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0420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该系统由地下沉淀池、地面沉淀池、储水池、自来水池、沟渠、阀门、过滤网、雨水篦子、降水井、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布置于整个施工现场,并设有通往城市管网的污水排放系统,解决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生产污水、地下水及雨水的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部分解决了城市用水缺乏的问题,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环境,降低了施工用水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以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集中表现的“城市综合症”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地上空间的补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进入2013年,全国有33个城市在建或正式获批建设地铁,预计,至2015年地铁建设里程将突破4000公里,至2020年将突破7000公里;同时其他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也在逐步被提上日程。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渣土车冲洗、现场清洗、降尘洒水、膨润土搅拌、浆液搅拌、电瓶充电冷却等的用水量相当大,并且会产生的大量地下水和污水,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将造成江河、湖海、水库等的环境污染,地下水和雨水的任其随意流走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市政管网尤其是雨期和汛期的排放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产生的地下水、污水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地下沉淀池(2)、地面沉淀池(3)、储水池(5)、自来水池(13)、沟渠(25)、雨水篦子(26)、降水井(27)、过滤网、阀门、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组成;地下工程内的第一污水泵(1)通过1号管道(6)与地下工程内的地下水和污水相连接,在地下水和污水进入1号管道(6)的入口处设有第一过滤网(8)和第二过滤网(9);地下工程内的第一污水泵(1)通过2号管道(7)与地下沉淀池(2)连接;地下沉淀池(2)与地面沉淀池(3)通过3号管道(11)连接,3号管道(11)上设有第二污水泵(10),3号管道(11)与地下沉淀池(2)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地下沉淀池(2)、地面沉淀池(3)、储水池(5)、自来水池(13)、沟渠(25)、雨水篦子(26)、降水井(27)、过滤网、阀门、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组成;地下工程内的第一污水泵(I)通过I号管道(6)与地下工程内的地下水和污水相连接,在地下水和污水进入I号管道(6)的入口处设有第一过滤网(8)和第二过滤网(9);地下工程内的第一污水泵(I)通过2号管道(7)与地下沉淀池(2 )连接;地下沉淀池(2 )与地面沉淀池(3 )通过3号管道(11)连接,3号管道(11)上设有第二污水泵(10 ),3号管道(11)与地下沉淀池(2 )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过滤网(30 );地上场地内的雨水篦子(26 )位于沟渠(25 )上,沟渠(25 )与地面沉淀池(3 )通过4号管道(29 )连接,降水井(27)与5号管道(28)连接,5号管道(28)与地面沉淀池(3)通过4号管道(29)连接,4号管道(29)与沟渠(25)和5号管道(28)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四过滤网(31)和第五过滤网(32);地面沉淀池(3)与储水池(5)通过6号管道(12)连接,6号管道(12)上设有第一水泵(4),6号管道(12 )与地面沉淀池(3 )的连接处设有第六过滤网(33 );自来水池(13)与储水池(5)通过7号管道(14)连接,7号管道(14)上设有I号阀门(34);储水池(5)与8号管道(16)连接,8号管道(16)上设有第二水泵(15),8号管道(16)与储水池(5)的连接处设有第七过滤网(35) ;8号管道(16)与9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清锋袁希雨王东猛梅静于守海王立军陈志恒王鑫李超徐桩张洪峰郑庆郭宏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