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84340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9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进气板、流道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流道板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中心孔洞;共振片具有中空孔洞;压电致动器具有悬浮板、外框及连接于其间的至少一支架,于悬浮板的一表面贴附压电陶瓷板;其中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的一第一腔室,当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的进气孔进入,并由流道板的汇流排孔汇集至中心孔洞,经共振片的中空孔洞,以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压电致动器的支架之间的空隙向下传输,以形成压力梯度流道持续推出气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本技术关于一种气体传输装置,尤指一种微型超薄且静音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型泵、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所包含的流体输送结构为其关键技术,因此,如何藉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于医药产业中,许多需要采用气压动力驱动的仪器或设备,通常采以传统马达及气压阀来达成其气体输送的目的。然而,受限于此等传统马达以及气体阀的体积限制,使得此类的仪器设备难以缩小其整体装置的体积,即难以实现薄型化的目标,更无法使之达到可携式的目的。此外,这些传统马达及气体阀于作动时亦会产生噪音的问题,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利及不舒适。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缺失,可使传统采用气体传输装置的仪器或设备达到体积小、微型化且静音,进而达成轻便舒适的可携式目的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可携式、或穿戴式仪器或设备中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经由压电板高频作动产生的气体波动,于设计后的流道中产生压力梯度,而使气体高速流动,且通过流道进出方向的阻抗差异,将气体由吸入端传输至排出端,以解决已知技术的采用气体传输装置的仪器或设备所具备的体积大、难以薄型化、无法达成可携式的目的,以及噪音大等缺失。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面为提供一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适用于一微型气压动力装置,至少包括: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流道板,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中心孔洞,汇流排孔对应进气板的进气孔,且引导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中心孔洞;共振片,具有中空孔洞,对应流道板的中心孔洞;以及压电致动器,具有悬浮板及外框,悬浮板及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悬浮板的表面贴附压电陶瓷板;其中,上述的进气板、流道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且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的一第一腔室,以使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的至少一进气孔导入,经流道板的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中心孔洞,再流经共振片的中空孔洞,以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压电致动器的至少一支架之间的空隙向下传输,以形成压力梯度流道持续推出气体。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方面为提供一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适用于微型气压动力装置,至少包括: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流道板,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中心孔洞,汇流排孔对应进气板的进气孔,且引导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中心孔洞;共振片,具有中空孔洞,对应流道板的中心孔洞;以及压电致动器,具有悬浮板及外框,悬浮板及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悬浮板的表面贴附压电陶瓷板;其中,上述的进气板、流道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以使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的至少一进气孔进入,并由流道板的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中心孔洞,再流经共振片的中空孔洞以进入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之间,再由压电致动器的至少一支架之间的空隙向下传输,以形成压力梯度流道持续推出气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背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压电致动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压电致动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C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压电致动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A所示的压电致动器的多种实施方面示意图。图5A至图5E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的作动示意图。图6A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微型阀门装置的集压作动示意图。图6B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微型阀门装置的卸压作动示意图。图7A至图7E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集压作动示意图。图8为图2A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降压或是卸压作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2:微型气压装置1A、2A: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B、2B:微型阀门装置10,20:进气板100,200:进气孔11、22:共振片12、23:压电致动器120、230:悬浮板121、233:压电陶瓷板13、24:绝缘片14、25:导电片15、26:集气板16、27:阀门片17、28:出口板170、285:连通流道21:流道板211:汇流排孔210:中心孔洞220:中空孔洞221、234、251:导电接脚222:第一腔室230a ?.悬浮板的上表面230b:悬浮板的下表面230c:凸部231:外框231a:外框的上表面231b:外框的下表面232:支架232a:支架的上表面`232b:支架的下表面235:空隙260:集气板的第一表面261:集气板的第二表面262:集气腔室263:第一贯穿孔264:第二贯穿孔265:第一卸压腔室266:第一出口腔室267、286:凹槽结构268、287:密封环269、281a:凸部结构270:阀孔271:定位孔洞280:出口板的第一表面281:第三贯穿孔282:第四贯穿孔283:第二卸压腔室284:第二出口腔室288:卸压孔289:出口板的第二表面29:出口gO:间隙(a)~⑴:导电致动器的不同实施方面a0、i0、j0:悬浮板al、il、jl:外框a2、i2:支架a3:空隙【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方面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I可应用于医药生技、能源、电脑科技或是打印等工业,用以传送气体,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I由微型气体传输装置IA以及微型阀门装置IB所组合而成,其中微型气体传输装置IA至少具有进气板10、共振片11、压电致动器12、绝缘片13、导电片14等结构,其将压电致动器12对应于共振片11而设置,并使进气板10、共振片11、压电致动器12、绝缘片13、导电片14等依序堆迭设置定位,该绝缘片13及该导电片14依序设置于该压电致动器12之下,且该压电致动器12由一悬浮板120以及一压电陶瓷板121组装而成;以及微型阀门装置IB则由集气板15、阀门片16以及出口板17等依序堆迭组装而成,但不以此为限。经由此微型气体传输装置IA以及微型阀门装置IB的组装设置,以使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IA的进气板10上的至少一进气孔100进气,并通过压电致动器12的作动,而流经多个压力腔室(未图示),并向下传输,进而可使气体于微型阀门装置IB内单向流动,并将压力蓄积于与微型阀门装置IB的出口端相连的一装置(未图示)中,且当需进行泄压时,则调控微型气体传输装置IA的输出量,使气体经由微型阀门装置IB的出口板17上的连通流道170而排出,以进行泄压。请同时参阅图2A及图2B,其分别为本技术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适用于一微型气压动力装置,至少包括:?一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一流道板,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一中心孔洞,该汇流排孔对应该进气板的进气孔,且引导该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该中心孔洞;?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对应该流道板的中心孔洞;以及?一压电致动器,具有一悬浮板及一外框,该悬浮板及该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贴附一压电陶瓷板;?其中,上述的进气板、流道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且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一第一腔室,以使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该进气板的该至少一进气孔导入,经该流道板的该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该中心孔洞,再流经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洞,以进入该第一腔室内,再由该压电致动器的该至少一支架之间的一空隙向下传输,以持续推出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适用于一微型气压动力装置,至少包括: 一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 一流道板,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一中心孔洞,该汇流排孔对应该进气板的进气孔,且引导该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该中心孔洞;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对应该流道板的中心孔洞;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具有一悬浮板及一外框,该悬浮板及该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贴附一压电陶瓷板; 其中,上述的进气板、流道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且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一第一腔室,以使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该进气板的该至少一进气孔导入,经该流道板的该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该中心孔洞,再流经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洞,以进入该第一腔室内,再由该压电致动器的该至少一支架之间的一空隙向下传输,以持续推出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还包括一绝缘片及一导电片,且该绝缘片及该导电片依序设置于该压电致动器之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气板及该流道板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片由一可挠性的材质所构成,并可与该压电致动器产生共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的该悬浮板的一上表面为一阶梯面的结构,即该上表面具有一凸部,且该凸部与该外框的一上表面共平面,该凸部及该外框的该上表面与该悬浮板的该上表面及该支架的一上表面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达伟张英伦吴祥涤余荣侯陈世昌周宗柏李耀吉廖家淯
申请(专利权)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