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1945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0:28
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发生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和第一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发生器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浓溶液管路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稀溶液管路连通,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一稀溶液管路上,发生器由第一高位热源加热,冷凝器由第二冷却热源冷却,蒸发器由低位热源加热,吸收器由第一冷却热源冷却。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吸收式水源热泵系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发生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和第一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发生器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浓溶液管路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稀溶液管路连通,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一稀溶液管路上,发生器由第一高位热源加热,冷凝器由第二冷却热源冷却,蒸发器由低位热源加热,吸收器由第一冷却热源冷却。本专利技术用于吸收式水源热泵系统中。【专利说明】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如图23所示,主要由发生器1、冷凝器2、蒸发器3、第二吸收器5、溶液换热器6、第一溶液泵10以及相连管路构成。发生器I在外部热源的作用下,将其中的溴化锂溶液浓缩后产生高温高压的冷剂水蒸气通过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11进入冷凝器2中冷凝,冷凝后产生的温度较低的冷剂水经由第一节流膨胀装置8节流降压后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12进入蒸发器3中,在蒸发器3中,冷剂水吸收冷冻水回水的热量后变为蒸气,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15输入第二吸收器5中被溴化锂溶液所吸收。在第二吸收器5中,吸收了水蒸气的溴化锂溶液浓度降低,由第一溶液泵10做功,通过第一稀溶液管路18输入发生器I中,在发生器I中进行浓缩再生,浓缩后产生的浓溶液通过第一浓溶液管路19返回第二吸收器5中继续吸收水蒸气,其中,第一浓溶液管路19和第一稀溶液管路18中的溴化锂溶液通过溶液换热器6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中,由于受溶液自身特性的影响,当高位热源25和低位热源27的温度一定时,系统的第二吸收器5的吸收压力存在一个上限,从而导致第二吸收器5的饱和稀溶液出口温度存在一个上限。由于第一冷却热源26的温度必须低于第二吸收器5的饱和稀溶液出口温度,因此满足冷却要求的第一冷却热源26的的温度也存在一个上限,如果实际条件所能提供的第一冷却热源26的的温度高于这个上限,那么上述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例如将上述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用于热泵的制热工况时,如果供热热水回水温度高于上述第一冷却热源26的温度上限时,则上述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就无法实现;将上述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用于冷水机组的制冷工况时,如果所能提供的冷却水进水温度高于上述第一冷却热源26的温度上限时,则上述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也无法实现。因此,提高第二吸收器5的吸收压力和第二吸收器5的饱和稀溶液出口温度就可以提高第一冷却热源26的温度上限,使得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适应更高第一冷却热源温度的应用条件和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传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要求第二吸收器的饱和稀溶液出口温度以及第一冷却热源的温度偏低,使得较高的第一冷却热源温度不能满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应用条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方案一: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节流膨胀装置、第二节流膨胀装置、第一溶液泵、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一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二浓溶液管路、第二稀溶液管路、第一稀溶液管路和第一浓溶液管路,发生器通过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的冷剂水通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一冷剂水通路上,其中另一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节流膨胀装置位于冷凝器与第一吸收器之间,且第二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二冷剂水通路上,第一吸收器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和第一浓溶液管路的一端均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和第一浓溶液管路的另一端均与发生器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浓溶液管路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稀溶液管路连通,第一溶液泵位于发生器与第二稀溶液管路之间,且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一稀溶液管路上,发生器由高位热源加热,冷凝器第二冷却热源冷却,蒸发器由低位热源加热,第二吸收器由第一冷却热源冷却。 方案二: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节流膨胀装置、第二节流膨胀装置、第一溶液泵、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一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一浓溶液管路、第三稀溶液管路和中间浓度溶液管路,发生器通过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的冷剂水通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一冷剂水通路上,其中另一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节流膨胀装置位于冷凝器与第一吸收器之间,且第二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二冷剂水通路上,第一吸收器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与蒸发器连通,中间浓度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中间浓度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稀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发生器连通,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三稀溶液管路上,第一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浓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由高位热源加热,冷凝器第二冷却热源冷却,蒸发器由低位热源加热,第二吸收器由第一冷却热源冷却。 方案三: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节流膨胀装置、第二节流膨胀装置、第一溶液泵、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一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第一稀溶液管路、中间浓度溶液管路、第三浓溶液管路和第二溶液泵,发生器通过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的冷剂水通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冷凝器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一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一冷剂水通路上,其中另一路:第二冷剂水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节流膨胀装置位于冷凝器与第一吸收器之间,且第二节流膨胀装置设置在第二冷剂水通路上,第一吸收器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与蒸发器连通,中间浓度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中间浓度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浓溶液管路的一端与发生器连通,第三浓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发生器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一稀溶液管路上,第二溶液泵设置在中间浓度溶液管路上,发生器由高位热源加热,冷凝器第二冷却热源冷却,蒸发器由低位热源加热,第二吸收器由第一冷却热源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所述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1)、冷凝器(2)、蒸发器(3)、第二吸收器(5)、第一节流膨胀装置(8)、第一溶液泵(10)、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11)、第一冷剂水通路(12)、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15)、第一稀溶液管路(18)和第一浓溶液管路(19),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吸收器(4)、第二节流膨胀装置(9)、第二冷剂水通路(13)、第二浓溶液管路(16)和第二稀溶液管路(17),发生器(1)通过第一冷剂水蒸气管路(11)与冷凝器(2)连通,冷凝器(2)的冷剂水通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冷凝器(2)通过第一冷剂水通路(12)与蒸发器(3)连通,第一节流膨胀装置(8)设置在第一冷剂水通路(12)上,其中另一路:第二冷剂水通路(13)的一端与冷凝器(2)连通,第二冷剂水通路(13)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吸收器(4)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二节流膨胀装置(9)位于冷凝器(2)与第一吸收器(4)之间,且第二节流膨胀装置(9)设置在第二冷剂水通路(13)上,第一吸收器(4)通过第二冷剂水蒸气管路(15)与蒸发器(3)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18)和第一浓溶液管路(19)的一端均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一稀溶液管路(18)和第一浓溶液管路(19)的另一端均与发生器(1)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16)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浓溶液管路(16)的另一端与第一浓溶液管路(19)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17)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稀溶液管路(17)的另一端与第一稀溶液管路(18)连通,第一溶液泵(10)位于发生器(1)与第二稀溶液管路(17)之间,且第一溶液泵(10)设置在第一稀溶液管路(18)上,发生器(1)由高位热源(25)加热,冷凝器(2)由第二冷却热源(45)冷却,蒸发器(3)由低位热源(27)加热,第二吸收器(5)由第一冷却热源(26)冷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虎李亚平闫艳艳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