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3313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主设备响应从设备发出的数据传输中断请求后,接收从设备传输的包含有链接有效性的数据,判断链接有效性是否为有效,如是,继续接收从设备传输的数据,否则,终止接收数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具体地,是一种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代的通信系统中,尤其在无线网络设备中,通常采取主从设备的架构,即通信系统包括一个主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从设备,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通常,主设备上运行一个大型操作系统,从设备上运行一个微型嵌入式系统。参见图1,主设备(Host)10具有主机(master)11、中央处理器12以及随机存储器(RAM)13,主机11可以接收中央处理器12输出的命令,并且可以通过DMA(直接存储器访问)的方式访问随机存储器13。从设备(Device)16具有从机(slaver)17、中央处理器18以及随机存储器(RAM)19,从机17可以接收中央处理器18输出的命令,并且可以通过DMA(直接存储器访问)的方式访问随机存储器19。由于主设备10与从设备16之间的数据接收发送等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且所需要的硬件加速工作在从机17的芯片中进行,数据的上层协议处理则转交给主设备10处理,这样分工能充分发挥硬件加速模块的作用以尽量降低主设备10的负载。在主设备10和从设备16之间需要一个传输接口来承担数据发送接收的作用,该接口可以是SPI、SDIO、USB等接口。当主设备10需要向从设备16传输数据或者从设备16向主设备10传输数据时,通常会产生一个数据传输的中断请求信号,因此每一个单元的数据传输都会在主设备10和从设备16上各产生一次中断请求信号。现有的数据传输过程控制逻辑简洁,容错性要求低,并且在从设备16上能及时释放缓冲区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对于主设备10与从设备16之间数据的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上述的方案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处理方式。如图1所示,当从设备16有数据需要传输到主设备10的时候,从设备16的中央处理器18通过操作从机17的寄存器,把从设备16中的待传输数据的地址以及长度等信息发送给从机17。然后,从机17向主机11发起数据传输的请求中断信号。主机11收到从机17的中断请求信号后,向主设备10的中央处理器12发起中断请求,主设备10的中央处理器12响应中断请求,并从从机17的寄存器中获取待传输数据的长度信息,然后通过主机11向从机17发起数据读取操作。最后,从机17通过DMA的方式读取从设备16随机存储器19上的数据并传输到主机11,主机11把收到的数据写到主设备10的随机存储器13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从设备16到主设备10的数据传输。当主设备10有数据需要传输到从设备16时,从设备16的中央处理器18需要向从机17的寄存器写入数据的目标地址,并把从设备16的状态置为准备状态。然后,主设备10的中央处理器12通过寄存器的操作,把数据源地址、数据长度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传输参数配置到主机11,主机11把数据传输到从机17,从机17通过DMA方式将数据写入到从设备16的随机存储器19的目标地址。数据传输完成后,从机17向从设备16的中央处理器18发起传输完毕中断请求,通知其进行数据的后续处理。在中断处理过程中,从设备16把新的目标地址发送给从机17,并把从设备16的工作状态重新置为准备状态,准备下一次数据的接收。由于现有的数据传输模式下,无论是从设备16向主设备10传输数据,还是从主设备10向从设备16传输数据,均会引起一次中断请求。由于主设备10上往往运行的是多任务系统,中断请求会导致主设备10中上下文的切换。并且,很多时候从设备16向主设备10发送的数据都是突发和分片的,当从设备16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时,大量的中断会导致主设备10的中央处理器12的执行效率减低,而且数据的传输效率也会较低。对于从设备16而言,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有序可靠,只有在从设备16完成了中断请求的处理后,主设备10才能进行下一次的传输。这样,从设备16处理中断的时间也算进了数据的传输时间当中,这样数据的传输效率就大大的下降了。随着通信行业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主设备10与从设备16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实现方式使得主设备10与从设备16之间的传输接口成为整个数据通路上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效率高的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主设备响应从设备发出的数据传输中断请求后,接收从设备传输的包含有链接有效性的数据,判断链接有效性是否为有效,如是,继续接收从设备传输的数据,否则,终止接收数据。由上述方案可见,主设备接收到数据后,分析所接收的数据中的链接有效性来判断是否还需要继续接收数据,如还需要继续接收数据,则不再等待中断请求信号,直接接收下一数据。这样,从设备不需要每一次传输数据前向主设备发出一次中断请求,只要在最开始向主设备发出一次中断请求后连续地向主设备传输数据,主设备也能连续地接收数据,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链接有效性的数据为从设备向主设备传输的数据中的链接有效性标志信息,用于标识从设备发送的下一数据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链接有效性用于表示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的下一数据的有效性,主设备根据链接有效性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接收下一数据,有利于实现一次中断请求接收多个数据的目的。进一步的方案是,从设备在发送的数据包为连续发送的最后一个数据包时,将当前数据包的链接有效性置为无效。可见,从设备通过链接有效性来标识所传输的数据是否为最后一个数据包,主设备可以方便地了解所接收到数据包是否为最后一个数据包,从而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接收数据,避免从设备多次发送中断请求信号,主设备也无需多次响应中断请求信号。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主设备向从设备传输的数据前,判断从设备的存储器是否处于全满状态,如是,终止向从设备传输数据,否则,向从设备传输数据。由此可见,由于主设备向从设备传输数据前,均判断从设备的存储器能否存储新的数据,因此主设备能够确保所传输的数据能够写入到从设备中。因此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数据后,从设备无需向其自身的中央处理器发出中断请求信号,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从设备接收到主设备传输的数据后,将所接收到数据直接传递至后级处理,并根据所接收的数据的长度计算新的从设备数据读取目标地址。可见,从设备接收到数据后,并不需要向中央处理器发送中断请求信号就直接将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减小从设备产生中断请求信号的次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主从设备数据传输的结构框图。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主从设备的结构框图。图3是应用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从设备随机存储器的数据存储结构图。图4是应用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一个数据块的数据存储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主设备向从设备传输数据时从设备存储器的存储状态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从设备向主设备传输数据时从设备存储器的存储状态结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主设备向从设备传输数据时主设备的工作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主设备向从设备传输数据时从设备的工作流程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主从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从设备向主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响应从设备发出的数据传输中断请求后,接收从设备传输的包含有链接有效性的数据,判断所述链接有效性是否为有效,如是,继续接收所述从设备传输的数据,否则,终止接收数据。

【技术特征摘要】
1.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主设备与从设备均为无线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响应从设备发出的数据传输中断请求后,接收从设备传输的包含有链接有效性的数据,判断所述链接有效性是否为有效,如是,继续接收所述从设备传输的数据,否则,所述主设备检测某一个数据包的链接有效性为无效时,则读取当前数据包后,不再继续读取数据包,终止接收数据,直至接收到下次数据中断请求信号;所述从设备在发送的数据包为连续发送的最后一个数据包时,将当前数据包的链接有效性置为无效;其中,所述链接有效性的数据为所述从设备向所述主设备传输的数据中的链接有效性标志信息,用于标识所述从设备发送的下一数据的有效性;当所述从设备连续地向所述主设备传输数据,当传输最后一个数据包时,不再传输下一个数据包,则认为下一个数据包不存在,此时将链接有效性设置为无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根据接收的当前数据包的链接信息判断所述从设备下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包的长度小于预设最小长度或者下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包存储区域与当前数据包的存储区域发生重叠或者下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包存储区域超出存储器的存储区域时,将当前数据包的链接有效性置为无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从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设备在所述主设备接收数据时标记所述主设备的状态为读取状态,在所述主设备终止接收数据后,将所述主设备的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富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全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