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水为冷剂的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其发生器包括壳体、第二传热管束、溶液喷淋装置和储液盘,第二传热管束固定安装在储液盘内,溶液喷淋装置位于储液盘的正上方,第二传热管束与热源连通,溶液喷淋装置的进液口与稀溶液进管连接,在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液口,在储液盘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浓溶液出管连接,第二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浓溶液出管连通,在第四管路上安装有溶液通路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发生器壳体内设置储液盘,并将第二传热管束设置在储液盘内,使发生器既可为沉浸式又可为喷淋式,可实现制冷和供热,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供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水为冷剂的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蒸汽、热水为热源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发生器传热方式以热源的品位高低进行区别,从而确保换热效率,提高经济性,降低运行故障。低品位热源采取喷淋式发生器,高品位热源采用沉浸式发生器。图I所示为热水用发生器,采用喷淋式结构,可提高换热效率,换热流体之间热推动力小,如果采用沉浸式发生器,则由于管外侧静液柱高度等影响换热效率。图2所示为蒸汽热源用发生器,采用沉浸式结构,能充分利用换热面积,而且传热管较少,换热流体之间热推动力大,若采用喷淋式会有管面溶液过度浓缩而结晶的故障。 对于既要制冷,又要供热的客户,当需要制冷时,可以采用热水作为热源,但热水温度较低的场合,无法满足客户对制热的温度需求,就需要高压蒸汽作为热源来制热。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应两种热源使用两种发生器。但是,即使发生器以外的机组配置一样,也需要两台机器应对两种运行工况,投资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同机实现制冷供热,有效的降低运行成本。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包括发生器,发生器包括壳体、第二传热管束、溶液喷淋装置和储液盘,储液盘上端敞口,储液盘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第二传热管束固定安装在储液盘内,溶液喷淋装置固定安装在壳体内,溶液喷淋装置位于储液盘的正上方,第二传热管束的进口通过第三管路与热源进管连通,第二传热管束的出口与热源出管连通,溶液喷淋装置的进液口与稀溶液进管连接,在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液口,在储液盘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浓溶液出管连接,第二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浓溶液出管连通,在第四管路上安装有溶液通路阀。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其中所述发生器内还固定安装有第一传热管束,第一传热管束位于储液盘的正上方,且第一传热管束位于溶液喷淋装置的正下方,第一传热管束的进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热源进管连接,第一传热管束的出口与第二传热管束的进口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第三管路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传热管束的进口连通,在第一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热源切换阀,在第三管路上安装有第二热源切换阀。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其中所述储液盘的底部还开设有液盘小孔。通过设置液盘小孔,当机组停机时,溶液可以通过小孔回流到吸收器,防止外部蒸汽阀关闭不严泄露时,储液盘里的溴化锂溶液被第二传热管束内的蒸汽加热而发生溶液结晶的危险。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热管束和第二传热管束均由若干根传热管束串联而成。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发生器壳体内设置储液盘,并将第二传热管束设置在储液盘内,在储液盘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浓溶液出管连通,在第四管路上安装有溶液通路阀,当热源进管内通入低品位的热源(热水)时,热水流经第二传热管束,同时打开溶液通路阀,溴化锂溶液从溶液喷淋装置内喷淋到第二传热管束上,此时发生器为喷淋式发生器,该装置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当热源进管内通入高品位的热源(蒸汽)时,蒸汽流经第二传热管束,同时关闭溶液通路阀,溴化锂溶液从溶液喷淋装置内喷淋出后,装满储液盘,使第二传热管束浸没在溴化锂溶液中,此时发生器为沉浸式发生器,该装置为溴化锂吸收式供热装置。因此该装置可以合理利用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水和蒸汽,实现厂区冬夏不同的空调冷热需求,也可实现厂区其它生产工艺的冷热需求,可有效的降低运行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喷淋式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沉浸式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的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的传热管束的管路连接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本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包括发生器I、溶液热交换器21、吸收器22、蒸发器23和冷凝器24。结合图3所示,发生器I包括壳体2、第一传热管束3、第二传热管束4、溶液喷淋装置5和储液盘6。储液盘6、第一传热管束3和溶液喷淋装置5均固定安装在壳体2内。储液盘6的上端敞口,第二传热管束4固定安装在储液盘6内,且第一传热管束3位于储液盘6的正上方,溶液喷淋装置5位于第一传热管束3的正上方。结合图4所示,第一传热管束3的进口通过第一管路7与热源进管15连接,第一传热管束3的出口与第二传热管束4的进口通过第二管路8连通,第二传热管束4的出口与热源出管16连通,在热源进管15上还连接有第三管路9,第三管路9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管路8上,在第一管路7上安装有第一热源切换阀18,在第三管路9上安装有第二热源切换阀19。溶液喷淋装置5的进液口与稀溶液进管11连接,在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液口 13,在储液盘6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液口 14,第一出液口 13与浓溶液出管12连接,第二出液口 14通过第四管路10与浓溶液出管12连通,在第四管路10上安装有溶液通路阀17,在储液盘6的底部还开设有液盘小孔20。本实施例中第一传热管束3和第二传热管束4均由若干根传热管束串联而成。如图5所示,发生器I的溶液喷淋装置5的进液口与稀溶液进管11连接,稀溶液进管11的另一端连接到吸收器22的出口上,发生器I的壳体2上的第一出液口 13与浓溶液出管12连接,浓溶液出管12的另一端连接到吸收器22的进口上,在稀溶液进管11上安装有第一溶液泵25,在浓溶液出管12上安装有第二溶液泵26。溶液热交换器21安装在稀溶液进管11和浓溶液出管12上。冷凝器24通过挡液板27与发生器I连通,冷凝器24的冷剂水出口与蒸发器23的冷剂水喷淋管28通过第一冷剂水管29连通,蒸发器23底部的冷剂水出口通过第二冷剂水管30与冷剂水喷淋管连通,在第二冷剂水管30上安装有冷剂水泵31,在蒸发器23上安装有冷媒水进管32和冷媒水出管33。冷却水管34依次穿过吸收器22和冷凝器24。当需要制冷时,关闭第二热源切换阀19,打开第一热源切换阀18,同时打开溶液通路阀17,向热源进管15内通入低品位的热源(热水),热水依次流经第一传热管束3、第二传热管束4,溴化锂稀溶液从吸收器22内由第一溶液泵25被输送到发生器I的溶液喷淋装置5内,溴化锂稀溶液在经过溶液热交换器21时被溴化锂浓溶液预热,溴化锂稀溶液被溶液喷淋装置5喷淋,喷淋下来的溶液经过第一传热管束3、第二传热管束4,被管内的热水加热而浓缩,同时发生器I内蒸发出的冷剂蒸汽经过挡液板27进入冷凝器24。溴化锂溶液经过第一传热管束3和第二传热管束4后变成浓溶液,落到储液盘6里,由于溶液通路阀17是打开的,储液盘6里的溴化锂溶液经过溶液通路阀17从浓溶液出管12流出,溴化锂浓溶液通过溶液热交换器21被降温,由第二溶液泵26输送到吸收器22内,在吸收器22里被喷 淋后,吸收蒸发器23里冷剂水蒸发出的水蒸气而又变成溴化锂稀溶液,开始新的一轮溶液循环。溴化锂溶液在吸收器22内吸收水蒸气的过程中是需要散热的,所散发的热量被冷却水管34内的冷却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供热装置,包括发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1)包括壳体(2)、第二传热管束(4)、溶液喷淋装置(5)和储液盘(6),所述储液盘(6)上端敞口,储液盘(6)固定安装在壳体(2)内,所述第二传热管束(4)固定安装在储液盘(6)内,所述溶液喷淋装置(5)固定安装在壳体(2)内,溶液喷淋装置(5)位于储液盘(6)的正上方,第二传热管束(4)的进口通过第三管路(9)与热源进管(15)连通,第二传热管束(4)的出口与热源出管(16)连通,所述溶液喷淋装置(5)的进液口与稀溶液进管(11)连接,在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液口(13),在储液盘(6)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液口(14),所述第一出液口(13)与浓溶液出管(12)连接,所述第二出液口(14)通过第四管路(10)与浓溶液出管(12)连通,在第四管路(10)上安装有溶液通路阀(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杏,刘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