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及其光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1701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9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灯具的光罩,包括: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入光面定义有一中心轴线,光罩自入光面大致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有一反射部,且反射部大致对称于中心轴线围绕设置且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反射部的第一表面远离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外反射面,反射部的第二表面邻近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内反射面。藉此,提供一种能均匀配光的光罩。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具该光罩的灯具,能达到全周式发光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灯具的光罩,包括: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入光面定义有一中心轴线,光罩自入光面大致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有一反射部,且反射部大致对称于中心轴线围绕设置且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反射部的第一表面远离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外反射面,反射部的第二表面邻近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内反射面。藉此,提供一种能均匀配光的光罩。此外,本技术另提供一种具该光罩的灯具,能达到全周式发光效果。【专利说明】灯具及其光罩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灯具,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全周式发光的灯具及其光罩。
技术介绍
现有灯具所使用的灯源有钨丝灯或日光灯,所述钨丝灯或日光灯得以自身为中心朝外侧产生全周式的发光。并且,灯具常于灯源外侧搭配不同的灯罩,并通过灯罩的图案或颜色搭配以产生各式情境。然而,由于发光二极体的发光效益越来越高,使发光二极体有逐渐取代上述钨丝灯或日光灯的趋势。但因发光二极体具发光指向性特性,其所发出的光线仅能散射于其所固定位置的上半空间,亦即,发光二极体所产生的发光角度大致为180度,不似传统钨丝灯或日光灯能全周式的中心发光。并且,因发光二极体的指向性特性,令发光二极体于使用时易产生眩光等问题,进而使发光二极体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灯具及其光罩,其可改变发光二极体所发出的光线路径,使光罩呈现如同蜡烛般的全周式发光效果,并且有效地改善发光二极体的眩光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一光罩,其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该光罩包括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定义有一中心轴线,该光罩内形成有一反射部,该反射部大致对称于该中心轴线围绕设置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入光面透过该反射部而界定出一内入光区以及一外入光区,该反射部的该第一表面远离该中心轴线且形成有一外反射面,该反射部的该第二表面邻近该中心轴线且形成有一内反射面;以及一发光二极体,其具有一发光面,该发光二极体邻设于该光罩的入光面,且该发光面面向该入光面;在该光罩垂直于该中心轴线的截面中,邻近于该入光面的该出光面截面与该外反射面截面正投影于该发光二极体时,该发光面的轮廓位于该出光面截面的轮廓与该外反射面截面的轮廓的间;其中,该发光二极体自其发光面所发出的光线,其中一部分光线能经该入光面的内入光区而射入该光罩并透过该内反射面的反射而自该光罩的该出光面的上半区穿出,其中另一部分光线则能经该入光面的外入光区而射入该光罩并透过该外反射面的反射而自该光罩的该出光面的上半区和下半区穿出。进一步,该出光面为非光滑面,该内反射面与该外反射面为光滑面。进一步,该入光面呈平面状,该出光面呈自由曲面状;该反射部是由该入光面大致沿平行该中心轴线的方向环形凹设所形成的凹槽状构造,且该反射部内充填有一介质,该介质的折射率低于该光罩的折射率,或者,该反射部是埋置于该光罩内部的环形隔板状构造。进一步于,该光罩更包含有一容置部,该发光二极体容置于该容置部内,该光罩的该入光面大致贴平于该发光二极体的发光面,该容置部内缘大致贴平于该发光二极体的侧缘以及该发光面以外的顶面部位。进一步,该灯具更包含一座体,其包含一灯帽以及一散热座,该散热座的一端装设有该灯帽,该发光二极体装设于该散热座的另一端,并且该发光二极体电性连接于该灯帽。进一步,该内反射面与该外反射面各自的中心线的中心度小于等于80nm,该出光面的中心线中心度(Ra)大于等于10 μ m。进一步,该光罩在垂直于该中心轴线的截面上,该内反射面所包围的面积大致为该出光面与该外反射面两者所包围的最小面积的40%至60%。进一步,经该内反射面的反射而穿出该光罩的光线,其所穿透的该出光面上半区对应于该中心轴线的长度,大致为该出光面对应于该中心轴线的长度的40%至60%。本技术另提供一种灯具的光罩,包括: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定义有一中心轴线,该光罩内形成有一反射部,该反射部大致对称于该中心轴线围绕设置,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反射部的该第一表面远离该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外反射面,该反射部的该第二表面邻近该中心轴线且定义为一内反射面。进一步,该出光面为非光滑面,该内反射面与该外反射面为光滑面。进一步,该入光面呈平面状,该出光面呈自由曲面状;该反射部是由该入光面大致沿平行该中心轴线的方向环形凹设所形成的凹槽状构造,且该反射部内充填有一介质,该介质的折射率低于该光罩的折射率,或者,该反射部是埋置于该光罩内部的环形隔板状构造。进一步,该光罩在垂直于该中心轴线的截面上,该内反射面所包围的面积大致为该出光面与该外反射面两者所包围的最小面积的40%至60%。进一步,该内反射面与该外反射面各自的中心线中心度小于等于80nm,该出光面的中心线中心度(Ra)大于等于10 μ m。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光罩透过在入光面的适当位置内部形成一反射部,并透过反射部形成有内反射面与外反射面,以使搭配于光罩的发光二极体,其所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内反射面与外反射面的反射而可调整地被均匀分配于出光面射出,进而令具该光罩的灯具达到全周式发光的效果。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光罩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光罩由入光面入射的光线路径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光罩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光罩经由入光面所产生的虚拟发光二极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光罩经由入光面所产生的虚拟焦点位于出光区顶部区域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光罩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光罩由侧向入光面入射的光线路径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光罩经由侧向入光面所产生的虚拟发光二极体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侧向入光面为平面,且光罩由侧向入光面入射的光线路径的平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线路径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具光罩的灯具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具光罩的灯具于实际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分解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剖视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沿X-X剖线的剖视示意图;图18为图14的光线路径的平面示意图;及图19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另一实施形式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灯具I 光罩11导光区111入光面112延伸面113侧向入光面114辅助面115容置空间12出光区121作用面122顶部区域13中心轴线14入光面141内入光区142外入光区15出光面16反射部161外反射面162内反射面17容置部18容置空间2发光二极体21发光面3 座体31 灯帽32散热座L1、L1,、L2、L2,、L3、L3,、L4、L4,光线al、a2圆形截面F1、F2、F3、F4 虚拟焦点V1、V1’、V2、V2’ 虚拟发光二极体【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光罩,其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该光罩包括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定义有一中心轴线,该光罩内形成有一反射部,且该反射部大致对称于该中心轴线围绕设置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入光面透过该反射部而界定出一内入光区以及一外入光区,该反射部的该第一表面远离该中心轴线且形成有一外反射面,该反射部的该第二表面邻近该中心轴线且形成有一内反射面;以及一发光二极体,其具有一发光面,该发光二极体邻设于该光罩的入光面,且该发光面面向该入光面;在该光罩垂直于该中心轴线的截面中,邻近于该入光面的该出光面截面与该外反射面截面正投影于该发光二极体时,该发光面的轮廓位于该出光面截面的轮廓与该外反射面截面的轮廓之间;其中,该发光二极体自其发光面所发出的光线,其中一部分光线能经该入光面的该内入光区而射入该光罩并透过该内反射面的反射而自该光罩的该出光面的上半区穿出,其中另一部分光线则能经该入光面的该外入光区而射入该光罩并透过该外反射面的反射而自该光罩的该出光面的上半区和下半区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惟中
申请(专利权)人: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