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41188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热处理油在使用现场油雾较大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0.01~5份的油雾抑制剂;b)0.1~8份的酰胺类清净分散剂;c)0.05~3份的抗氧剂;d)0.001~3份的光亮剂;e)75~98份的基础油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低温回火加工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热处理油在使用现场油雾较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0.01~5份的油雾抑制剂;b)0.1~8份的酰胺类清净分散剂;c)0.05~3份的抗氧剂;d)0.001~3份的光亮剂;e)75~98份的基础油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低温回火加工过程。【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热处理油是指金属零件在进行热处理加工时所需要的油基冷却介质。特别地,回火也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又称配火,是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水或油等介质中冷却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或降低工件的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回火工艺包括高温回火(50(T60(TC )、中温回火(30(T40(TC )和低温回火(16(T260°C )。通常,只有低温回火时会采用热处理油作为介质,也称为回火油。过去,我国回火工艺使用的热处理油多为普通机械油或气缸油,使用寿命短,老化严重,容易产生大量油泥,产品性能不理想。因此,应采用专用的热处理油。由于低温回火使用的油品长期在16(T260°C下持续运用,因此要求热处理油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要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传热性。另外,在回火加工现场,由于使用温度较高,油中的油雾容易腾出,尤其在大批量工件出炉时,车间油雾弥漫,气味大,对操作工人差的健康有影响,同时油耗增多,造成浪费。文献“I号回火油的研制与应用(金属热处理,1985,3,16~18页)”公开了一种由基础油和抗氧剂组成的I号回火油,应用于轴承钢、工模具钢、合金渗碳钢等工件的低温回火,与机械油、汽缸油相比,使用寿命长、生渣少、不结焦,在使用过程中清净分散性能显著。但并未提及油品具有抑制油雾产生的 能力。为减少油雾,曾尝试添加油雾抑制剂,但添加普通的油雾抑制剂又与回火油中其他组份不匹配,仍存在现场油雾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 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热处理油在使用现场油雾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该热处理油组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传热性,在较高温度下长期使用的寿命长,产生油泥少,而且加工车间油雾少,工人的工作环境环保清洁。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所述热处理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 0.01!5份的油雾抑制剂;b) 0.1~8份的酰胺类清净分散剂;c) 0.05~3份的抗氧剂;d) 0.001~3份的光亮剂;e) 75~98份的基础油;其中,所述油雾抑制剂选自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聚异丁烯、聚异丁烯与聚丙氧基硅氧烷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酰胺类清净分散剂选自单烯基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或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剂选自酚类抗氧剂或胺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光亮剂选自咪唑啉油酸盐或甲基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是本领域所公知的,指的是T161系列。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份数计,油雾抑制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05^3份,酰胺类清净分散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1~6份,抗氧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1~2份,光亮剂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003^2份,基础油的用量优选范围为78~95份。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优选范围为9000(Tl50000 ;聚异丁烯的平均分子量优选范围为1000-200000。酚类抗氧剂优选方案为选自4,4-亚甲基双(2,6- 二叔丁基酚)、硫醚基酚或硫醚基酚酯中的至少一种。胺类抗氧剂优选方案为选自烷基化二苯胺、烷基苯基-α -萘胺或N-苯基-N’ -烷基-对亚苯基二胺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础油选自100°C下的运动黏度不大于65mm2 -s^1的矿物型基础油或合成型基础油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热处理油组合物用于低温回火的介质时,当回火温度为145~155°C,即作为行业标准SH/T 0564中的I号回火油时,基础油100°C下的运动黏度优选范围为不大于35mm2.s_\例如可以是HVI 650 ;当回火温度为195~205°C,即作为行业标准SH/T 0564中的2号回火油时,基础油100°C下的运动黏度优选范围为不大于50mm2.s'例如可以是HVI 150BS。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处理油组合物优选方案为还包括f)防锈剂,以重量份数计,防锈剂的用量为0.5^8份,优选范围为0.5飞份。所述防锈剂优选方案为选自磺酸盐或十二烯基丁二酸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磺酸盐优选方案为选自石油磺酸钠、合成磺酸钠、石油磺酸钡、合成磺酸钡、二壬基萘磺酸钡或二壬基萘磺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添加了防锈剂后,使回火后的工件进入下一工序前起到短期防锈作用,从而省去涂防锈油的步骤,节约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热处理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需量的基础油、防锈剂、清净分散剂、抗氧剂、光亮剂和油雾抑制剂混合,加热至5(T70°C,恒温搅拌f 10小时得所述热处理油组合物。具体制备本专利技术的热处理油组合物时,可以先将基础油泵送入调合釜,开动搅拌器和加热开关,待油品加热至55~65°C时,依次加入所需量的油雾抑制剂、酰胺类清净分散剂、抗氧剂、光亮剂和防锈剂,在55~65°C继续保温搅拌2~10小时即得到黄色均匀液体。本专利技术的热处理油组合物,由于采用了高分子聚合物的油雾抑制剂,增加油液的平均雾滴尺寸,并使小颗粒油雾迅速聚集沉降,可以最终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油雾量。同时,由于选用选自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聚异丁烯、聚异丁烯与聚丙氧基硅氧烷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油雾抑制剂,选自单烯基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或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清净分散剂,选自酚类抗氧剂或胺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抗氧剂,选自咪唑啉油酸盐或甲基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光亮剂,充分利用了油雾抑制剂、酰胺类清净分散剂、抗氧剂、光亮剂和基础油的协同作用,不仅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传热性,在较高温度下长期使用的寿命长(使用寿命可以提高50%),产生油泥少,而且加工车间油雾少,工人的工作环境环保清洁。此外,由于添加了选自磺酸盐或十二烯基丁二酸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防锈剂,能在工件表面形成保护吸附膜,在进入下一工序前起到短期防锈作用,后续易于清洗,从而省去涂防锈油的步骤,节约生产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0】将基础油泵送入调合釜,开动搅拌器和加热开关,待油品加热至65°C时,依次加入所需量的各组份,在65°C继续保温搅拌3小时即得到黄色均匀液体。热处理油组合物中各组份共计100份,其中各组分及含量见表1,其相应性能指标结果见表3和表4。表1中,T161A为闻分子量丁二酰亚胺,锦州石化分公司添加剂厂。T511为4,4_亚甲基双(2,6- 二叔丁基酚),北京兴普精细化技术开发公司。T534为烷基化二苯胺,北京兴普精细化技术开发公司。L-AN100,全损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处理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0.01~5份的油雾抑制剂;b)0.1~8份的酰胺类清净分散剂;c)0.05~3份的抗氧剂;d)0.001~3份的光亮剂;e)75~98份的基础油;其中,所述油雾抑制剂选自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聚异丁烯、聚异丁烯与聚丙氧基硅氧烷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酰胺类清净分散剂选自单烯基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或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剂选自酚类抗氧剂或胺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光亮剂选自咪唑啉油酸盐或甲基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燕陈晨李谨李晓阳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