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纺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05379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0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复合弹性纱线,主要由两组纤维须条和芯丝组成,其中,所述芯丝为复合弹性长丝。还公开了由上述复合弹性纱线纺织成的纺织织物,及制备上述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经本发明专利技术得到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表面光洁、毛羽少、纤维不易脱落、成纱强力高和耐磨。其制成的纺织织物,织物表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拉力撕力高、手感柔软平滑和弹性回复率高。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改装简便、适用性强、维护容易、性价比高,经改装完成的细纱机,除可纺制成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外,需要时亦可纺制其他传统环锭纺纱线或环锭赛络纺纱线,能够做到生产灵活调配,切实适合灵活而多变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复合弹性纱线,主要由两组纤维须条和芯丝组成,其中,所述芯丝为复合弹性长丝。还公开了由上述复合弹性纱线纺织成的纺织织物,及制备上述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经本专利技术得到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表面光洁、毛羽少、纤维不易脱落、成纱强力高和耐磨。其制成的纺织织物,织物表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拉力撕力高、手感柔软平滑和弹性回复率高。而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改装简便、适用性强、维护容易、性价比高,经改装完成的细纱机,除可纺制成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外,需要时亦可纺制其他传统环锭纺纱线或环锭赛络纺纱线,能够做到生产灵活调配,切实适合灵活而多变的市场需求。【专利说明】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纺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纺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市场对弹性织物的优化追求不断提高,以致传统的环锭纺弹性纱线的质量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加上传统环锭纺弹性纱线的毛羽偏多和强力偏低,此问题不仅影响纱线本身的表面光洁和纤维强力的利用系数,而且会影响后工序的加工能否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随着织造技术不断进步,有梭及无梭织机性能及产能不断提升,特别是无梭织机对纱线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更突出了纱线的毛羽偏多和强力偏低问题。因此,市场上不断蕴酿对开发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需求,并且亦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其表面光洁,毛羽少,纤维不易脱落,成纱强力高和耐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纺织而成的织物。织物表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拉力撕力高、手感柔软平滑和弹性回复率高。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复合弹性纱线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制备上述复合弹性纱线的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新型复合弹性纱线,主要由两组纤维须条和芯丝组成,其中,芯丝为复合弹性长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丝为一束复合弹性长丝,复合弹性长丝为弹性纤维长丝、低弹性或非弹性纤维长丝的任意结合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纤维须条分为第一纤维须条和第二纤维须条,第一纤维须条与第二纤维须条加捻成类股线状纱线体,所述第一纤维须条与第二纤维须条围绕所述芯丝构成所述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丝的重量为纱线整体重量的4?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丝的定量范围为20?400旦尼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纤维须条由纤维组成,纤维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和人工染色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纺织织物,由上述任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纺织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上述任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制备方法,采用环锭纺装置进行纺制,将两组纤维须条适度靠近后依序喂入环锭纺装置的后罗拉,经适当的牵伸并从前罗拉的钳口输出;使芯丝与两组纤维须条加捻成类股线状纱线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制备上述任一种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装置,为一环锭纺装置,还包括:两个粗纱吊锭,布置在后罗拉的上方,用以装置两组纤维须条;一双眼导纱嘴,布置在粗纱吊锭和后罗拉之间,供两组纤维须条通过;一长丝退绕装置,布置在后罗拉的上方,用以装置芯丝;一导丝器,布置在前罗拉的上方,供芯丝通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眼导纱嘴为可调式双眼导纱嘴,两孔眼的调校范围为3?12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长丝退绕装置为带张力控制的积极式长丝退绕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丝器为可调式导丝器,导丝器的调校范围为O?15mm。经本专利技术得到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表面光洁、毛羽少、纤维不易脱落、成纱强力高和耐磨。其制成的纺织织物,织物表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拉力撕力高、手感柔软平滑和弹性回复率高。而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改装简便、适用性强、维护容易、性价比高,经改装完成的细纱机,除可纺制成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外,需要时亦可纺制其他传统环锭纺纱线或环锭赛络纺纱线,能够做到生产灵活调配,切实适合灵活而多变的市场需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制备图1所示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复合弹性纱线;2_粗纱机构;3_后罗拉;4_双眼导纱嘴;5_长丝退绕装置;6_导丝器;7_前罗拉;8_中罗拉;11_芯丝;12_第一纤维须条;13_第二纤维须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如图1所示,该新型复合弹性纱线I主要由两组纤维须条和一束芯丝11捻合而成。芯丝11为一束复合弹性长丝。复合弹性长丝为弹性纤维长丝、低弹性或非弹性纤维长丝的任意结合体。复合弹性长丝优选为氨纶、聚酰胺、聚酯、聚烯烃及其混合物、变形聚合物或共聚物。纤维须条分为第一纤维须条12和第二纤维须条13。第一纤维须条12与第二纤维须条13加捻成类股线状纱线体。第一纤维须条12与第二纤维须条13围绕芯丝11为中心构成新型复合弹性纱线。芯丝11的重量为纱线整体重量的4?50%。优选为芯丝11的定量范围为20?400旦尼尔。纱线定量范围由Ne6至Ne60之间,优选范围在Ne8至Ne30之间。本专利技术组成纤维须条的粗纱定量,粗纱定量范围由0.2g/m至1.5g/m之间,优选范围在0.4g/m至1.0g/m之间。纤维须条由纤维组成,纤维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和人工染色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具体来说,就是纤维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人工染色纤维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专利技术一种制备上述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装置。本专利技术制备新型复合弹性纱线的装置,是在现有环锭纺装置的进行改造的,主要改造包括:设置两个粗纱机构2,布置在后罗拉3的上方,用以装置两组纤维须条。设置一个双眼导纱嘴4,布置在粗纱机构2和后罗拉3之间,供两组纤维须条通过。设置一个长丝退绕装置5,布置在后罗拉3的上方,用以装置芯丝11。设置一个导丝器6,布置在前罗拉7的上方,供芯丝11通过。其中,双眼导纱嘴4为可调式双眼导纱嘴,两孔眼的调校范围为3?12mm。长丝退绕装置5为带张力控制的积极式长丝退绕装置。导丝器6为可调式导丝器,导丝器6的调校范围为O?15mm。上述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两组纤维须条粗纱卷装安装到粗纱机构2上。将芯丝11卷装安装到长丝退绕装置5上,然后启动机器。两组纤维须条经双眼导纱嘴4喂入后罗拉3,经过后罗拉3和中罗拉8、前罗拉7的适当牵伸,从前罗拉7的钳口输出。透过调校导丝器6,使芯丝11独立地被调整到所属两组纤维须条中间位置:当第一纤维须条12、第二纤维须条13从前罗拉7钳口输出时,先进行初捻,再围绕芯丝加捻形成类似股线的新型复合弹性纱线。通过调校双眼导纱嘴4两孔眼之间的位置,除确保两组纤维须条能平行地喂入装置的同一牵伸区中进行牵伸外,亦同时控制两组纤维须条之中心距离保持在3_至12_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纱线主要通过在纺纱三角区单股纤维须条先进行初捻,形成单股纱线体,然后再与芯丝11进行第二次加捻。由于纤维须条在主加捻点前已变成圆柱型纱线体,有利于纤维端缠入纱线体内,而且处于中间位置的芯丝11呈螺丝状地与其两组纤维须条单股纱线体互相包缠,再加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复合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两组纤维须条和芯丝组成,其中,所述芯丝为复合弹性长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丽英戚祺禄杜红专
申请(专利权)人:湛江中湛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