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8199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4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和具有该固定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在胶框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以及在后壳的底面边缘设置的限位筋;该限位筋垂直于所述后壳的底面并平行于所述后壳的边缘,在限位筋对应所述弹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与该弹性卡扣扣合的通孔,所述限位扣与限位筋的上沿扣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与限位筋扣合,实现了胶框与后壳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后壳固定,然后将胶框向后壳方向按压,使弹性卡扣卡纸通孔时即完成装配,整个装配过程无需借助电批工具,装配十分简单,大大缩短了装配的工时,提高了装配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和具有该固定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在胶框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以及在后壳的底面边缘设置的限位筋;该限位筋垂直于所述后壳的底面并平行于所述后壳的边缘,在限位筋对应所述弹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与该弹性卡扣扣合的通孔,所述限位扣与限位筋的上沿扣合。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与限位筋扣合,实现了胶框与后壳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后壳固定,然后将胶框向后壳方向按压,使弹性卡扣卡纸通孔时即完成装配,整个装配过程无需借助电批工具,装配十分简单,大大缩短了装配的工时,提高了装配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专利说明】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液晶电视机通常都具有一后壳和一胶框,在装配时需要将胶框固定在后壳上。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做法是在胶框I上开设通孔,在后壳2对应通孔的位置设置螺钉柱,螺钉3贯穿通孔后与螺钉柱锁紧,使得胶框I锁附在后壳2上,从而实现胶框I与后壳2的固定。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将胶框固定在后壳上,但是螺钉连接的方式不利于装卸,导致装卸费时,尤其是在大批量的长产过程中,使得装卸的效率很难提升,无形中增加了时间的成本。另外,在多次装卸后很容易导致后壳失效而报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致使物料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旨在实现无螺钉固定,简化固定结构,装卸方式简单,同时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包括在胶框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以及在后壳的底面边缘对应所述弹性卡扣和限位扣设置的板状限位筋;该限位筋垂直于所述后壳的底面并平行于所述后壳的边缘,在所述限位筋对应所述弹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与该弹性卡扣扣合的通孔,所述限位扣与限位筋的上沿扣合。优选地,所述弹性卡扣和限位扣分居所述限位筋的两侧,并分别从所述限位筋两侧与该限位筋扣合。优选地,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限位筋靠近所述后壳的底面的一侧。优选地,所述限位扣呈倒L形设置,其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该水平段的一端与所述胶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段连接,该竖直段与所述限位筋的上沿扣合。优选地,所述限位筋设置在所述后壳的底面至少两相对的边缘。优选地,所述胶框的一边缘至少设置一弹性卡扣和一限位扣。优选地,所述弹性卡扣和限位扣间隔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后壳和胶框,该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包括在胶框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以及在后壳的底面边缘对应所述弹性卡扣和限位扣设置的板状限位筋;该限位筋垂直于所述后壳的底面并平行于所述后壳的边缘,在所述限位筋对应所述弹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与该弹性卡扣扣合的通孔,所述限位扣与限位筋的上沿扣合。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与限位筋扣合,实现了胶框与后壳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后壳固定,然后将胶框向后壳方向按压,使弹性卡扣卡纸通孔时即完成装配,整个装配过程无需借助电批工具,装配十分简单,大大缩短了装配的工时,提高了装配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由于本技术的固定结构是一种无螺钉的固定连接,因此较传统的固定方式省去了大量的螺钉,因此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物料成本。另外弹性卡扣和限位扣分别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对胶框与后壳的位移进行了限制,使胶框与后壳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后壳与胶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出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参照图3至图6,图3为本技术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包括在胶框10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以及在后壳20的底面边缘设置的限位筋21。该限位筋21呈板状设置,限位筋21垂直于后壳20的底面并与后壳20的边缘相平行。限位筋21与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对应设置,在限位筋21上对应弹性卡扣11开设有通孔22,该通孔22与弹性卡扣11的扣合限制了胶框10在垂直后壳20的底面方向上的运动。限位扣12扣合在限位筋21远离后壳20底面的上沿,该限位扣12与限位筋21的扣合限制了胶框10在平行后壳20的底面方向上的运动。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与限位筋21扣合,实现了胶框10与后壳20的固定连接。在装配时只需将后壳20固定,然后将胶框10向后壳20方向按压,使弹性卡扣11卡至通孔22时即完成装配,整个装配过程无需借助电批工具,装配十分简单,大大缩短了装配的工时,提高了装配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由于本技术的固定结构是一种无螺钉的固定连接,因此较传统的固定方式省去了大量的螺钉,因此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物料成本。另外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分别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对胶框10与后壳20的位移进行了限制,使胶框10与后壳2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分别位于限位筋21的两侧,弹性卡扣11从限位筋21相对于后壳20的内侧由通孔22贯穿限位筋21并与限位筋21扣合;限位扣12扣合在限位筋21上沿且位于相对后壳20的外侧。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从内外两个方向与限位筋21扣合,进一步保证了胶框10与后壳20的连接的牢固性和可靠性。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孔22设置在限位筋21靠近后壳20的底面的一侧,一方面避免了由于限位筋21发生形变而导致胶框10相对后壳20发生位移,另一方面保证了限位筋21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限位扣12相对于后壳20的底面呈倒L形设置,限位扣12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该水平段的一端与胶框10连接,另一端与竖直段连接,该竖直段与限位筋21的上沿扣合。L形设置的限位扣12可确保限位扣12与限位筋21不易松脱。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限位筋21设置在后壳20的底面至少两相对的边缘,同样也可设置在后壳20的底面任意三个边缘,为了保证胶框10与后壳20连接的稳定性,限位筋21优选环设在后壳20底面的一周。在上述实施例中,该胶框10的一边缘至少设置一弹性卡扣11和一限位扣12,当然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设置的数量越多,胶框10与后壳20连接的就越牢固,在实际应用中可参照胶框10或后壳20的尺寸适当的增减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设置的数量。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限位筋21受力均匀,该弹性卡扣11和限位扣12间隔设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胶框与后壳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胶框边缘设置的弹性卡扣和限位扣,以及在后壳的底面边缘对应所述弹性卡扣和限位扣设置的板状限位筋;该限位筋垂直于所述后壳的底面并平行于所述后壳的边缘,在所述限位筋对应所述弹性卡扣的位置开设有与该弹性卡扣扣合的通孔,所述限位扣与限位筋的上沿扣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元贵张雷王政权李孝来文光洋岳理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