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5059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装置,包括基座与电机,还包括一连杆与转盘,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基转部枢接在基座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转体的顶部设有一L型臂手,L型臂手穿设于第一滑槽内,电机驱动L型臂手并带动连杆左右摆动;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转盘的边缘铰接连杆。本装置通过在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当电机转动时将驱动连杆左右摆动;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转盘的边缘铰接连杆,故连杆的左右摆动将带动转盘做左右旋动的动作,通过连杆与转盘的结构,使产品的体积更小,方便携带,且工作时噪音较小,省电,使用寿命较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转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体积较小、噪音较小且省电的回转装置。
技术介绍
将电机的转动转化为回转运动的回转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洁面仪、按摩器、汽车等领域,传统的回转装置一般采用齿轮结构进行传动,体积较大,噪音较大,而且比较耗电,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噪音小,且省电的回转装置。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装置,包括基座与电机,还包括一连杆与转盘,所述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所述基转部枢接在基座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所述转体的顶部设有一 L型臂手,所述L型臂手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电机驱动L型臂手并带动连杆左右摆动;所述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所述转盘的边缘铰接所述连杆。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与转盘设于基转部的同侧。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第一滑槽边上设有一第一凸柱,所述转盘的边缘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凸柱穿设于第二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边缘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匹配穿设于第一滑槽内远离L型臂手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为凸轮或圆盘。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一端与电机固定连接,所述基座远尚电机的另一端与基转部枢接。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设有一体成型的托座,所述托座开设有活动空间,所述连杆穿过所述活动空间,所述托座与转盘的中心枢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与转盘分别设于基转部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基转部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电机与转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滑槽与连杆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转盘远离连杆的一侧上设有传动杆与清洁刷,所述传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清洁刷。综上所述,本装置通过在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将基转部枢接在基座上,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转体的顶部设有一 L型臂手,L型臂手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当电机转动时将驱动L型臂手并带动连杆左右摆动;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转盘的边缘铰接连杆,故连杆的左右摆动将带动转盘做左右旋动的动作,通过连杆与转盘的结构,使产品的体积更小,方便携带,且工作时噪音较小,省电,使用寿命较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回转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基座、电机与连杆的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回转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回转装置的工作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基座,11、托座,111、活动空间,112、凸块,12、卡口,13、卡柱,20、电机,21、转体,211、L型臂手,30、连杆,31、基转部,32、第一滑槽,33、第一凸柱,34、第二凸柱,40、转盘,41、第二滑槽,50、传动杆60、清洁刷。【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种回转装置,包括基座10、电机20、一连杆30与转盘40。所述转盘40远离连杆30的一侧上设有传动杆50与清洁刷60,所述传动杆50固定连接所述清洁刷60。电机20驱动连杆30,连杆30带动转盘40,转盘40带动清洁刷60来回往复旋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所述连杆30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31及第一滑槽32,所述基转部31枢接在基座10上。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21,电机20的输出轴转动将驱动转体21旋转。所述转体21的顶部设有一 L型臂手211,所述L型臂手211呈L形状,L型臂手211的下横杆连接转体21,L型臂手211的立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32内。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转动驱动L型臂手211旋转并带动连杆30来回往复左右摆动,L型臂手211的立杆可于第一滑槽32内来回滑动。所述转盘40的中心枢接在基座10上,所述转盘40的边缘铰接所述连杆30,连杆30来的回往复转动将带动转盘40左右旋动。本装置包括电机20和转盘40设在基转部31的同侧,和电机20与转盘40分别设于基转部31的两侧两种情况。实施例一,所述电机20与转盘40设于基转部31的同侧。设计成这种结构,有利于使产品结构更紧凑,实现产品小型化。本实施例中,转盘40与连杆30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所述连杆30在其第一滑槽32边上设有一第一凸柱33,所述转盘40的边缘设有第二滑槽41,所述第一凸柱33匹配穿设于第二滑槽41内,第二滑槽41的横向截面面积比第一凸柱33的横向截面面积大,第一凸柱33可于第二滑槽41内来回往复滑动。通过第一凸柱33带动转盘40转动,相对于传统技术使用齿轮带动的方式,能充分减小产品体积,降低产品工作时的噪音,同时更省电,使用寿命长。二、所述转盘40的边缘设有第二凸柱34,所述第二凸柱34匹配穿设于第一滑槽32内远离L型臂手211的一侧,第二凸柱34可于第一滑槽32内来回往复滑动。同理,通过连杆30摆动带动第二凸柱34摆动从而驱动转盘40转动,相对于传统技术使用齿轮带动的方式,能充分减小产品体积,降低产品工作时的噪音,同时更省电,使用寿命长。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盘40可以为凸轮或圆盘。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0的一端与电机20固定连接,基座10远离电机20的另一端与基转部31枢接。该基座10呈凸轮状,基座10的外凸部分上设有卡口 12,卡口 12匹配卡持在电机20的顶部。基座10远离卡口 12的一端设有卡柱13,基座10通过卡柱13与基转部31枢接。该基座10将电机20和连杆30固定在一起,结构紧凑,利于产品小型化。所述基座10上设有一体成型的托座11,所述托座11开设有活动空间111,所述连杆30穿过所述活动空间111。所述托座11的顶部设有凸块112,托座11通过凸块112与转盘40的中心枢接。请一并参阅图3,实施例二,所述电机20与转盘40分别设于基转部3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基转部3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滑槽32,所述电机20与转盘40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滑槽32与连杆30活动连接,电机20转动驱动连杆30摆动,连杆30摆动会驱动转盘40左右旋动。请一并参阅图4,本装置的动作实过程如下:电机20转动,带动转体21转动,转体21上的L型臂手211牵动连杆30做左右摆动,连杆30的摆动带动了转盘40左右旋动,最终驱动固定在转盘40上的清洁刷60左右旋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转装置,包括基座与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杆与转盘,所述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所述基转部枢接在基座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所述转体的顶部设有一L型臂手,所述L型臂手远离转体的柱状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电机驱动L型臂手并带动连杆左右摆动;所述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所述转盘的边缘铰接所述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装置,包括基座与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杆与转盘,所述连杆上设有作为旋转基点的基转部及第一滑槽,所述基转部枢接在基座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一转体,所述转体的顶部设有一 L型臂手,所述L型臂手远离转体的柱状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电机驱动L型臂手并带动连杆左右摆动;所述转盘的中心枢接在基座上,所述转盘的边缘铰接所述连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与转盘设于基转部的同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第一滑槽边上设有一第一凸柱,所述转盘的边缘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凸柱穿设于第二滑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边缘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匹配穿设于第一滑槽内远离L型臂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志晃易海波冯铁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永佳塑胶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