机架I内上下及前后错开设置且第一散热器61背部预留与第二散热器51对应的散热流通腔7,第一散热组件6与第二散热组件5之间设置使两者相对隔尚的隔尚板9 ;机架I包括分别与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对应的上支架11板及下支架12板,隔离板9与下支架12板固定连接;逆变组件2与整流组件4相对于上支架11板及下支架12板上下错位设置,且电容器3通过隔离板9相对于第二散热组件5密封设置;电容器3位于两者对应的间隔之间且通过隔离板9使其相对于第二散热组件5隔离设置;所述的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分别包括对应的第一散热器61、第一风冷机构62及第二散热器51、第二风冷机构52,所述的第一风冷机构62及第二风冷机构52分别位于机架I的顶部及底部且两者送风方向向上设置。 为了实现整流组件4的高效散热,第一风冷机构62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散热器61及散热流通腔7顶部的风扇621、622,第二风冷机构52位于第二散热器51的底部的风扇521。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通过逆变组件2、电容器3及整流组件4在机架I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逆变组件2及整流组件4背部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且通过隔离板9使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产生相对隔离,同时电容器3通过第一散热组件6进行散热,实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散热区;散热流通腔7的设置便于第二散热组件5纵向通气散热,在机架I上分别形成与第一散热组件6及第二散热组件5对应的两个纵向的散热通道,由于第二风冷机构52在对整流组件4进行散热时,需要从机架I底部往机架I顶部送风,其送风的行程较长,因此对第二风冷机构52的功率要求较高,第一风冷机构62设置于第一散热组件6及散热流通腔7的顶部,可以在对逆变组件2散热的同时,辅助第二风冷机构52对整流组件4进行散热,实现第二风冷机构52的高效散热。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隔离板对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分区散热的变频器结构,包括机架、功率组件及散热组件,功率组件包括电容器、逆变组件及整流组件,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及风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组件、电容器及整流组件在机架内依次上下设置,所述的逆变组件和整流组件背部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在机架内上下及前后错开设置且第一散热器背部预留与第二散热器对应的散热流通腔,所述的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之间设置使两者相对隔离的隔离板;所述的电容器通过隔离板使其相对于第二散热组件隔离设置;所述的第一散热组件及第二散热组件分别包括对应的第一散热器、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散热器、第二风冷机构,所述的第一风冷机构及第二风冷机构分别位于机架的顶部及底部且两者送风方向向上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淑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艾得森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