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超双疏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及其制备方法,该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一种水性含氟环氧树脂的N组分溶解于溶剂P中,得到N溶液;再将一种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的M组分分散于N溶液中,随后加入催化剂I,得到一种超双疏水性涂料;最后将超双疏水性涂料涂覆在经过预处理的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得到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耐擦洗和耐腐蚀性,并结合水分散超双疏微球和水性含氟环氧树脂各自的优点,赋予基底超疏水和超疏油能力,且对大部分基材可行,具有普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超双疏材料领域,公开了,该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一种水性含氟环氧树脂的N组分溶解于溶剂P中,得到N溶液;再将一种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的M组分分散于N溶液中,随后加入催化剂I,得到一种超双疏水性涂料;最后将超双疏水性涂料涂覆在经过预处理的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得到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耐擦洗和耐腐蚀性,并结合水分散超双疏微球和水性含氟环氧树脂各自的优点,赋予基底超疏水和超疏油能力,且对大部分基材可行,具有普适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超双疏材料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表面润湿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润湿性可以用表面上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水接触角在150°以上、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表面对油拥有大于150°的接触角,可认为是超疏油表面。若某一表面上的水和油的静态接触角都大于150°且其滚动角都小于5°,则该界面可称之为超双疏界面。超疏水表面和超双疏表面具备一定的自清洁功能,即表面污染物如灰尘等可以被滚落的水滴带走而不留下任何痕迹。自清洁涂层具有节水、节能、环保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目前材料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构筑超疏水界面来讲,超双疏材料的制备和构筑显得更难,主要是涉及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更多,因此在这方面还是处于研发阶段,很少有关于超双疏材料工业化产品的报道出现。 固体表面的粗糖度和低表面能是制备超疏水或超双疏表面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含氟化合物和含氟聚合物因其低表面能而广泛应用于该领域。为了在玻璃、金属等光滑表面构建超疏水或超双疏表面,人们常用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四氧化三铁等无机纳米/微米粒子和含氟聚合物共混或将纳米/微米级粒子氟化,然后将氟化的纳米/微米级粒子涂到材料表面从而构建超疏水或超双疏表面。这些方法中,聚合物、无机粒子和基底之间很难真正通过化学键合作用粘合在一起,主要是靠物理吸附作用,因此超双疏表面的耐久性不是很好。另外,制备氟化无机粒子需要将含氟聚合物接枝到无机粒子表面的这种异相反应,大部分报道都需要对无机粒子表面进行一系列处理,步骤较为繁琐导致很难大规模的产业化。专利201110131477.X提出一种含氟双功能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于构筑超双疏表面。主要方法是制备一种含有多种官能团的纳米或微米级粒子,使其表面不仅含有含氟化合物,还有能够与基质反应而形成共价键的基团,再将这种表面接枝有含氟化合物和可与基质进行化学键合的纳米或微米微球喷涂在基材表面,并以此构筑超双疏界面。该专利技术所制备的涂层具有优异的超双疏特性,且涂层通过共价键与基材表面进行键合,从而使得超双疏性能具有较好耐久性。但是,该法可处理的基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含有活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等),否则不具备粘结性,而且含氟微球需要分散在含氟溶剂中。专利201110266897.9提出了一种利用含氟含硅共聚物和二氧化硅进行共混后在含有活性基团的表面进行组装成膜,可赋予表面很好的超双疏性能,这种方法利用较多的含氟含硅共聚物,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共混组装反应,工艺比较复杂,而且基材需含活性基团,不具有普适性。专利201110373304.9提出了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氨基改性无机微球表面接枝可交联单体和含氟单体得到可交联的超双疏性微球,该含氟微球组装成膜得到超双疏表面性能优异,不仅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接触角,同时具有很好的耐酸碱性,也有较好的耐候性。但是该方法的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对试剂、设备要求较高,而且含氟微球需要分散在含氟溶剂中,表面也没有粘结性基团,因此粘接性也不是很强。近年来,利用含氟聚合物构筑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文献和专利较多,但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大部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I)含氟聚合物与基材表面之间的粘接力不强导致涂层的耐摩擦,耐洗涤性不强;(2)大多数方法条件苛刻、步骤繁琐、成本高,而且不具备普适性;(3)构筑超疏水超疏油所采用的含氟聚合物主要是油溶性的,这种油溶性含氟聚合物,需要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大规模的产业化。因此,开发一种简单且易于实现且绿色环保的方法构筑超疏水超疏油表面,成为现代涂料及表面处理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超双疏表面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是将N组分溶解于溶剂P中,得到N溶液;再将M组分分散于N溶液中,随后加入催化剂I,得到一种超双疏水性涂料;最后将超双疏水性涂料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即得到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性表面;所述的N组分为一种水性含氟环氧树脂,M组分为一种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所述的M组分为水分散性的超双疏微球,粒径为50_1000nm,该微球是通过在基底微球表面引入一层环氧树脂A,再利用环氧树脂A表面的环氧基团开环反应接枝亲水化合物B和含氟化合物C得到,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式中g表示接枝。所述的基底微球为二氧化娃微球、氧化招微球、二氧化钛微球、氧化铁微球和表面含有羟基的聚合物微球中的一种,优选二氧化硅微球;粒径为50-1000nm。所述的环氧树脂A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聚丙烯基缩水甘油醚,聚邻甲苯缩水甘油醚和聚苯基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以上,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聚邻甲苯缩水甘油醚和聚苯基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以上,其分子量为1000-100000。所述的亲水化合物B为甲氧基聚乙二醇,甲氧基聚乙二醇胺,甲氧基聚乙二醇巯醇,甲氧基聚乙二醇羧酸,聚乙二醇胺和聚乙二醇硫醇中的一种以上,分子量为300-2000。所述含氟化合物C为3-全氟辛基丙醇,1H,1H,2H,2H_全氟十二烷硫醇,3-全氟己基丙醇,全氟己基乙醇,全氟辛基乙醇,全氟叔丁醇,1H, 1H, 2H, 2H-全氟己-1-醇,全氟丙酸,全氟己酸,全氟辛酸,全氟丁酸,全氟庚酸,1H,1H,2H, 2H-全氟癸基硫醇,1H, 1H, 2H, 2H-全氟辛硫醇,1H, I H, 2H, 2H-全氟十二烷硫醇,4-全氟辛基苯胺,1H, IH-全氟辛基胺和全氟辛基磺酸胺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的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将环氧树脂A溶解在溶剂E中配置环氧树脂A溶液,将基底微球分散在溶剂G中,超声lh,得到微球分散液,继续边超声边将环氧树脂A溶液以0.2-5mL/min的速度滴加到微球分散液中,再继续超声30-180min,旋蒸除去溶剂,热处理,冷却,加入溶剂E重分散,离心洗涤,干燥,得到环氧树脂包覆微球; (2)将步骤(1)制备的环氧树脂包覆微球分散在溶剂H1中,超声处理,再加入催化剂K并加热至60-120°C,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先后加入含氟化合物C溶液和亲水化合物B,反应2-24h,最后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溶剂,得到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步骤(1)中所述的溶剂E、G为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氧六环,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丁酮,环己酮,二苯醚和苯甲醚中的一种以上。步骤(1)中所述的超声条件为超声功率为300W,温度为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其特征在于:是将N组分溶解于溶剂P中,得到N溶液;再将M组分分散于N溶液中,随后加入催化剂I,得到一种超双疏水性涂料;最后将超双疏水性涂料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即得到具有普适性的超双疏表面;所述的N组分为水性含氟环氧树脂;所述的M组分为水分散性超双疏微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继文,李妃,邹海良,林树东,刘国军,涂园园,齐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