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以及其底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84894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5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动底板层,底板本体位于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一轨道;当处于非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二轨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在上述底板组件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蜂箱以及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动底板层,底板本体位于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一轨道;当处于非蜂螨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第二轨道;本技术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在上述底板组件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蜂箱以及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的方法。【专利说明】蜂箱以及其底板组件
本技术涉及蜜蜂饲养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箱。
技术介绍
蜂螨寄生在成年蜜蜂身体上吮吸其血淋巴,主要依靠吸食成年蜜蜂和幼虫的血淋巴生存,从而导致蜜蜂体质衰弱,烦躁不安,影响哺育、繁殖、外勤采集及寿命,而且蜂螨也吸食幼虫的血淋巴,蜂螨会潜入蜜蜂封盖巢房内产卵繁殖,被侵染的幼虫濒临死亡,即便是羽化后的幼蜂体质衰弱,畸形,寿命缩短,整个蜂群失去生产能力。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群势迅速下降,导致全群覆没。目前使用的蜂螨防治方法多为药物防治,但是药物防治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药物防治对蜂群也有危害影响,药物多为溴氰菊酯类或甲酸类,对蜂群及幼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会损害或杀死一定比例的蜜蜂。其次,药物防治对蜂产品也均在残留影响,经试验检测,在蜂产品中有溴氰菊酯类药物检出。因此,在蜂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药物防治的使用,而多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采用断子治螨法,主要是利用蜂王产卵期与蜂螨发生期交错进行治螨。蜂螨幼虫偏好寄生在封盖巢房(即已经产卵,进行孵化的巢房)内,而将蜂王囚禁,迫使蜂王停止产卵,则可以有效的抑制蜂螨幼虫的发生,从而在生理周期上的交错达到限制蜂螨的发生。但是囚禁蜂王不可过长,过长将导致蜂群衰落,过短则达不到抑制蜂螨发生的目的。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蜂螨的感染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蜂螨在蜂群中存在自然死亡情况,通过自然死亡率的检测,可以有效的计算出蜂群中蜂螨的感染率。而且蜜蜂具有清理行为,可以在蜜蜂接触过程中相互清理掉身上(通常在蜜蜂背板缝中)的蜂螨,通过清理及抖动,可以将蜂螨震落,为防止蜂螨再次回到蜂群、回到蜜蜂身上,需要在蜂箱底部设置本技术器材,同时附着粘性物质,防止抖落蜂螨再次回到蜂群。现有估计蜂群中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的方法主要是蜂农依据以往经验进行估计。蜂农往年的养蜂经验结合本年度的气温、降水量以及蜂群群势进行估计,估算蜂螨发生的大致时间,进行防治。首先,由于气象调节及蜂群群势差异,导致蜂螨发生的时间存在差异。其次,无法明确估计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导致盲目用药,用药剂量及所用药强度均无法控制,会对蜂群、蜂产品及养蜂生产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现有估计蜂群中蜂螨自然死亡率及清理率的器材主要用白纸板或是托盘,放置于蜂箱内底层。在放置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首先,在放置前,需要将继箱移开(是底箱上部箱体,如果有继箱),然后将底箱内的全部或部分巢脾提出,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白纸板或托盘(保证不弯曲)。放置后需要将巢脾再次全部放回。24小时或48小时以后,再检查蜂螨感染情况时需要重复上述过程。现有技术方案极大的增加了本项工作的工作量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同时,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弯曲或倾斜白纸板或托盘,将导致蜂螨滑落,统计不准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准确的方式,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使用该底板组件不仅可以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而且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此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箱。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所述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动底板层,所述底板本体位于所述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所述底板组件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当所述底板组件处于非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二轨道。 优选地,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活动底板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轨道为滑道。优选地,当所述活动底板层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时,所述纱网层和所述活动底板层间距大于等于3_。优选地,所述活动底板层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底板本体卡合的密封条,当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底板本体时,所述密封条卡合于所述底板本体的侧壁。优选地,当所述活动底板层置于所述第一滑道内部状态时,其后端部抵靠所述底板本体的后侧壁。优选地,所述底板本体的后侧壁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活动底板层的后端部设于所述凹槽内部。优选地,当所述活动底板层处于检测蜂螨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上还布置有一层粘性物质层。本技术中的底板组件的底板本体设置有纱网层,于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活动底板层的轨道,分别为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所述底板组件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一轨道,从巢箱中落下的蜂螨经纱网层落至活动底板层的表面上,检测时间完成后,检测人员可以将活动底板层取出,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检测仪器下进行检测观察,得出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蜂群是否需要进行治螨。当处于蜂螨非检测状态时,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二轨道,这样活动底板层即可作为普通蜜蜂蜂箱底使用,防止蜂巢遗落蜂蜡残渣或是蜜蜂蜂胶将纱网密封住。本技术的底板组件既可以作为检测蜂螨的设备,也可以作为普通蜂箱的箱底使用,这样,在进行检测蜂螨时,无需将蜜蜂移动至专门的检测蜂箱设备中,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而且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在上述底板组件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蜂箱,包括巢箱以及设置于所述巢箱的底部的底板组件,所述底板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因上述蜂箱具有上述底板组件,故蜂箱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技术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底板组件未安装活动底板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使用该底板组件不仅可以准确检测蜂螨自然死亡率,而且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大大提高检测速度。此外,本技术的另一核心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底板组件的蜂箱。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底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底板组件未安装活动底板层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巢箱为收容蜂群之容器,在此不作详述。底板组件包括底板本体11、设于底板本体11的纱网层12和活动底板层15,底板本体11可以包括支撑平板112、位于支撑平板的底部周边的支撑块111以及被支撑于支撑平板112上具有一面开口的第一安装体113和第二安装体114、底板本体11位于纱网层12的上、下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蜂箱的底板组件,设置于蜂箱巢箱的底部,包括底板本体、设于所述底板本体的纱网层和活动底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本体位于所述纱网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活动底板层配合安装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当处于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当处于非蜂螨检测状态时,所述活动底板层设于所述第二轨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之光郭海坤丁桂玲吕丽萍石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