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5211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1 02:36
一种将电路基板经由套管与光纤进行耦合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供上述套管载置的载置部;?设置有与上述套管的光输入输出面对置的光输入输出部的框体;以及?将上述套管固定在上述框体上的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具有:?两个壁部,上述两个壁部相对于上述载置部的载置面垂直地设置,且使上述套管与垂直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面的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而设置,并且相互对置;?桥接部,其平行于上述载置面,且与上述Y轴方向垂直地延伸,并将上述两个壁部的上端彼此连结;?支承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下端,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第二按压部,其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套管按压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部;以及?抵接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对置面,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具有:?供上述支承部插入的第一槽;以及?在与上述抵接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槽,?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在上述载置面的法线方向即Z轴方向上贯通上述框体,并沿上述Y轴方向并排地形成,?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的间隔是上述支承部以及上述抵接部能够同时通过的间隔,?上述固定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框体在上述Y轴方向上移动,?上述支承部从上方插入于上述第一槽,上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载置部的背面接触,?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二槽的壁面抵接,并利用第二按压部和上述抵接部,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框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光模块,具备:具有载置部且与套管的光输入输出面对置地设置有光输入输出部的框体;将套管在与载置部垂直的Z轴方向上固定于框体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将套管在与光输入输出面垂直的Y轴方向上固定于框体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状态能够变化为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第一固定部在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将套管在Z轴方向上固定,在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不将套管在Z轴方向上固定,伴随着第二固定部从第二状态变化至第一状态,第一固定部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专利说明】光模块
本技术涉及光模块。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通过光模块与光连接器的嵌合而以可拆装的方式对光模块与光纤进行光连接的方法。作为嵌合方式,有下述方式:用二分割状的壳体从上下方向夹入光连接器,利用雌雄的卡合单元使壳体彼此嵌合,并在一方的壳体内设置朝接合端面方向对光连接器施力的螺旋弹簧以压住光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09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以往的嵌合方式中,由于用壳体从上下方向夹入光连接器,因此上下方向的厚度大,难以实现薄型化。另外,由于在壳体内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用于对光连接器施力的螺旋弹簧,因此在光轴方向上壳体的大小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另外,在利用凹凸的卡合单元进行的嵌合中,由于连接再现性差,因此无法再现性良好地实现充分的光连接。(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技术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一种将电路基板经由套管与光纤进行耦合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供上述套管载置的载置部;设置有与上述套管的光输入输出面对置的光输入输出部的框体;以及将上述套管固定在上述框体上的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具有:两个壁部,上述两个壁部相对于上述载置部的载置面垂直地设置,且使上述套管与垂直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面的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而设置,并且相互对置;桥接部,其平行于上述载置面,且与上述Y轴方向垂直地延伸,并将上述两个壁部的上端彼此连结;支承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下端,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第二按压部,其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套管按压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部;以及抵接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对置面,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上述框体具有:供上述支承部插入的第一槽;以及在与上述抵接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槽,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在上述载置面的法线方向即Z轴方向上贯通上述框体,并沿上述Y轴方向并排地形成,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的间隔是上述支承部以及上述抵接部能够同时通过的间隔,上述固定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框体在上述Y轴方向上移动,上述支承部从上方插入于上述第一槽,上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载置部的背面接触,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二槽的壁面抵接,并利用第二按压部和上述抵接部,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框体。此外,上述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未列举本技术的全部必要特征。另外,这些特征组的子组合(sub-combination)也可以成为技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分解图。图3是从连接的光纤侧观察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组装的第一步骤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固定部件的背面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组装的第二步骤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组装的第三步骤的立体图。图8 Ca)是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组装后的后视图;图8 (b)是图8 Ca)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光模块中对套管(ferrule)的拆装再现性进行试验后的实验结果的图。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固定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固定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 Ca)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模块的俯视图;图12 (b)是图12 Ca)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通过技术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说明。然而,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权利要求所涉及的技术进行限定。另外,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全部都是技术的解决手段所必须的。图1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模块100。光模块100具备电路基板50、安装于电路基板50上的框体10、经由套管(ferrUle)60传送光信号的光纤70、以可拆装的方式将套管60固定于框体10上的固定部件40。可以在电路基板50上安装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光元件或者光电二极管等受光元件的激光模块。半导体激光器可以是面发光型半导体激光器。光电二极管可以是Pin型光电二极管。电路基板的厚度例如为约1.5mm。框体10可以是陶瓷制的。框体10的厚度在最厚的部位可以达到数毫米的程度。套管60的厚度为1.6mm以下。固定部件40具有后述的第一按压部30以及第二按压部20。固定部件40是通过对厚度为约0.2mm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进而加工而形成的。固定部件40的材料金属可以是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等。光模块100使电路基板50经由套管60与光纤70耦合。换句话说,光模块100将电路基板50的电信号转换成光,经由套管60与光纤70耦合,并将来自光纤70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供给至电路基板50的元件,据此能够可拆装地进行电路基板50与光纤70的光-电连接。图2是光模块100的分解图。套管60具有输入输出经由光纤70的芯部传送的光信号的光输入输出面62。在图2中,以光输入输出面62的法线方向作为Y轴。另外,以后述的载置面13的法线方向作为Z轴。另外,以与Y轴以及Z轴双方正交的方向作为X轴。套管60在光输入输出面62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引导孔66。引导孔66与后述的导销18嵌合,进行套管60的定位。套管60具有以X轴作为法线方向的侧面64。框体10具有供套管60载置的载置部12。载置部12可以是设置在框体10的光纤70侧的端部的薄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可以将载置部12设置成使得载置部12的背面与框体10的背面处于同一面内。另外,载置部12的Z轴方向的厚度比框体10中设置后述的光输入输出部14的区域薄。另外,载置部12在X轴方向上具有与框体10大致相同的宽度。载置部12具有支承套管60的载置面13。载置面13以Y轴作为法线方向。框体10具有与套管60的光输入输出面62对置的光输入输出部14。光输入输出部14被固定在框体10上。光输入输出部14在套管60的光输入输出面62与电路基板50之间进行光信号的收发。框体10具有在Y轴方向上引导套管60的侧面64的引导部80。引导部80也可以是从框体10的与套管60对置的面向光纤70侧延伸的块状的部件。引导部80在载置部12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被相互对置地设置。各个引导部80包括与载置面13垂直且与Y轴方向平行的引导面82。当套管60被载置于载置部12时,引导面82可以与套管60的侧面64接触。弓丨导部80具有从引导部80的表面向背面在Z轴方向上贯通的第一槽84以及第二槽86。引导部80的表面是指引导部80中与载置部12对置的一侧的面。引导部80的背面是指引导部80中与载置部12接触的一侧的面。第一槽84以及第二槽86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电路基板经由套管与光纤进行耦合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供上述套管载置的载置部;?设置有与上述套管的光输入输出面对置的光输入输出部的框体;以及?将上述套管固定在上述框体上的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具有:?两个壁部,上述两个壁部相对于上述载置部的载置面垂直地设置,且使上述套管与垂直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面的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而设置,并且相互对置;?桥接部,其平行于上述载置面,且与上述Y轴方向垂直地延伸,并将上述两个壁部的上端彼此连结;?支承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下端,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第二按压部,其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套管按压于上述光输入输出部;以及?抵接部,其从各个上述壁部的对置面,朝对置的上述壁部延伸而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具有:?供上述支承部插入的第一槽;以及?在与上述抵接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槽,?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在上述载置面的法线方向即Z轴方向上贯通上述框体,并沿上述Y轴方向并排地形成,?上述第一槽以及上述第二槽的间隔是上述支承部以及上述抵接部能够同时通过的间隔,?上述固定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框体在上述Y轴方向上移动,?上述支承部从上方插入于上述第一槽,上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载置部的背面接触,?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二槽的壁面抵接,并利用第二按压部和上述抵接部,在上述Y轴方向上将上述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框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阳三那须秀行上村寿宪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