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3057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7 03:02
一种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所述钢丝把手(9)包括由长直的钢丝坯料(93)弯折成型的钢丝本体(91)以及套设在所述钢丝本体(91)上的管状把手(92),钢丝本体(91)包括位于其中段沿直线延伸且穿设在所述管状把手(92)内的第一直部(911)、连接在所述第一直部(911)两端且呈弧形的弯部(915)、连接在所述弯部(915)的端部且朝向另一个弯部(915)延伸的第三直部(913)、连接在所述第三直部(913)端部且垂直于第一直部(911)和弯部(915)所在平面的第四直部(914),两个所述第四直部(914)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第三直部(913)均与所述第一直部(911)相平行,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架(1)、安装于所述机架(1)上的成型模具(2)、驱动所述成型模具(2)运动的驱动部,所述机架(1)包括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的上安装板(11)、活动板(12)、中安装板(13)以及下安装板(14),所述上安装板(11)、活动板(12)、中安装板(13)以及下安装板(14)的水平高度依次降低,所述活动板(12)沿垂直上安装板(11)的方向可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成型模具(2)包括将长直的钢丝坯料(93)压弯的上模(21)和下模(22)、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22)下方用于将第三直部(913)弯折成型的第一滑块(23)、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22)下方用于将第四直部(914)弯折成型的第二滑块(24),所述第一滑块(23)在所述第三直部(913)的长度方向上运动,且其上端面与所述下模(22)下端面之间距离与钢丝坯料(93)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滑块(24)在所述第四直部(914)的长度方向上运动,当两个所述第一滑块(23)相向运动至最近距离时,即所述第三直部(913)成型时,所述第二滑块(24)与与其位于所述第一直部(911)同一侧的第一滑块(23)的距离为钢丝坯料(93)直径;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12)沿垂直于上安装板(11)的方向运动的上气缸(3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23)和第二滑块(24)运动的滑块驱动装置(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它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上的成型模具、驱动成型模具运动的驱动部。本专利技术将钢丝固定于上、下模之间,靠上、下模将钢丝坯料压弯完成弧形,再利用第一滑块和下模、第二滑块和第一滑块之间的错位运动将第三直部和第四直部弯折成型,依次合模能生产数十根钢丝把手,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持了产品的一致性。【专利说明】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桶用把手,特别涉及一种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提拉塑料桶、木桶等器具,人们往往会在桶上端部安装拎把,现有的拎把有塑料制成或钢丝制成,但塑料制成的拎把强度不高,易老化,很容易被折断,而且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对环境照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钢丝把手的需求量很大,如图1、2所示,钢丝本体91上拐点较多,生产钢丝把手的钢丝本体91大多采用手工弯折,导致生产效率极低;有些采用设备辅助弯折但工序繁多,生产效率还是不高,而且生产出的产品一致性不高,导致将把手安装到桶上时的可替换性不高。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一次将钢丝把手成型的装置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极高的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所述钢丝把手包括由长直的钢丝坯料弯折成型的钢丝本体以及套设在所述钢丝本体上的管状把手,钢丝本体包括位于其中段沿直线延伸且穿设在所述管状把手内的第一直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直部两端且呈 弧形的弯部、连接在所述弯部的端部且朝向另一个弯部延伸的第三直部、连接在所述第三直部端部且垂直于第一直部和弯部所在平面的第四直部,两个所述第四直部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第三直部均与所述第一直部相平行,它包括机架、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成型模具、驱动所述成型模具运动的驱动部, 优化的,所述机架包括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上安装板、活动板、中安装板以及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活动板、中安装板以及下安装板的水平高度依次降低,所述活动板沿垂直上安装板的方向可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成型模具包括将长直的钢丝坯料压弯的上模和下模、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下方用于将第三直部弯折成型的第一滑块、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下方用于将第四直部弯折成型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三直部的长度方向上运动,且其上端面与所述下模下端面之间距离与钢丝坯料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四直部的长度方向上运动,当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相向运动至最近距离时,即所述第三直部成型时,所述第二滑块与与其位于所述第一直部同一侧的第一滑块的距离为钢丝坯料直径; 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沿垂直于上安装板的方向运动的上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运动的滑块驱动装置。优化的,与所述钢丝坯料上各拐点处相对应的上模和下模上开设有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成对的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内连接有成对的上拐点成型模和下拐点成型模,所述上拐点成型模和下拐点成型模拼合后的空隙与钢丝坯料各拐点相匹配。优化的,所述滑块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安装板上的下气缸、与所述下气缸的活塞杆相固定连接且与下安装板相平行的支撑板、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分别将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顶出后将钢丝坯料折弯的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分别使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回位的第一复位装置和第二复位装置,所述下气缸的活塞杆朝向上气缸,所述支撑板位于中安装板的下方,所述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穿设于所述中安装板中,所述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分别开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顶出的契型面,当第一顶块将第一滑块完全顶出时,所述第二顶块的契型面开始与第二滑块接触并将其推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中安装板上的第一复位块,前端与第一滑块固定且中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复位块上沿第一滑块运动方向设置的导杆、套设在导杆上且将被顶出的第一滑块弹回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导杆后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第一滑块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复位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中安装板上且开设有导向孔的第二复位块,所述第二复位块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且用于将被顶出的第二滑块弹回的第二弹簧。优化的,与第一直部相对应的上模和下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定位槽,每个上模上的定位槽对应一个下模上的定位槽,成对的定位槽之间放置有一根穿设有钢丝本体的管状把手。优化的,所述下模内开设有垂直于所述中安装板上的导向槽,所述中安装板上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槽套设于所述导向柱内,所述下模与所述中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优化的,所述第一滑块与下模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三直部弯折成型的第一折弯面,所述第一折弯面呈波浪形,弯折时,每个波谷内卡设有一根钢丝本体;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将第四直部弯折成型的第二折弯面,所述第二折弯面呈波浪形,弯折时,每个波谷内卡设有一根钢丝本体。优化的,所述上气缸固定于所述上安装板上端面,其活塞杆穿过所述上安装板与所述活动板相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将钢丝固定于上、下模之间,靠上、下模将钢丝坯料压弯完成弧形,再利用第一滑块和下模、第二滑块和第一滑块之间的错位运动将第三直部和第四直部弯折成型,依次合模能生产数十根钢丝把手,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持了产品的一致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1为钢丝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钢丝本体成型过程图; 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图; 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上模的仰视图; 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下模的俯视图; 附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与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3的放大视图A ; 附图中:1、机架;11、上安装板;12、活动板;13、中安装板;14、下安装板;2、成型模具;21、上模;22、下模;23、第一滑块;24、第二滑块;27、定位槽;28、导向槽;29、导向柱;231、第一折弯面;241、第二折弯面;251、上安装槽;252、下安装槽;261、上拐点成型模;262、下拐点成型模;30、缓冲弹簧;31、上气缸;32、滑块驱动装置;321、下气缸;322、支撑板;323、第一顶块;324、第二顶块;325、第一复位装置;326、第二复位装置;3251、导杆;3252、第一弹簧;3253、第一复位块;3261、导向孔;3262、第二复位块;3263、第二弹簧;9、钢丝把手;91、钢丝本体;92、管状把手;93、钢丝坯料;911、第一直部;912、第二直部;913、第三直部;914、第四直部;915、弯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钢丝把手9包括由长直的钢丝坯料93弯折成型的钢丝本体91以及套设在钢丝本体91上的管状把手92,钢丝本体91包括位于其中段沿直线延伸且穿设在管状把手92内的第一直部911、连接在第一直部911两端且呈弧形的弯部915、连接在弯部915端部且与第一直部911相垂直的第二直部912、连接在第二直部912的端部且朝向另一个弯部915延伸的第三直部913、连接在第三直部913端部且垂直于第一直部911和弯部915所在平面的第四直部914,两个第四直部914的朝向相反,两个第三直部913均与第一直部911相平行。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桶用钢丝把手的成型装置,所述钢丝把手(9)包括由长直的钢丝坯料(93)弯折成型的钢丝本体(91)以及套设在所述钢丝本体(91)上的管状把手(92),钢丝本体(91)包括位于其中段沿直线延伸且穿设在所述管状把手(92)内的第一直部(911)、连接在所述第一直部(911)两端且呈弧形的弯部(915)、连接在所述弯部(915)的端部且朝向另一个弯部(915)延伸的第三直部(913)、连接在所述第三直部(913)端部且垂直于第一直部(911)和弯部(915)所在平面的第四直部(914),两个所述第四直部(914)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第三直部(913)均与所述第一直部(911)相平行,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架(1)、安装于所述机架(1)上的成型模具(2)、驱动所述成型模具(2)运动的驱动部,所述机架(1)包括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的上安装板(11)、活动板(12)、中安装板(13)以及下安装板(14),所述上安装板(11)、活动板(12)、中安装板(13)以及下安装板(14)的水平高度依次降低,所述活动板(12)沿垂直上安装板(11)的方向可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成型模具(2)包括将长直的钢丝坯料(93)压弯的上模(21)和下模(22)、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22)下方用于将第三直部(913)弯折成型的第一滑块(23)、两个设置在所述下模(22)下方用于将第四直部(914)弯折成型的第二滑块(24),所述第一滑块(23)在所述第三直部(913)的长度方向上运动,且其上端面与所述下模(22)下端面之间距离与钢丝坯料(93)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滑块(24)在所述第四直部(914)的长度方向上运动,当两个所述第一滑块(23)相向运动至最近距离时,即所述第三直部(913)成型时,所述第二滑块(24)与与其位于所述第一直部(911)同一侧的第一滑块(23)的距离为钢丝坯料(93)直径;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12)沿垂直于上安装板(11)的方向运动的上气缸(3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23)和第二滑块(24)运动的滑块驱动装置(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洪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区铜罗新世纪包装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