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2918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该黄油注油机包括有筒身和筒盖,筒盖和筒身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地固定,在筒盖上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油标杆和用于卡固油标杆的卡固装置,油标杆为L形结构,油标杆的头部设有手拉环,尾部设有套环,油标杆穿过所述的筒盖,且油标杆的头部位于筒盖上部,油标杆的尾部位于筒盖下部,在油标杆的弯折部位设有锯齿状凹槽,套环穿过主弹簧底部并套设于主簧引导杆上;卡固装置包括有卡板、转轴和卡簧,转轴固定于筒盖上,卡板的中部设于转轴上,卡板的一端在油标杆拉出时卡于所述的锯齿状凹槽内,所述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复位的卡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半自动黄油注油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和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制造行业的一种常用的辅助装配、维护工具,特别涉及到一种新型的黄油注油机。
技术介绍
许多机械设备运转部件都要进行润滑,而黄油润滑是目前十分普遍的润滑方式之一。目前黄油注油设备大致有两种类型:手动式黄油注油设备和机动式黄油注油设备,这两种注油设备所运用的环境及特点各不相同。机动式黄油注油机以其出油量大,注油相对持久高效、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可实现定量定向注油、注油过程干净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传统的机动黄油注油机如图1所示,主要由油泵,油泵,油泵动力驱动装置,和油桶三部分组成。因黄油在常温下粘度大,泵出所需压力高等特点,油泵大都采用柱塞泵;油泵动力驱动装置有电动式和气动式两种;油筒的结构主要是由可拆卸筒盖,筒身,皮碗,弹簧及杆组成。这种油筒的缺点如下:I)油筒油位无显示:因筒体多为钢制,无油位可视效果,加之黄油粘度大,无法常规油位计显示油位,需要每次打开桶盖检查油位,给使用带来了麻烦。有时候油桶内已无油,而油泵还在持续运转泵油,损坏油泵,有时候注油还未完成,筒体已缺油,需再次补油。2)补油困难:每次补满黄油时,因弹簧张开,合盖时需要一个人扶正筒盖,另一个人需要将皮碗抵在填充后的油面上,然后在筒盖上施压,努力压缩弹簧,然后再将筒盖用螺丝固定起来。这个合盖的过程较为费力:因为皮碗较软,抵在油面上然后由人力在筒盖上施压压缩弹簧时,整个盖子容易晃动,施压不稳定,费时费力,不易合盖。3)合盖时黄油易溢出:在合盖时,当,皮碗也随着筒盖晃动而晃动,此时因黄油已经补满,极易溅出或者溢出筒体外面,会使黄油污染人身及环境。4)补油量难掌控:同时黄油补的太满,则需要加力压缩弹簧,费力不说,还会有多余的黄油溢出,补的太少则会使总体黄油量不足,所以补油量多少要依靠主观经验去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新的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本技术的黄油注油机要能实现黄油机的快速注油和快速补充黄油,并且黄油使用有尺度便于及时补油。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该黄油注油机包括有筒身和筒盖,所述的筒盖和筒身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筒盖的底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主簧引导杆,皮碗可移动地设于主簧引导杆上,套设于主簧导杆上的主弹簧设置于筒盖和皮碗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筒盖上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油标杆和用于卡固油标杆的卡固装置,所述的油标杆为L形结构,油标杆的头部设有手拉环,尾部设有套环,所述油标杆穿过所述的筒盖,且油标杆的头部位于筒盖上部,油标杆的尾部位于筒盖下部,在油标杆的弯折部位设有锯齿状凹槽,所述套环穿过主弹簧底部并套设于主簧引导杆上;所述的卡固装置包括有卡板、转轴和卡簧,所述的转轴固定于筒盖上,卡板的中部设于转轴上,卡板的一端在油标杆拉出时卡于所述的锯齿状凹槽内,所述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复位的卡簧。在本技术的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中,所述筒盖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的主弹簧在压紧状态下置于所述的凹槽内。在本技术的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中,为了实现黄油使用的精确观察控制,在所述的油标杆上设有标示黄油使用量的刻度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与现有技术的黄油注油机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点:本技术的半自动黄油注油机是在原有注油机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得到的,通过设计油标杆和卡固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了黄油注油的快速高效注油,当筒内黄油用完时,可以再次快速方便省力的补油,补油过程较为清洁,油液不易污染人身及环境,油位显示清楚,可不拆盖即能判断筒体内黄油的多少,操作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黄油注油机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的俯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半自动黄油注油机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以求更为清楚明了地理解其结构组成和工作方式,但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一种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改进。因此与现有技术一样,本技术的黄油注油机包括有筒身10和筒盖3,在筒盖3上设有把手,所述的筒盖3和筒身10通过紧固螺栓I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筒盖3的底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主簧引导杆9,用于挤压黄油的皮碗6可移动地设于主簧引导杆9上,套设于主簧导杆9上的主弹簧4设置于筒盖3和皮碗6之间,所述筒,3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的主弹簧4在压紧状态下置于所述的凹槽内。在使用时,通过主弹簧4的弹力推动皮碗6向下运动,进而向下挤压黄油,使得黄油从筒身10底部的喷嘴中挤入到运动部件上,实现机械部件的润滑。如图2和图3所示,图3是图2中的A向视图,本技术的技术改进在于:在所述的筒盖3上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油标杆2以及用于卡固油标杆2的卡固装置。所述的油标杆2为L形结构,在油标杆2的头部设有手拉环,油标杆2的尾部设有套环,所述油标杆2穿过所述的筒盖3,且油标杆2的头部位于筒盖3上部,油标杆2的尾部位于筒盖3下部。通过在筒盖3上设置小孔并让油标杆2穿过小孔,从而实现了油标杆2可以在筒盖3上进行上下移动,为了实现黄油使用的精确观察控制,在所述的油标杆上设有标示黄油使用量的刻度表。所述套环穿过主弹簧4底部并套设于主簧引导杆2上,通过向上提拉所述的油标杆2,可以实现套环挤压主弹簧4,从而将主弹簧4压缩。为了实现油标杆2的位置固定,我们在油标杆2的弯折部位设有锯齿状凹槽,即需要做到:在主弹簧4被压缩状态下,可以通过固定油标杆2的位置来完成主弹簧4的压缩状态的可控,所述锯齿状凹槽的设计可以利用卡固装置来实现油标杆2的位置固定,满足主弹簧4被压缩状态的可控性。上述的卡固装置包括有卡板5、转轴7和卡簧8,所述的转轴7固定于筒盖3的上表面,卡板5的中部设于转轴7上,卡板5的一端在油标杆2拉出时卡于所述的锯齿状凹槽内,所述卡板5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复位的卡簧8。上述的筒盖3、主弹簧4、皮碗6和主簧引导杆9连为一体,皮碗6可以沿主簧引导杆9在筒身10内上下往复移动,卡板5由转轴7紧钉在筒盖3上,可沿转轴7旋转。当拆卸筒盖3时,筒盖3、主弹簧4、皮碗6和主簧引导杆9可作为一个整体启出。主簧引导杆9的下部有锯齿状凹槽,当油标杆2勾住主弹簧4沿主簧引导杆9完全拉出时,卡板5可卡在油标杆2凹槽内,并锁死压缩的主弹簧4。整个油标杆2可在头部牵拉,带动主弹簧4及皮碗6在筒身10内上下往复移动,卡板5可绕转轴7旋转,当人为搬动卡板5时,它可脱离油标杆2凹槽,松手时可由卡簧8复位。在使用时,本技术的黄油注油机的实施方式如下:I)掀开筒盖3,往筒体10内补满黄油。2)用手扶住筒盖3上的把手,并用力完全拉起油标杆2,使卡板5可卡在油标杆2上的锯齿凹槽内,此时主弹簧4受压并锁死,皮碗6停留在高液位面。3)将筒盖3置于筒身10上,皮碗6入筒,并用筒盖紧固螺栓I将筒盖3和筒身10紧固。4)搬动卡板5,使之脱离油标杆2凹槽,主弹簧4伸开,皮碗6抵住黄油面,补油完毕。准备喷油嘴对准注油点,启动油泵及驱动装置,开始注油。当油标杆2拉环靠近筒盖时说明筒内黄油已完,需要重新往筒内补油。本技术的黄油注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自动的黄油注油机,该黄油注油机包括有筒身和筒盖,所述的筒盖和筒身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地固定,所述筒盖的底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主簧引导杆,皮碗可移动地设于主簧引导杆上,套设于主簧导杆上的主弹簧设置于筒盖和皮碗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筒盖上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油标杆和用于卡固油标杆的卡固装置,所述的油标杆为L形结构,油标杆的头部设有手拉环,尾部设有套环,所述油标杆穿过所述的筒盖,且油标杆的头部位于筒盖上部,油标杆的尾部位于筒盖下部,在油标杆的弯折部位设有锯齿状凹槽,所述套环穿过主弹簧底部并套设于主簧引导杆上;所述的卡固装置包括有卡板、转轴和卡簧,所述的转轴固定于筒盖上,卡板的中部设于转轴上,卡板的一端在油标杆拉出时卡于所述的锯齿状凹槽内,所述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复位的卡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和平赵良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曼石油钻井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中曼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