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属于建筑工程
。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和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正越来越频繁,如地铁、隧道和地下建筑等地下工程极易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等变形,而处在这些地下工程上部的建筑物、构筑物、水利设施、输电线塔等由于受到地表不均匀沉降的影响,直接威胁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给人类生命及财产带来巨大的隐患;同时受地表不均匀沉降影响下的这些建筑物、构筑物、水利设施、输电线塔等是否还能正常使用?存在哪些结构危害?受损伤程度如何?如何修复?等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研究。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套贴近实际工程的试验装置用以模拟上部结构遭遇地表变形后内力、变形变化特点的试验研究;还没有既可实现上部加载同时又可模拟下部地表变形的试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适用于实验室模拟地表变形条件下上部结构内力变化、变形特点的实验。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它包括由门架顶梁、门架柱1、门架柱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门架顶梁(a)、门架柱Ⅰ(b)、门架柱Ⅱ(c)和门架底梁(d)刚性连接而成的门架结构,所述的门架底梁(d)是包括上翼缘(1)和下翼缘(2)的梁结构,门架底梁(d)内装有多个竖向变形装置(f),上翼缘(1)和下翼缘(2)之间有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的竖向变形装置(f)的容置空间,所述的上翼缘(1)上有与所述的容置空间相贯通的长槽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门架顶梁(a)、门架柱I(b)、门架柱II (C)和门架底梁(d)刚性连接而成的门架结构,所述的门架底梁(d)是包括上翼缘(I)和下翼缘(2)的梁结构,门架底梁(d)内装有多个竖向变形装置(f),上翼缘(I)和下翼缘(2)之间有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的竖向变形装置(f)的容置空间,所述的上翼缘(I)上有与所述的容置空间相贯通的长槽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架顶梁(a)、门架柱I (b)、门架柱II (c)和门架底梁(d)的内侧连接处固定有掖脚(e)。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翼缘(I)和下翼缘(2 )为板状,上翼缘(I)和下翼缘(2 )之间连有腹板(3 ),所述的上翼缘(I)和下翼缘(2)上有锚杆孔(5),所述的下翼缘(2)上有多个通孔(4),所述的上翼缘(I)和下翼缘(2)的两端有与所述的门架柱I (b)和门架柱II (c)连接的端板,所述的上翼缘(I)、下翼缘(2)和端板上有多个连接孔(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腹板(3)有两道,两道腹板(3)之间形成所述的容纳多个所述的竖向变形装置(f)的容置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平衡门架抗地表变形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腹板(3)与所述的上翼缘(I)和下翼缘(2)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风杰,常鸿飞,谭永超,夏翔,张斌斌,谢伟,段晓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