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2942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1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导光板、多个点光源、保护层及第一光调整层。导光板配置于显示面板的上方,具有彼此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入光面、第一导光区块及第二导光区块。显示面板对应第一导光区块设置,而第二导光区块延伸至显示面板之外。上表面位于第一导光区块的部分为平坦表面。点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保护层配置于导光板的上方。导光板的第一导光区块位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光调整层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二导光区块上且位于上表面上或下表面上。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导光板、多个点光源、保护层及第一光调整层。导光板配置于显示面板的上方,具有彼此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入光面、第一导光区块及第二导光区块。显示面板对应第一导光区块设置,而第二导光区块延伸至显示面板之外。上表面位于第一导光区块的部分为平坦表面。点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保护层配置于导光板的上方。导光板的第一导光区块位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光调整层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二导光区块上且位于上表面上或下表面上。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专利说明】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较佳的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已逐渐成为显示技术的主流,其普遍地被使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取代了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面板不会自行发光,因此需采用背光模块来提供背光源。背光模块依照发光元件的摆设位置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type backlight module)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其中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能够把来自侧面的光导向正面而形成面光源的关键因素,是在于其具有导光板。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中,导光板侧边的入光面设置发光兀件,例如冷阴极突光灯管(CCFL)。来自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光线通过入光面并进入导光板后,被导光板转换为面光源,再由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射而离开导光板。随着工艺技术的突破,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来作为背光模块中的发光元件。已知的设计会将多个发光二极管间隔排列在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然而,作为点光源,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在入光面上的光强度并非均匀分布,其中对应于发光二极管的位置会形成亮区,而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会形成暗区,使得由导光板输出的面光源会产生沿着上表面的延伸方向的亮暗纹(mura)。换言之,现有习知的此种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在实际应用时会有出光不均匀的问题,也相对降低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品质。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显示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较佳的显示品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导光板、多个点光源、保护层以及第一光调整层。导光板配置于显示面板的上方,具有彼此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入光面、第一导光区块以及第二导光区块。显示面板对应第一导光区块设置,而第二导光区块延伸至显示面板之外。上表面位于第一导光区块的部分为平坦表面。点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保护层配置于导光板的上方,其中导光板的第一导光区块位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光调整层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二导光区块上,且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上或下表面上。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反射式显示面板。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个点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光调整层包括光吸收层或光反射层。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吸收层包括介电质镀膜层、黑色塑胶材料层或黑色涂料层,且光吸收层的光吸收率大于60 %。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反射层包括介电质镀膜层、白色塑胶材料层、白色涂料层或金属层,且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大于60%。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光调整层面对导光板的表面为粗糙表面,而使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导光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位于第二导光区块的部分为粗糙表面,而使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第一黏着层,配置于显示面板与导光板之间。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第二黏着层,配置于导光板与保护层之间。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光学膜片,配置于导光板与保护层之间。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第三黏着层,配置于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第二光调整层,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二导光区块上。第一光调整层与第二光调整层其中之一配置于导光板的上表面上,而另一个配置于导光板的下表面上。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光调整层包括光吸收层或光反射层。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吸收层包括介电质镀膜层、黑色塑胶材料层或黑色涂料,且光吸收层的光吸收率大于60 %。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反射层包括介电质镀膜层、白色塑胶材料层、白色涂料层或金属层,且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大于60%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二粗糙界面。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光调整层面对导光板的表面为粗糙表面,而使第二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二粗糙界面。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导光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位于第二导光区块的部分为粗糙表面,而使第二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二粗糙界面。较佳的,前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装置更包括第四黏着层,配置于第二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具有延伸至显示面板之外的第二导光区块,且第一光调整层位于第二导光区块上,因此,当点光源由导光板的入光侧进入导光板时,第一光调整层可先调整点光源的光线,以使进入显示面板内的光线较为均匀,再者,由于第一光调整层与导光板之间具有粗糙界面,因此可有效散射点光源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可使进入显示面板内的光线较为均匀。故,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可具有较佳的显示品质,且导光板与第一光调整层的搭配设计可有效降低亮带出现在入光面的情形。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6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7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8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9绘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显示面板;导光板,配置于该显示面板的上方,具有彼此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连接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的入光面、第一导光区块以及第二导光区块,其中该显示面板对应该第一导光区块设置,而该第二导光区块延伸至该显示面板之外,且该上表面位于该第一导光区块的部分为平坦表面;多个点光源,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旁;保护层,配置于该导光板的上方,其中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导光区块位于该保护层与该显示面板之间;以及第一光调整层,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二导光区块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该上表面上或该下表面上,其中该第一光调整层与该导光板之间具有第一粗糙界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信道陈怡礽鲍友南曹聿男许沁如戴晟杰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