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8859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1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包括一支架和一顶出机构,支架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弧形支撑块的外周面与所述管夹内周面形状相适应,支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弧形支撑块外周面的贯穿孔。该管夹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管夹直接卡接在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上,依靠弧形支撑块的弹性将管夹固定,然后对管夹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使顶出导杆移动至顶出凸轮的顶部,使顶出杆通过贯穿孔将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顶出,这样可方便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进行拆卸。该管夹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管夹的打磨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包括一支架和一顶出机构,支架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弧形支撑块的外周面与所述管夹内周面形状相适应,支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弧形支撑块外周面的贯穿孔。该管夹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管夹直接卡接在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上,依靠弧形支撑块的弹性将管夹固定,然后对管夹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使顶出导杆移动至顶出凸轮的顶部,使顶出杆通过贯穿孔将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顶出,这样可方便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进行拆卸。该管夹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管夹的打磨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专利说明】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夹固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管夹是在管道连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连接件,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连接管道时,需要使用两个管夹相对设置,将要连接的管道夹持在两个管夹之间,两个管夹在通过螺栓进行连接,这样就可将两个管道连接起来。采用这种管夹连接管道施工方便、连接效果好,因此在管道连接工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这些管夹大部分都是铸造而成的,铸造出的管夹表面都非常的粗糙,管夹表面会留有毛刺、飞边、浇冒口等瑕疵,为此必须对管夹的表面进行打磨处理,将管夹表面的毛刺、飞边、浇冒口去除掉。图1所示管夹结构外形为弧形结构,内周面设有凹腔,其两端设有夹紧耳板,这种结构的管夹在进行打磨时夹持、固定都非常的不方便,目前这种管夹打磨往往只能将其直接夹紧在台钳上,由工人采用手动方式进行打磨,打磨速度非常的慢,生产效率较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便于管夹打磨时进行固定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所述管夹为弧形结构,所述管夹内周面设有凹腔,该管夹固定装置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所述弧形支撑块的外周面与所述管夹内周面形状相适应,所述支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弧形支撑块外周面的贯穿孔;一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一顶出压杆和一顶出导杆,所述顶出压杆的中部铰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顶出压杆的一端通过一铰接板与所述顶出杆连接,所述顶出杆位于所述贯通孔内,所述顶出压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顶出导杆连接,所述顶出导杆的另一端抵靠在一顶出凸轮上。优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顶出导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顶出压杆远离所述顶出杆的一端铰接。优选地,所述顶出导杆抵靠在所述顶出凸轮的一端设有滚动轴承。优选地,所述顶出导杆上设有导套组件。优选地,所述顶出导杆均与复位弹簧连接。优选地,所述弧形支撑块的材质为弹性橡胶材料。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管夹打磨固定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管夹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管夹直接卡接在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上,依靠弧形支撑块的弹性将管夹固定,然后对管夹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使顶出导杆移动至顶出凸轮的顶部,使顶出杆通过贯穿孔将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顶出,这样可方便管夹从弧形支撑块上进行拆卸。该管夹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管夹的打磨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管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 1支絮2弧形支搾块 3顶出杆 4铰接板5顶出压杆6笫_—:连杆 I顶出导杆 S O板9滚动轴承`10!!,'Ili11IftII复位弹费12导资组仲13?连杆14笫-?: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该带有顶出机构的管夹固定装置包括一支架1,支架I的一侧设有一带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2,弧形支撑块的材质采用高强度的弹性橡胶材料。弧形支撑块2的外周面与管夹内周面形状相适应,支架I上设有贯穿弧形支撑块2外周面的贯穿孔,该贯穿孔直接贯穿支架I和弧形支撑块2。支架I上设有一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用于将管夹从弧形支撑块2上顶出。顶出机构包括一顶出压杆5和一顶出导杆7,顶出压杆5的中部铰接在支架I上,顶出压杆5的一端通过一铰接板4与顶出杆3连接,铰接板4的两端分别与顶出压杆5及顶出杆3铰接,顶出杆3位于弧形支撑块2的贯通孔内,顶出压杆5的另一端通过连杆机构与顶出导杆7连接,顶出导杆7的另一端抵靠在一顶出凸轮10上。顶出导杆7沿顶出凸轮10外周面移动时,顶出导杆7本身可作直线运动,并通过连杆机构带动顶出杆3在弧形支撑块2的贯通孔内来回移动。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6和第三连杆14,第一连杆13的一端与顶出导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6、第三连杆14的一端通过同一销轴铰接,第二连杆6的另一端铰接在支架I上,第三连杆14的另一端与顶出压杆5远离顶出杆3的一端铰接。该连杆机构在工作时,当顶出导杆7向下移动时,将推动第一连杆13向下移动,由于第二连杆6、第三连杆14的相互支撑,故第一连杆13只会向下移动,不会发生旋转,这样就可带动二连杆6、第三连杆14向外撑开,第三连杆14带动顶出压杆5的一端向上移动,另一端向下移动,进而由铰接板4带动顶出杆3从贯穿孔内向外顶出。同理,当顶出导杆7向上移动时,顶出杆3反方向移动,顶出杆3将向后回缩在贯穿孔内。为了使顶出导杆7抵靠在顶出凸轮10的一端能够在顶出凸轮10表面光滑的移动,顶出导杆7抵靠在顶出凸轮10的一端设有滚动轴承9,滚动轴承9安装在轴承座内。为了使顶出导杆7能够顺畅移动,顶出导杆7上还设有一导套组件12,导套组件12固定在底座上,顶出导杆7穿过该导套组件,导套组件12可对顶出导杆7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其能够顺畅的在沿直线来回移动。为了能够使顶出导杆7的一端能够实时的抵靠在顶出凸轮10上,顶出导杆7还与一复位弹簧11连接,复位弹簧11套在顶出导杆7上,顶出导杆7在靠近顶出凸轮10的一侧设有一挡板8,复位弹簧11位于挡板8和导套组件12之间,这样复位弹簧11就可通过挡板8向顶出导杆7提供推力,使其能够实时的抵靠在顶出凸轮10上,这样就可通过控制顶出导杆7在顶出凸轮10上的位置来控制顶出杆3在贯穿孔内的位置。该该管夹固定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管夹直接卡接在具有弹性的弧形支撑块上,由于弧形支撑块具有弹性,可以非常方便的将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铸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