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83227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1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扳手,包括上钳口、活动的下钳口和扳手壳体,所述下钳口通过进给机构带动而作与上钳口相对的直线移动,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摆动齿,与所述摆动齿具有锯齿的前端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齿轮同轴设置的带动所述下钳口的进给齿轮,所述进给齿轮上啮合有确保进给齿轮单向旋转的制动棘爪,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内固定有单向轴承,所述进给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扳手壳体转动连接的进给扳机,所述进给扳机具有延伸出所述扳手壳体外的按压部,所述摆动齿与进给扳机位于扳手壳体内的前端部同步转动;所述扳手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有能带动所述摆动齿与所述从动齿轮脱离、所述制动棘爪与所述进给齿轮脱离的复位扳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扳手,包括上钳口、活动的下钳口和扳手壳体,所述下钳口通过进给机构带动而作与上钳口相对的直线移动,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摆动齿,与所述摆动齿具有锯齿的前端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齿轮同轴设置的带动所述下钳口的进给齿轮,所述进给齿轮上啮合有确保进给齿轮单向旋转的制动棘爪,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内固定有单向轴承,所述进给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扳手壳体转动连接的进给扳机,所述进给扳机具有延伸出所述扳手壳体外的按压部,所述摆动齿与进给扳机位于扳手壳体内的前端部同步转动;所述扳手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有能带动所述摆动齿与所述从动齿轮脱离、所述制动棘爪与所述进给齿轮脱离的复位扳机。【专利说明】一种扳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工紧固工具,尤其是一种扳手。
技术介绍
扳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维修用的紧固工具,尤其是活动扳手。普通的活动扳手由手柄、固定脚和活动脚组成,其中手柄和固定脚固定为一体,活动脚通过蜗轮蜗杆的结构而作直线移动,由此使得固定脚和活动脚之间的宽度可调,可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操作对象,如六角头螺钉或螺栓,用于各种操作对象不确定、但是又不想带太多工具的场合。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只手需要辅助支撑零件、身体等,而只能通过另一只手单手操作扳手的情况,导致操作不方便;并且需要连续多圈旋转操作对象,而由于空间有限的原因,扳手只能旋转一定的角度,由此必须将扳手退出操作空间,然后重新定位后再次旋转蜗杆,这就需要移动握持扳手手柄的手的位置,对单手操作而言难度较大。为此,现在也有公开了一些方便单手操作的扳手,如申请号为200820031546.3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具有齿轮锁紧机构的自动活扳手,通过对手柄施加握力即可自动调节钳口至适当尺寸,钳住螺母或螺栓并锁死钳口的具有齿轮锁紧机构的自动活扳手,大齿轮通过滑动齿条带动扳口活动块,大齿轮侧面固定有一直径较小的同轴变速齿轮,与摆动齿扇啮合,扳手柄外侧设有可伸缩的活动握柄,活动握柄内设有压动杆和复位机构,通过拱形弹簧片的形变传递到扳手柄内腔的齿轮锁紧机构的传动机构最终带动带齿构件与大齿轮啮合而锁定。然而这种扳手,在扳手钳住操作对象后,由压动杆压迫弹簧片变形而实现锁定,为使得握手柄回缩推动压动杆以及弹簧片发生形变都需要施加较大的握力,而且在钳口未调节至适当尺寸前(即锁紧前)必须保持握紧握手柄的状态,增加操作难度,此外,长时间使用后弹簧片容易变形,而导致随着使用次数的累积,需要施加的力越来越大,给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的扳手。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扳手,包括上钳口、活动的下钳口和扳手壳体,所述下钳口通过进给机构带动而作与上钳口相对的直线移动,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摆动齿,与所述摆动齿具有锯齿的前端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齿轮同轴设置的带动所述下钳口的进给齿轮,所述进给齿轮上啮合有确保进给齿轮单向旋转的制动棘爪,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内固定有单向轴承,所述进给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扳手壳体转动连接的进给扳机,所述进给扳机具有延伸出所述扳手壳体外的按压部,所述摆动齿与进给扳机位于扳手壳体内的前端部同步转动;所述扳手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有能带动所述摆动齿与所述从动齿轮脱离、所述制动棘爪与所述进给齿轮脱离的复位扳机。所述进给扳机位于扳手壳体内的前端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摆动齿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定位槽和摆动齿上穿设有进给扳机轴从而形成进给扳机、摆动齿与扳手壳体的转动连接,由此可实现摆动齿与进给扳机的同步转动。所述摆动齿上开设有离合槽,所述进给扳机轴的一端穿设在离合槽内并能相对运动,所述复位扳机的后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扳手壳体内,并且通过连杆连接到所述摆动齿的后端,从而当复位扳机向上按压后端部转动时,可通过连杆将摆动齿向后拉而与从动齿轮脱离。所述进给机构还包括抵接在所述摆动齿后端将摆动齿和进给扳机的定位槽压紧的调整弹簧片,不仅可以将摆动齿与定位槽保持在较为紧配的状态,防止摆动齿随意转动;而且还可以在由于操作对象规格不同而使得进给扳机无法走完一个完整进给行程时,适当形变,使得进给扳机继续进给动作而不会损坏单向轴承。所述制动棘爪的前部与所述进给齿轮啮合,所述制动棘爪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扳手壳体内,所述制动棘爪的后部通过杠杆与所述复位扳机连接,从而当复位扳机向上时,可通过杠杆后端抬起使得制动棘爪后部下压从而前部与进给齿轮脱离。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保持所述进给齿轮具有反转趋势的钳口复位拉簧,使得制动棘爪和进给齿轮脱离后,进给齿轮处于自由状态时,对进给齿轮施加反向的力而反转复位。钳口复位拉簧的设置方式,优选的可以为,所述进给齿轮和扳手壳体之间形成有供设置所述钳口复位拉簧的环形的限位槽,所述钳口复位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扳手壳体和进给齿轮固定。所述进给机构还包括保持所述按压部具有反向复位趋势的进给扳机扭簧,从而使得松开进给扳机后,能在进给扳机扭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保持所述复位扳机具有反向复位趋势的复位扳机扭簧,从而使得松开复位扳机后,能在复位扳机扭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单向轴承和制动棘爪,使得可以以按压进给扳机使之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齿轮的方式进行操作,单向轴承和制动棘爪保证了即使松开进给扳机也不会导致进给齿轮反转,由此使得操作难度降低(不必在一次工作中全程不松手,而可以分多次带动下钳口动作),而且能确保进给扳机的多次动作能使得下钳口连续进给,并且制动棘爪能承受大部分的反转的力,可避免单向轴承受力损坏;通过设置复位机构,可方便的使从动齿轮和进给齿轮处于自由状态而恢复到初始状态,以及进给扳机和复位扳机也能自动迅速复位,方便进行下一次工作;在摆动齿的端部设置调整弹簧片,不仅可以将摆动齿与定位槽保持在较为紧配的状态,防止摆动齿随意转动,而且还可以在由于操作对象规格不同而使得进给扳机无法走完一个完整进给行程时,适当形变,使得进给扳机继续进给动作而不会损坏单向轴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扳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和壳体盖);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扳手工作状态示意图(离合前);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扳手复位状态示意图(离合后);图5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一种扳手,包括上钳口 I和下钳口 2,由进给机构带动下钳口 2向上钳口I方向移动,由复位机构带动下钳口 2回复到初始位置,进给机构和复位机构容置在由壳体3和壳体盖4形成的扳手壳体内。为便于描述,在下文中,采用“前端(前部)”、“后端(后部)”的术语,“前端(前部)”是指靠近操作对象的一端,“后端(后部)”是指远离操作对象的一端。参见图2和图5,进给机构包括进给扳机51,进给扳机51包括延伸出扳手壳体外的按压部511,进给扳机51位于扳手壳体内的前端部开设有定位槽512,定位槽512内设置有摆动齿52,定位槽512和摆动齿52上穿设有进给扳机轴513,使得进给扳机51与壳体3和/或壳体盖4转动连接,进给扳机51的按压部511按下时,前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黑松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