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8342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4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所述层压件包括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组~第N电池组,且每个电池组均由M个1/N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M为不小于60的正整数;与每个电池组的正极均电连接的第一电流引出端;与每个电池组的负极均电连接的第二电流引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先将M个1/N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电池组,然后将N个电池组并联的连接方式,在保证总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每个电池组中的电流为原来的1/N,从而减小了每个电池组中的功率损耗,进而减小了整个光伏组件中的功率损耗,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所述层压件包括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组~第N电池组,且每个电池组均由M个1/N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M为不小于60的正整数;与每个电池组的正极均电连接的第一电流引出端;与每个电池组的负极均电连接的第二电流引出端。本技术采用先将M个1/N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电池组,然后将N个电池组并联的连接方式,在保证总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每个电池组中的电流为原来的1/N,从而减小了每个电池组中的功率损耗,进而减小了整个光伏组件中的功率损耗,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专利说明】一种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由于它利用的是可再生的太阳光,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在当今能源短缺及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情形下,太阳能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单体太阳能电池片只能产生约0.5V的电压,远低于实际使用所需的电压,因此,单体太阳电池不能直接作为电源使用,必须将一定数量的太阳能电池串联在一起封装成光伏组件后,才能作为电源使用。常见的晶硅的光伏组件主要包括:层压件、包覆在层压件四周的边框、以及设置于层压件背光面的光伏接线盒。其中,层压件主要包括:由多片太阳能电池组成的电池片层、位于所述电池片层受光面的玻璃盖板和位于所述电池片层背光面的背板、粘接所述电池片层和玻璃盖板以及所述电池片层和背板的EVA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目前,晶硅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大多由Μ(Μ优选为60)个整片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形成的光伏组件的功率损耗较高,发电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功率损耗高、发电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所述层压件包括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组?第Ν电池组,且每个电池组均由Μ个1/Ν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中,Ν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Μ为不小于60的正整数;与每个电池组的正极均电连接的第一电流引出端;与每个电池组的负极均电连接的第二电流引出端。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层压件背光面的第一接线盒?第Ν接线盒,每个接线盒均与所述第一电流引出端和第二电流引出端电连接,且至少一个接线盒为具有微型逆变器的接线盒。优选的,每个接线盒均包括相互并联的三个旁路二极管组,且每个旁路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旁路二极管和对应电池组中不同的两个电池串。优选的,Μ=60且 Ν=2。优选的,所述每个电池组均由6个电池串串联而成,且每个电池串由10个1/2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优选的,M=60且 N=4。优选的,所述每个电池组均由6个电池串串联而成,且每个电池串由10个1/4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优选的,所述第一接线盒为具有微型逆变器的接线盒,且仅有所述第一接线盒和第四接线盒具有电流引出线,用于输出电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太阳能电池片为1/N太阳能电池片,与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相比,1/N太阳能电池片所提供的电压不变,电阻为原来的N倍,电流为原来的1/N。由此可知,与现有技术中由Μ个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的光伏组件相比,本技术采用先将Μ个1/Ν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电池组,然后将Ν个电池组并联的连接方式,在保证总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每个电池组中的电流为原来的1/Ν,从而减小了每个电池组中的功率损耗,进而减小了整个光伏组件中的功率损耗,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由于1/Ν太阳能电池片可以由有瑕疵(缺角、崩边等)的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可以利用有瑕疵的不良电池片进行组装,从而既能节省成本,又能避免电池片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本技术所提供的光伏组件,不仅能够单独输出交流电或直流电,进行交流电或直流电的单项供应,而且能够同时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进行交直流的双项供应。【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电路连接方式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电路连接方式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现有的光伏组件的功率损耗高,发电效率低。技术人研究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有的封装材料在电学或光学性能上存在缺陷,导致太阳能电池片在封装过程中的损耗较大,例如,具有电阻的焊带,在输送电流时会产生较高的功率损耗,影响组件的发电效率。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层压件,所述层压件包括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组?第Ν电池组,且每个电池组均由Μ个1/Ν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中,Ν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Μ为不小于60的正整数;与每个电池组的正极均电连接的第一电流引出端; 与每个电池组的负极均电连接的第二电流弓丨出端。本技术所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太阳能电池片为1/N太阳能电池片,与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相比,1/N太阳能电池片所提供的电压不变,电阻为原来的N倍,电流为原来的 1/N。假设1个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的电压为U、电阻为R、电流为1,1个1/N太阳能电池片的电压为U、电阻为N*R、电流为I/N,则Μ个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的组件的电压为Μ.U、电阻为Μ.R、电流为I,Μ个1/Ν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的电池组的电压为Μ.U、电阻为Ν.Μ.R、电流为Ι/Ν,Ν个所述电池组并联后,形成的组件的电压为Μ.U、电阻为Μ.R、电流为I。由此可知,与Μ个整片的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的光伏组件相比,先将Μ个1/Ν太阳能电池片串联形成电池组,然后将Ν个电池组并联形成的光伏组件,每个电池组中的电流为原来的1/Ν,由于电池组的个数为Ν,因此,所述光伏组件总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均未发生变化。以焊带的电阻引起的功率损耗为例,假设焊带的电阻为&,则现有技术中由焊带电阻引起的主要功率损耗为Qi=I2.& (不考虑焊带与电池的接触电阻损失),与其相比,本技术的光伏组件中每个电池组的焊带电阻引起的主要功率损耗为Q2=(I/N)2.&,则N个电池组的功率损耗之和Qn=N.Q^Qi/N,由此可知,本技术采用的将Ν.Μ个1/N太阳能电池片先串联后并联的电路连接方式,使得每个电池组中的功率损耗大大减小,进而减小了整个光伏组件中的功率损耗,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以上是本技术的核心思想,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压件,所述层压件包括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电池组~第N电池组,且每个电池组均由M个1/N太阳能电池片串联而成,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M为不小于60的正整数;与每个电池组的正极均电连接的第一电流引出端;与每个电池组的负极均电连接的第二电流引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斌刘亚锋刘增胜董曙光金浩陈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