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1861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4 02:53
一种锁闩,包括:一壳体;一第一锁闩,安装于该壳体内,可位于解闩的第一位置与上闩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二锁闩,安装于该壳体内,可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与闭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带动件,可驱动该第一锁闩;一辅助带动件,可安装于该带动件上,并可驱动该第一锁闩;一传动件,安装于该第二锁闩,可随该第二锁闩移动;当该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转动一锁组驱动件,会驱动该传动件推动该辅助带动件,进而推动该第一锁闩往解闩的第一位置移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锁闩,包括:一壳体;一第一锁闩,安装于该壳体内,可位于解闩的第一位置与上闩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二锁闩,安装于该壳体内,可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与闭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带动件,可驱动该第一锁闩;一辅助带动件,可安装于该带动件上,并可驱动该第一锁闩;一传动件,安装于该第二锁闩,可随该第二锁闩移动;当该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转动一锁组驱动件,会驱动该传动件推动该辅助带动件,进而推动该第一锁闩往解闩的第一位置移动。【专利说明】 锁闩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闩。
技术介绍
按目前一般习用盒状锁锁闩,该盒状锁锁闩内部具有一固定闩与一活动闩,该固定闩的伸缩移位一般借由旋钮或是利用钥匙的转动来完成,而活动闩的伸缩移位是借由把手的旋转与释放来驱动,但是一般使用者操作旋钮或钥匙驱动该固定闩缩入盒状锁锁闩内部时,仍须操作把手驱动第一锁闩才能开启门扉,使用上造成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锁闩,该锁闩内部的锁组驱动件,可直接带动第二锁闩位于闭锁与解锁的位置,当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位置,锁组驱动件可进一步带动第一锁闩从上闩的位置移动到解闩的位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锁闩,包括:一壳体;一第一锁闩,安装于壳体内,可位于解闩的第一位置与上闩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二锁闩,安装于壳体内,可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与闭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带动件,可驱动第一锁闩;一辅助带动件,可安装于该带动件上,并可驱动第一锁闩;一传动件,安装于第二锁闩,可随第二锁闩移动;当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转动一锁组驱动件,会驱动传动件推动辅助带动件,进而推动第一锁闩往解闩的第一位置移动。进一步,辅助带动件,具有一拨动部;第一锁闩,具有一被拨动部,辅助带动件的拨动部可推动第一锁闩的被拨动部移动,使第一锁闩移动到解闩的第一位置。进一步,辅助带动件,具有一被推动部;传动件,具有一推动部,传动件的推动部可推动辅助带动件的被推动部移动一角位移。进一步,传动件,具有一被带动部;锁组驱动件,具有一带动部,当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时,锁组驱动件的带动部可推动传动件的被带动部移动一距离。进一步,带动件具有一第一凸缘与一第二凸缘;辅助带动件具有一孔,辅助带动件的孔套设于带动件的第二凸缘,辅助带动件可与带动件产生相对运动。进一步,包括一扭力弹簧,可套设于该带动件的第一凸缘。进一步,扭力弹簧具有一第一弯折部与一第二弯折部,壳体具有一支承部,带动件有一延伸部,第一弯折部支承于该支承部,第二弯折部支承于延伸部。进一步,第二锁闩具有一第一凸柱,传动件具有一孔,传动件的孔可套设于该第二锁R的第一凸柱。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的锁闩中,锁闩内部的锁组驱动件,可直接带动第二锁闩位于闭锁与解锁的位置,当第二锁闩位于解锁的位置,锁组驱动件可进一步带动第一锁闩从上闩的位置移动到解闩的位置,使用者操作旋钮或钥匙驱动该固定闩缩入盒状锁锁闩内部时,无须操作把手驱动第一锁闩就能开启门扉,使用方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锁闩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带动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带动件另一方向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锁闩的第一锁闩与第二锁闩皆位于伸出壳体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锁闩的第一锁闩位于伸出壳体的位置与第二锁闩位于局部缩入壳体的位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锁闩的第一锁闩与第二锁闩皆位于缩入壳体的位置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 壳体11 底座`111容室112支承部1121凹槽113 固定柱114 第一孔115 第二孔116导槽117第一锁闩穿设孔118第二锁闩穿设孔12 盖板122支承部安装孔123固定柱安装孔124 第一孔125 第二孔126 长槽127 短槽13 面板131第一锁闩孔132第二锁闩孔2 第一锁闩21 杆件211被拨动部212 固定环槽213 固定环214 弹簧215 环22 第一锁闩头31 带动件311凸缘312第一凸缘313第二凸缘314肩部315方形通孔316拨动部317延伸部32 辅助带动件321拨动部322被拨动部323孔33 扭力弹簧331第一弯折部332第二弯折部4第二锁闩41第二锁闩头42板421第一凸柱422第二凸柱423第三凸柱424第一卡掣部425第二卡掣部426第三卡掣部427第一凹穴4271第一被带动部428第二凹穴4281第二被带动部5卡掣组件51卡榫52卡掣部521凸部53支承板55受推部61锁组驱动件611带动部7传动件71推动部72被带动部73 孔8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种锁闩,其包括:一壳体1、一第一锁闩2、一带动件31、辅助带动件32、一扭力弹簧33、一第二锁闩4、一卡掣组件5、一锁组驱动件6、一传动件7及一弹簧8等,其中:如图1所不,该壳体I,包括:一底座11、一盖板12与一面板13等,该底座11具有一容室111,该底座11底部直接弯折形成板状的一支承部112与一固定柱113,且于该底座11上形成一第一孔114、一第二孔115与两隔开设置的导槽116等,该支承部112上形成一凹槽1121,并于该底座11的一侧边具有一第一锁闩穿设孔117与一第二锁闩穿设孔118。如图1所不,该盖板12,可覆盖于该底座11上,该盖板12具有分别与该底座11的支承部112与固定柱113相对应的两支承部安装孔122与一固定柱安装孔123,该盖板12进一步具有一第一孔124、一第二孔125、一长槽126与两短槽127,该盖板12的第一孔124与第二孔125与该底座11的第一孔114与第二孔115相对正。如图1所示,该面板13,覆盖于该底座11的侧面,该面板13具有一第一锁闩孔131及一第二锁闩孔132,该第一锁闩孔131及该第二锁闩孔132可分别对正该第一锁闩穿设孔117及该第二锁闩穿设孔118。如图1所不,该第一锁円2,具有一杆件21,该杆件21—端具有一被拨动部211,另一端可穿设一环215、一弹簧214与一固定环213,而连接一第一锁円头22,该第一锁円头22与该被拨动部211之间具有一固定环槽212,该固定环213可啮合于该固定环槽212,该被拨动部211与该固定环213之间具有该弹簧214与该可受该弹簧214压缩的环215,该第一锁闩2能置放于该底座11的容室111内,并使该第一锁闩头22伸出该底座11的第一锁闩穿设孔117与该面板13的第一锁闩孔131,而该杆件21部份横跨该支承部112的凹槽1121,该第一锁闩2的环215邻靠于该支承部112,以使该第一锁闩头22往壳体I内撤收时,该弹簧214可透过该环215偏压该支承部112,使该弹簧214产生回复力。如图1至图3所示,该带动件31,一侧面具有一凸缘311,该凸缘311可容置于该底座11的第一孔114,另一侧面具有一第一凸缘312并连接一第二凸缘313,该第一凸缘312与该第二凸缘313之间形成一肩部314,该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一第一锁闩,安装于壳体内,位于解闩的第一位置与上闩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第二锁闩,安装于壳体内,位于解锁的第一位置与闭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一可驱动第一锁闩的带动件;一可安装于带动件上并可驱动第一锁闩的辅助带动件;一传动件,安装于第二锁闩,随第二锁闩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仰董凯庭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史丹利安防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