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91076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6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输送装置具有:基部;被固定于基部的第一支承部;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部的吸附管嘴;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部在Y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部;被支承于第一移动部的吸附管嘴;能够在基部沿X方向移动的第二支承部;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的吸附管嘴;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承部在Y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被支承于第二移动部的吸附管嘴;使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一体地在Y方向移动并使吸附管嘴与吸附管嘴的离开距离变化的Y方向移动机构;以及使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的离开距离变化的X方向移动机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本技术的输送装置具有:基部;被固定于基部的第一支承部;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部的吸附管嘴;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部在Y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部;被支承于第一移动部的吸附管嘴;能够在基部沿X方向移动的第二支承部;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的吸附管嘴;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承部在Y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被支承于第二移动部的吸附管嘴;使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一体地在Y方向移动并使吸附管嘴与吸附管嘴的离开距离变化的Y方向移动机构;以及使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的离开距离变化的X方向移动机构。【专利说明】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
本技术涉及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例如检查IC器件等电子部件的电气特性的检查装置。上述检查装置构成为,从供给托盘向检查部供给电子部件,对被供给到检查部的电子部件的电气特性进行检查,在该检查结束后,将电子部件从检查部回收到回收托盘。另夕卜,收纳于供给托盘的电子部件被暂时转移到梭,由梭将其输送到检查部附近。在梭上设置有托盘,该托盘形成有凹槽(pocket),在该凹槽收纳电子部件。从供给托盘到托盘的电子部件的输送由供给机器人执行。供给机器人具有多个吸附管嘴,利用各吸附管嘴吸附保持供给托盘的凹槽内的电子部件,并在将所保持的电子部件转移到托盘的凹槽后释放该电子部件,由此将电子部件从供给托盘输送到托盘。作为这种供给机器人,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供给机器人。然而,一般的供给机器人的多个吸附管嘴的配设间距(彼此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所以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即,设置于供给托盘的多个凹槽的配设间距与设置于托盘的多个凹槽的配设间距不一定相等。假设在设置于供给托盘的多个凹槽的配设间距与设置于托盘的多个凹槽的配设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则无法将保持于各吸附管嘴的电子部件统一释放到设置于托盘的凹槽内,需要针对各吸附管嘴一个一个地按顺序进行相对于凹槽的对位、以及将电子部件释放到该凹槽内。在上述方法中会产生如下问题:从供给托盘到托盘的电子部件的输送过于花费时间,无法进行顺利的检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知有专利文献I那样的能够改变吸附管嘴的配设间距的机器人,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部件把持部旋转,所以需要用于修正部件把持部的旋转的机构,通常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加,根据情况不同,存在导致机器人大型化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175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能够使部件保持部的配设间距变化的输送装置中,提供部件个数少的输送装置以及检查装置。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本技术实现。本技术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时,上述输送装置具有:基部;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基部,在动作时,上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上述基部相对位置不变;第一部件保持部,该第一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在上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一移动部,该第一移动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第二部件保持部,该第二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一移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方向,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移动部在上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二支承部,该第二支承部被支承于上述基部,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位于上述第一方向,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基部在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第三部件保持部,该第三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上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第四部件保持部,该第四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上述第二移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三部件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方向,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移动部在上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一移动机构,该第一移动机构使上述第一移动部和上述第二移动部一体地在上述第二方向移动,使上述第一部件保持部与上述第二部件保持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的离开距离以及上述第三部件保持部与上述第四部件保持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的离开距离一起变化;以及第二移动机构,该第二移动机构使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使上述第一支承部与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上述第一方向的离开距离变化。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形成为部件个数的少的输送装置。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上述基部。由此,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机构具有: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和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引导轮,它们在上述第二方向离开;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该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挂设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引导轮之间;以及第一移动机构用驱动源,该第一移动机构用驱动源使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和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引导轮的至少一方旋转,从而使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旋转,至少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以及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引导轮分别由上述基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变得简单。另外,能够实现第一移动机构部件个数的减少,所以能够实现伴随于此的小型化。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部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分别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连结,伴随着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的旋转,上述第一移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上述第二移动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由此,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使被固定于第一移动部的第二部件保持部以及被固定于第二移动部的第四部件保持部在第二方向移动。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机构还具有: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三引导轮和第一移动机构用第四引导轮,它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部,且在上述第二方向离开;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环形驱动绳,该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环形驱动绳挂设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三引导轮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四引导轮之间;传递部,该传递部连结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三引导轮,且将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的旋转传递到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三引导轮;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一环形驱动绳与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第二环形驱动绳,上述第一移动部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分别与上述连结部连结。由此,能够使第一移动部以及第二移动部均衡地在第二方向移动。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机构用驱动源被支承于上述基部。由此,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二移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上述基部。由此,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在本技术的输送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二移动机构具有:第二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和第二移动机构用第二引导轮,它们在上述第一方向离开;第二移动机构用环形驱动绳,该第二移动机构用环形驱动绳挂设于上述第二移动机构用第一引导轮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时,?所述输送装置具有:?基部;?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被固定于所述基部,在动作时,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相对位置不变;?第一部件保持部,该第一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一移动部,该第一移动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第二部件保持部,该第二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在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二支承部,该第二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第三部件保持部,该第三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第四部件保持部,该第四部件保持部被支承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三部件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移动部在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保持部件;?第一移动机构,该第一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一体地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部件保持部与所述第二部件保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离开距离以及所述第三部件保持部与所述第四部件保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离开距离一起变化;以及?第二移动机构,该第二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离开距离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信夫前田政已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