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射率匹配的背光角度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967078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5 06:28
一种基于折射率匹配的背光角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有效控制出光光线角度,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其特征是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本专利技术可以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有效控制出光光线角度,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技术,尤其是一种液晶显示技术中的背光角度控制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背光模组是IXD显示器产品中一个提供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如图一所示背光模组其主由要光源、导光板、扩散膜、棱镜增亮膜、反射板等组件组装而成。光学膜组中,一般是扩散膜、棱镜增亮膜的组合。光自扩散膜射出后方向性较差,因此必须利用棱镜增亮膜来修正光的方向。棱镜增亮膜是在聚酯表面形成精密的丙稀基树脂棱镜结构,其原理是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汇聚光线、让大于70°射出的光向法线方向聚拢,通过增加光线在70°范围内的出射率而增加光线自扩散膜射出后的使用效率,使整体的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100%甚至更高。通常一个背光模组会使用两片棱镜片,彼此方向垂直,将光集中到法线附近的角度范围内,从而增加显示器的正面亮度。光线从光学膜组出射,亮度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渐渐减小,达到角度畸变点时亮度突增,影响视觉效果,最终造成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降低了光能量利用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背光膜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会出现亮度突增,影响视觉效果,最终造成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降低光能量利用率的问题,专利技术一种能减少亮度畸变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其特征是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所述的介质层的厚度不低于棱镜增亮膜上棱镜的垂直高度。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角度介于80°至100°之间,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折射率范围在1.55至1.65之间,介质层的折射率介于1.2-1.4之间。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的尺寸:20 μ m至150 μ m。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为等节距或非等距结构。所述的介质层的透光率大于98%。背光方式可为侧背光或直下式背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减少了背光模组的亮度畸变情况,有效控制出光角度,提高光能量利用率,消除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减少光污染。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增亮效果显著。【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折射率匹配的背光结构示意图。图3为改进前后显示器出光亮度角度分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2、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是改变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的常规使用方法,加入一种折射率匹配的介质,使光学膜组和空气介质之间的折射率更匹配。由于各层折射率匹配,全反射的条件发生改变,光线角度分布不再像原来一样存在亮度畸变的问题。同时调整加入介质的折射率、厚度、透过率等参数,可以控制出光角度。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6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7,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7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图2是一种平板显示器的背光模组,采用侧背光方式,下背光方式的原理相同,光源是LED 1,导光板3底面是反射板或者反射膜2,LED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3,经过导光板3和反射膜2的作用,在导光板3上表面均匀出射,导光板3上是光学膜组,选用扩散膜和棱镜增亮膜的组合。光线经过扩散膜均匀化之后,角度分布较大,进入棱镜增亮膜。棱镜增亮膜分为3层,粗糙底层4、PET基材5和丙稀基树脂棱,在丙稀基树脂棱之间填充满介质层7,介质层7 —般采用透光率大于98%的透明材料制造,棱镜增亮膜6的棱折射率范围在1.55至1.65之间时,介质层7的折射率介于1.2-1.4之间,棱镜增亮膜的棱镜角度在80°至100°之间,棱镜增亮膜的棱的尺寸为20μπι至150μπι。棱镜增亮膜的棱可以是等节距,也可以是非等距的。图2中棱的具体参数为:结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节距50 μ m,等间距,折射率1.6。光线出射棱镜膜表面时,大角度的光线发生全反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 35°范围内,在± 45°左右降至最低,60°左右在全反射的临界附近,光线能量突增,发生亮度畸变,如S i中的8所示。对比图1的背光膜组使用方法,采用折射率匹配的介质之后,全反射条件改变,亮度畸变减弱,大角度杂散光大部分消除,如图3中的9所示。本专利技术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是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介质层的厚度不低于棱镜增亮膜上棱镜的垂直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角度介于80°至10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折射率范围在1.55至1.65之间,介质层的折射率介于1.2-1.4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的尺寸:20μπι至150 μ m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棱镜增亮膜的棱为等节距或非等距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介质层的透光率大于9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背光方式为侧背光或直下式背光。【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744229SQ201310672869【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专利技术者】王绪丰, 樊卫华, 高慧芳, 洪乙又, 吴金华, 曹允, 吴添德, 孙磊, 李忠良 申请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折射率匹配的背光角度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光学膜组的棱镜增亮膜的棱镜间隙内填充一层满足所需折射率的介质层,使经过棱镜增亮膜出射的光线经过所述的介质层后再进入空气介质中从而控制背光出光的角度,减少背光的亮度畸变,同时减少液晶显示器大角度上多余光线的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绪丰樊卫华高慧芳洪乙又吴金华曹允吴添德孙磊李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