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3945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9 06:07
一种电动床,至少包括彼此之间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1)和第二床板(2),其中所述第一床板(1)固定在床架(10)上,所述第二床板(2)由驱动系统(3)驱动能在抬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所述驱动系统(3)包括:??支撑组件,其包括连杆件(31)、至少两个基件(32),所述连杆件(31)的两端与所述基件(32)连接,所述基件与(32)所述第二床板(2)连接;??驱动电机(35),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床板上(1),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件(31)铰接,并且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的位置偏离所述连杆件(31)的中点,所述驱动电机(35)能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缩进位置上,所述第二床板(2)位于所述下降位置,在所述伸出位置上,所述第二床板(2)位于所述抬升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0)还包括支撑件(38),其分别与所述连杆件(31)以及所述第二床板(2)固定连接,且其大致位于所述连杆件(31)的中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床,至少包括彼此之间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和第二床板,其中第一床板固定在床架上,第二床板由驱动系统驱动以便实现抬升与下降。驱动系统包括:-支撑组件、至少两个基件,以及支撑件;-驱动电机,其一端固定在第一床板上,另一端与连杆件铰接,并且铰接的位置偏离连杆件的中点,驱动电机能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缩进位置上,第二床板位于下降位置,在伸出位置上,第二床板位于抬升位置。本技术中能避免床板变形弯曲,增加了电动床的可靠性。【专利说明】电动床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床。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床得到广泛应用。一般电动床床板由多块相互铰接的床板构成,电机与床架铰接,通过电机驱动杆的伸出或缩回来推动床板,使床板绕着铰接点升起或降落,从而分别实现头部、臀部或脚部床板的升降,满足人体卧床更换姿势的需要。目前大多电机驱动杆通过连接床板的支撑架推动床板,以实现抬升与下降。而由于电动床内部设置多种电动、机械器件,使得电机常常不是对准床板中心的位置设置的,这就造成电机驱动杆推动支撑架时,常常使得远离电机推杆一端的床板抬升得较小,而靠近电机推杆一端的床板抬升得较大,不仅使得床板变形弯曲,同时使得支撑架产生弯扭变形,导致生产时必须采用强度极高的材质制作支撑架才能保证其安全性。而如果采用更粗的支撑架,则又增加了电动床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床,克服上述缺陷。针对驱动电机支撑点不在中间位置的电动床,使用改进的结构避免床板变形弯曲。增加了电动床的可靠性。该电动床,至少包括彼此之间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和第二床板,其中第一床板固定在床架上,第二床板由驱动系统驱动能在抬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驱动系统包括:-支撑组件,其包连杆件、至少两个基件、连杆件的两端与基件连接,基件与第二床板连接;-驱动电机,其一端固定在第一床板上,另一端与连杆件铰接,并且铰接的位置偏离连杆件的中点,驱动电机能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缩进位置上,第二床板位于下降位置,在伸出位置上,第二床板位于抬升位置;其中,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件,其分别与连杆件以及第二床板固定连接,且其大致位于连杆件的中点。进一步,支撑件布置的位置靠近连杆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点并远离驱动电机的一侧。进一步,支撑件焊接在连杆件上。进一步,支撑件包括成型呈L型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其中第一平面焊接在连杆上,第二平面固接至第二床板。进一步,第二平面具有通孔,并且其通过铰链上的孔用螺丝与第二床板固接,铰链是连接第一床板和第二床板的铰链。进一步,支撑件还涂覆有镍、铬等镀层。由于本技术电动床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针对电动床内部空间有限,无法沿电动床正中心布置驱动电机的这类电动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结构,该结构具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连接至第二床板的至少两个基件、连接在基件之间的连杆件,以及固定连接连杆件与第二床板的支撑件。通过该支撑件为连杆件提供了额外的支点,减小了其形变,有效防止床板弯曲。【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以下对本技术非限制性说明,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和优势将得以显现,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动床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动床,该电动床包括彼此之间通过铰链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I和第二床板2,以及另外两块床板,当然也可以包括更多床板,以增加电动床的活动度。其中,第一床板I固定在床架10上,第二床板2由驱动系统3驱动能实现抬升与下降,以满足用户更换卧姿的需要。在如图2的局部b的放大图中,清晰地示出了驱动系统3,其包括支撑组件和驱动电机35。支撑组件包括连接至第二床板2的两个基件32、连接在两个基件32之间的连杆件31,以及固定连接着连杆件31与第二床板2的支撑件38。两个基件32并排布置,基件32包括底部和支撑部,底部具有多个通孔以便与第二床板2通过螺丝连接,并且基件32的支撑部具有一定高度,以便连杆件31连接在基件32之间时,支撑部支撑着该连杆件31的位置距离第二床板2 —段距离。连杆件31上还具有一个驱动电机连接头,用于与驱动电机35铰接。支撑件38在沿着连杆件31长度的方向上远离连杆件31的驱动电机连接头。驱动电机3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床板2上,另一端连接至连杆件31并且离开连杆件31的中点一段偏置距离。该驱动电机35可以是推杆电机。根据材料力学,本技术的连杆件31在未连接支撑件38时可以被看作是一简支梁,而驱动电机35工作时便会对该连杆件31产生集中力,该集中力使该连杆件31产生弯矩进而变形。当该连杆件31的强度小于弯矩产生的形变时,该连杆件31便会断裂。因而,在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中,还包括支撑件38,支撑件38的作用是增加针对连杆件31的支点,减小连杆件31中的弯矩,从而实现减小形变,进而使得连杆件31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能承受更大的驱动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当第二床板2在驱动电机35的驱动下翻转时,靠近驱动电机推杆的一侧被抬得较高,而远离驱动电机推杆的一侧被抬得较低,这就使得该连杆件31还会发生扭曲变形。同理,由于该支撑件38还与第二床板2相连,使得其对第二床板2产生一个支反力,对第二床板2进行更有利地支撑。并且能防止连杆件过大的扭转变形。进一步,支撑件38布置的位置靠近连杆件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并远离驱动电机35的一侧。进一步,如图3所示,在局部a的放大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件38包括成型呈L型的第一平面39和第二平面40,该L型的支撑件38由例如铁片的金属片折成。其中第一平面39焊接在连杆31上,第二平面40固接至第二床板2,例如通过螺钉连接。进一步,第二平面40上具有通孔45,并且其通过铰链50上的通孔用螺丝与第二床板2固接,该铰链50是连接第一床板I和第二床板2的铰链。这样布置能减少在第二床板2上开孔,减少工艺流程又提高安装效率。进一步,支撑件38还涂覆有镍、铬等镀层。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三个连接至第二床板2的基件32,优选的,它们之间等间距地并排布置,以及包括连接着这三个基件32的连杆件31。值得注意的,这时布置在中间的基件32便充当了支撑件38的作用。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撑件38是“倒U”型或“Ω”型将连杆件嵌卡在其内部。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杆件31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通孔,同时支撑件38具有与连杆件31上通孔相配合的接收孔,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固定连杆件。本电动床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增加连杆件上的支点,起到减少其弯扭变形的效果,一方面在其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变形,另一方面有效防止第二床板因所受支撑力的受力点不均匀而发生床板的弯曲。本电动床使用时,人臀部可位于第一床板,背部或腿部可位于第二床板,通过升降第二床板于不同的角度,为人体休闲提供最为舒适的位置。本实施例仅作为非限制性实例加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能够想到合理的变形实现同样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床,至少包括彼此之间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I)和第二床板(2),其中所述第一床板(I)固定在床架(1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床,至少包括彼此之间相互铰接的第一床板(1)和第二床板(2),其中所述第一床板(1)固定在床架(10)上,所述第二床板(2)由驱动系统(3)驱动能在抬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所述驱动系统(3)包括:??支撑组件,其包括连杆件(31)、至少两个基件(32),所述连杆件(31)的两端与所述基件(32)连接,所述基件与(32)所述第二床板(2)连接;??驱动电机(35),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床板上(1),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件(31)铰接,并且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的位置偏离所述连杆件(31)的中点,所述驱动电机(35)能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缩进位置上,所述第二床板(2)位于所述下降位置,在所述伸出位置上,所述第二床板(2)位于所述抬升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0)还包括支撑件(38),其分别与所述连杆件(31)以及所述第二床板(2)固定连接,且其大致位于所述连杆件(31)的中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春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