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6299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箱体、安装于箱体内的框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的若干冷凝管、位于冷凝管下方的若干坩埚、位于坩埚一侧的加热器、连接所述坩埚的吸泵和吹泵、以及一驱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摒弃了传统方法中的烧杯培养,而是直接用坩埚培养,整个过程无需转移样品,且坩埚可以直接加热,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温度可控,检测结果更加可靠,且检测过程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膳食纤维的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所谓膳食纤维:植物的可食部分,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对人体有健康意义,聚合度> 3的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等。目前检测植物类食品及其制品中总的、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及各类植物性食品和含有植物性食品的混合食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通用国家标准为GB/T5009.88-2008。原理是:样品分别用α_淀粉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进行酶解消化以去除蛋白质和可消化的淀粉。总膳食纤维(TDF)是先酶解,然后用乙醇沉淀,再将沉淀物过滤,将TDF残渣用乙醇和丙酮冲洗,干燥称重。不溶性和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和SDF)是酶解后将IDF过滤,过滤后的残渣用热水冲洗,经干燥后称重。SDF是将上述滤出液用4倍量的95%乙醇沉淀,然后再过滤,干燥,称重。TDF、IDF和SDF量通过蛋白质、灰分含量进行校正(TDF IDF SDF扣除蛋白质、灰分和空白后为真实含量)。现有实验室基本为手动做法,即用玻璃器皿配合简单加热、震荡、抽滤装置来完成这一系列实验,可用到的主要器具为:1、烧杯:400或600ml高脚型。2、过 滤用坩埚:3、真空装置:(I)真空泵或抽气机作为控制装置。(2) IL的厚壁抽滤瓶。(3)与抽滤瓶相配套的橡皮圈。4、振荡水浴箱:(I)自动控温使温度能保持在98±2°C。(2)恒温控制在60°C。5、磁力搅拌器和搅拌棒。手动方法中样品是加在烧杯内放入振荡器及水浴锅进行第一步淀粉酶酶解,然后冷却后用刮勺刮干净烧杯周围网状物和底部胶状物,然后加入蛋白酶,再次放在水浴锅上加热,然后,调整PH值,再加入淀粉葡萄糖苷酶,继续放入水浴锅加热。然后,加入乙醇沉淀,安装过滤装置,转移烧杯内所有物质到过滤装置坩埚内,抽滤,冲洗。最后,再把冲洗完的物质连同坩埚去称重,上马弗炉,做蛋白灰分等等。此方法过程与装置及其繁琐,样品要多次拿下水浴锅,中间还有刮洗的动作,有从烧杯转移到坩埚的过程,这些过程或多或少都有人为因素在内,导致误差变大,装置安装麻烦,还有可能因为玻璃器皿尺寸不配套导致一系列实验不能进行的问题。而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专业的检测设备,如:意大利VELP公司(CFS6-GDE)和丹麦FOSS公司Fiber E等,但这类设备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需要将样品从烧杯转移至坩埚中,这个转移过程不可避免,因此,同样会导致前述方法中的问题,给整个检测过程带来繁琐的步骤,同样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的结果。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在检测过程中无需转移样品,非常简便,而且检测结果较现有技术更为可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箱体、安装于箱体内的框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的若干冷凝管、位于冷凝管下方的若干坩埚、位于坩埚一侧并作用于坩埚的加热器、连接所述坩埚的吸泵和吹泵、以及一驱动系统;所述坩埚在所述吸泵和吹泵的作用下发生震荡。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管的顶端设有贯通至冷凝管内的漏斗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坩埚的底部设有一坩埚座;所述坩埚座的底端与一调节阀连接,该调节阀通过连接管与一吹泵电磁阀和所述吸泵连接,所述吹泵电磁阀连接所述吹泵,所述吸泵连接一吸泵电磁阀。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管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成排,且冷凝管的顶端都设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在相邻两个冷凝管中,一个冷凝管的出水口与相邻的冷凝管的进水口通过胶管相互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水平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框架上设有与所述冷凝管配合的上保护套及下保护套。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保护套套设于所述冷凝管的顶端且设有一弹黃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与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外露于所述箱体表面的升降压杆及位于箱体内部并连接所述框架的升降轴。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保护套套设于所述冷凝管的底端且内设有一氟胶密封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系统与一显示屏连接,且所述驱动系统内设有一连接所述电磁阀、加热器、吸泵及吹泵的驱动电路板;所述冷凝器内设有一用于探测冷凝器内液体温度的探头。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坩埚的后侧,且与一推杆连接,并通过对推杆的操作来实现加热器的前后位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摒弃了传统方法中的烧杯培养,而是直接用坩埚培养,整个过程无需转移样品,且坩埚可以直接加热,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温度可控,检测结果更加可靠,且检测过程十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的坩埚座底部的连接示意图。图3中(A)、(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的冷凝管不同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的驱动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100,其包括箱体10、安装于箱体10内的框架20、固定于所述框架20上的若干冷凝管30、位于冷凝管30下方的若干坩埚40、位于坩埚40 —侧的加热器50、连接所述坩埚40的吸泵45和吹泵46、以及驱动所述各个部件工作的驱动系统。所述框架20水平设置于所述箱体10内,且所述框架20上设有与所述冷凝管30配合的上保护套21及下保护套22,所述下保护套22套设于所述冷凝管30的底端且内设有一氟胶密封圈(未图示),所述上保护套21套设于所述冷凝管30的顶端且设有一弹簧件33。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框架20与一升降装置连接,可实现竖直方向上的升降动作,以此调整高度位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外露于所述箱体10表面的升降压杆24及位于箱体10内部并连接所述框架20的升降轴25。所述冷凝管30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成排,每个冷凝管的顶端都设有一进水口 35和出水口 36,请参阅图3所示,相邻两个冷凝管30中,一个冷凝管的出水口 36与相邻的冷凝管的进水口 35通过胶管相互连接,而且在整排冷凝管中,位于首位的冷凝管的进水口 35用于连接一进水接头(未 图示),位于末位的冷凝管的出水口 36用于连接一出水接头(未图示)。所述冷凝管30呈竖直放置且垂直于所述框架20,所述冷凝管30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框架20上并与所述下保护套22严密契合,所述冷凝管30的顶端靠近箱体10的顶部并与所述上保护套31配合连接,而所述上保护套21内的弹簧件33可用于在冷凝管30的上下移动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另外,所述冷凝管30的顶端设有漏斗装置34,可方便加注原料,如硅藻土。所述冷凝管30通过所述框架20的升降而实现上下位移,并在下移过程中与所述坩埚40压合密封。值得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管30的内部还设有用于探测冷凝管30内液体温度的探头。所述坩埚40位于所述冷凝管30正下方,数量与所述冷凝管30相同,并且与所述冷凝管30—一对应设置。所述坩埚40的底部固定于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安装于箱体内的框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的若干冷凝管、位于冷凝管下方的若干坩埚、位于坩埚一侧并作用于坩埚的加热器、连接所述坩埚的吸泵和吹泵、以及一驱动系统;所述坩埚在所述吸泵和吹泵的作用下发生震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安装于箱体内的框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的若干冷凝管、位于冷凝管下方的若干坩埚、位于坩埚一侧并作用于坩埚的加热器、连接所述坩埚的吸泵和吹泵、以及一驱动系统;所述坩埚在所述吸泵和吹泵的作用下发生震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顶端设有贯通至冷凝管内的漏斗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的底部设有一坩埚座;所述坩埚座的底端与一调节阀连接,该调节阀通过连接管与一吹泵电磁阀和所述吸泵连接,所述吹泵电磁阀连接所述吹泵,所述吸泵连接一吸泵电磁阀。4.根据权利要求1至3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成排,且冷凝管的顶端都设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在相邻两个冷凝管中,一个冷凝管的出水口与相邻的冷凝管的进水口通过胶管相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膳食纤维的自动检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勇陈杨陈昊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纤检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