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3497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8 05:30
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包含:一镜筒,包括围绕一光轴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邻近物侧的基壁,及一由该基壁周缘朝像侧延伸并与该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间的围绕壁;一成像单元,设置于该镜筒的容置空间,包括多个沿该光轴依序设置的成像组件,每一个成像组件分别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前接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后接触面,该前、后接触面均呈环状;一遮光片,安装于一选自下列群组的位置:该成像单元邻近该镜筒基壁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与该基壁之间的位置,及该成像单元的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及与其相邻且位于其像侧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之间的位置,该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该安装位置且呈平面环状的固定部,及一自该固定部一内周缘弯折并朝该光轴倾斜延伸而终止于一末端缘的折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应用于拍摄影像及录像的镜头模块的成像镜头,特别是指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参阅图1,现有的一成像镜头具有一镜筒11,多个沿光轴I安装在该镜筒11内部的镜片121、122、123、124,及分别设置在镜片121与镜片122之间、镜片123与镜片124之间的二个遮光组件125、126。该二遮光组件125、126主要用来排除杂散光线,以免影响成像质量。然而,现有的遮光组件125及126仍然无法有效排除大角度入射的杂散光线,如图1中所示的一杂散光线110,在镜筒11与镜片121~124间因反射及折射后仍会成像在一成像面127上,导致该杂散光线110仍会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有效排除大部分的杂散光线以获得更佳成像品质的成像镜头。参阅图2,为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公开号第TW201116876号申请案所揭示的一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亦具有多个遮光组件131、132,其中,该遮光组件131是由一第一透镜141一像侧曲面142周缘向外倾斜延伸,且沿成像光线不通过的一非光学部表面143设置,并通过与其相邻的一第二透镜144的一物侧曲面145周缘向外延伸的一非光学部表面146界定形成的两个支撑部147、148,使该遮光组件131获得定位,通过使该遮光组件131沿该第一透镜141的非光学部表面143倾斜设置,虽然可有效吸收第一透镜141与第二透镜144之非光学部的杂散光线,并提高成像质量,但该申请案的设计只有在相邻二透镜的非光学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二表面形状能够相互配合时,才能使该遮光组件131获得稳固定位。例如,以图2为例,如果该第一透镜141位于像侧的非光学部表面143的倾斜斜面太窄,则可在该第二透镜144位于物侧的非光学部表面146设置支撑部的范围会过小,而难以设计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支撑部,由于单一个支撑部不足以支撑倾斜设置的该遮光组件131,使得该遮光组件131难以稳固地贴靠定位在该第一透镜141与该第二透镜144之间。此外,由于该遮光组件131的厚度极薄,当被夹设在一非平面(如图2的非光学部表面146)与一平面(如图2的非光学部表面143)之间时,该遮光组件131容易变形而难以平整地贴附于该第一透镜141的非光学部表面143,进而影响该成像镜头的组装精度,并会影响到遮光作用与成像质量,因此该成像镜头除了不易维持较佳的组装精度外,还存有易因组装不良而影响成像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组装精确度良好的遮光片有效阻挡不必要的杂散光线,以避免杂散光线在成像时造成不必要的影像,进而能提高成像质量的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于是,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包含一镜筒,一设置在该镜筒内的成像单元,及一设置在该成像单元中或该成像单元与镜筒之间的其中一安装位置的遮光片。该镜筒包括围绕一光轴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邻近物侧的基壁,及一由该基壁周缘朝像侧延伸并与该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间的围绕壁。该成像单元设置于该镜筒的容置空间,包括多个沿该光轴依序设置的成像组件,每一个成像组件分别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前接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后接触面,该前、后接触面均呈环状。该遮光片安装于一选自下列群组的位置:该成像单元邻近该镜筒基壁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与该基壁之间的位置,及该成像单元的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及与其相邻且位于其像侧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之间的位置,该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该安装位置且呈平面环状的固定部,及一自该固定部一内周缘弯折并朝该光轴倾斜延伸而终止于一末端缘的折弯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遮光片的结构型式,可利用该遮光片的固定部提供方便定位在该镜筒内的安装位置的特性,而达到容易组装且可维持良好的组装精确度的效果,该折弯部则可以有效排除杂散光线,以减少杂散光线在成像时造成不必要的影像。因此,使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能提供更清晰的高成像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现有的一种成像镜头的数个遮光片的设置情形。图2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现有的另一种成像镜头的一遮光片呈倾斜设置的情形。图3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立体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遮光片的结构型式。图5是图3的上半部的一局部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遮光片的一折弯部与一第三成像组件的一像侧曲面的配置关系。图6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遮光片的折弯部朝向一光轴及一第四成像组件的方向延伸的情形。图7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图8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图9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图10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图11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图12是一配置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的一第七较佳实施例。【主要组件符号说明】2成像镜头3镜筒30容置空间31基壁310入光孔32围绕壁4成像单元400成像光线界面41第一成像组件411前接触面412后接触面413物侧曲面414像侧曲面415光学有效径区域416光通边界周缘417后衔接面418后卡合面42第二成像组件421前接触面422后接触面423物侧曲面424像侧曲面424’像侧面426光通边界周缘427前衔接面428前卡合面429后衔接面43第三成像组件431前接触面432后接触面433物侧曲面434像侧曲面435光学有效径区域436光通边界周缘437前衔接面438前卡合面44第四成像组件441前接触面442后接触面443物侧曲面444像侧曲面445光学有效径区域446光通边界周缘45第五成像组件451前接触面452后接触面453物侧曲面454像侧曲面5遮光片501遮光片502遮光片503遮光片51固定部511内周缘52折弯部521末端缘6垫圈Ⅱ光轴A物侧B像侧q夹角α锐角D1间距D2距离d1距离d2光学有效径的一半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的数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且为了更清楚地呈现组件剖切面部分的结构,在各图式中省略了非剖切部分的轮廓线条。参阅图3与图4,本专利技术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2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镜筒3,一设置在该镜筒3内的成像单元4、相间隔地设置在该成像单元4中的三遮光片501、502、5。该镜筒3包括围绕一光轴Ⅱ界定形成一入光孔310且邻近物侧的基壁31,及一由该基壁31周缘朝像侧延伸并与该基壁31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间30的围绕壁32。该成像单元4设置于该镜筒3的容置空间30,包括沿该光轴Ⅱ自物侧A至像侧B依序设置的一第一成像组件41、一第二成像组件42、一第三成像组件43及一第四成像组件44,该第一成像组件41、第二成像组件42、第三成像组件43、第四成像组件44都是光学透镜。且该第一成像组件41、第二成像组件42、第三成像组件43、第四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包含:一镜筒,包括围绕一光轴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邻近物侧的基壁,及一由该基壁周缘朝像侧延伸并与该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间的围绕壁;一成像单元,设置于该镜筒的容置空间,包括多个沿该光轴依序设置的成像组件,每一个成像组件分别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前接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后接触面,该前、后接触面均呈环状;一遮光片,安装于一选自下列群组的位置:该成像单元邻近该镜筒基壁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与该基壁之间的位置,及该成像单元的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及与其相邻且位于其像侧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之间的位置,该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该安装位置且呈平面环状的固定部,及一自该固定部一内周缘弯折并朝该光轴倾斜延伸而终止于一末端缘的折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包含:一镜筒,包括围绕一光轴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邻近物侧的基壁,及一由该基壁周缘朝像侧延伸并与该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间的围绕壁;一成像单元,设置于该镜筒的容置空间,包括多个沿该光轴依序设置的成像组件,每一个成像组件分别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前接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后接触面,该前、后接触面均呈环状;一遮光片,该遮光片具有一呈平面环状的固定部及一自该固定部一内周缘弯折并朝该光轴倾斜延伸而终止于一末端缘的折弯部,该遮光片的该固定部是紧贴在该成像单元的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及与其相邻且位于其像侧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之间,或者该成像单元邻近该镜筒基壁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与该基壁之间;其中,该固定部紧靠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或该基壁,且该固定部之厚度大于该折弯部。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每一成像组件为一透镜,该遮光片是安装在该成像单元的其中一个成像组件的后接触面及与其相邻且位于其像侧的成像组件的前接触面之间的位置,且每一成像组件都具有一受该前接触面围绕的物侧曲面及一受该后接触面围绕的像侧曲面。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单元的每一成像组件的物侧曲面与像侧曲面分别具有一供成像光线通过的光学有效径区域,该遮光片两侧相邻之成像组件之间定义一个成像光线界面,该成像光线界面是自该遮光片物侧的成像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文
申请(专利权)人: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