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238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接收线圈和一个第二接收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凹陷或者logo的背部等狭小空间进行布置,并且相较于其所覆盖的面积,具备数倍的接收面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可广泛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MP3、MP4、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电脑、MP3、MP4、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轻薄化趋势的流行,内置电池的容量越来越不够用,几乎每天都需要充电,甚至需要随时充电,这使得无线充电技术颇受欢迎。无线充电技术并非新鲜事物,其通常包括一个无线充电设备和一个内置于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设备至少包括一个发送线圈,无线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接收线圈。无线充电设备与市电连接,将其转换成一定频率的电流,由发送线圈向外辐射电磁波,从而在发送线圈周围建立一个交变磁场。手机之类的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靠近无线充电设备时,其内置的接收线圈上会在上述发送线圈的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将该感应电流调整为直流电流就可以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了。类似上述的无线充电设备以及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很常见了,例如,CN102544756A中就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现有这种无线充电设备实际上属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配件,并不需要随身携带。因此,为了提高充电效率以及增加充电范围,这种无线充电设备一般不需要那么严格考虑便携性,况且由于其仅仅是一种单一功能的充电设备,内部空间足够布置很多发送线圈,这些发送线圈的布置要解决的问题不过为了增加交变磁场的覆盖范围,避免产生空白区域,因此不具备将其应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内部狭小空间下接收线圈的布置的动力。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以及无线功能的扩展,诸如Wlan、Bluetooth、GPR S、3G等功能全部集成在设备里面,各种无线功能的天线的设计以及位置的摆放,对产品的性能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天线设计为内藏式的,在较小机构空间的情况下,摆放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导致效益不足。而近来出现的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或者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类的短距离的非接触式通信技术也大受欢迎。同时,无线充电功能的加入又增加了无线充电模块的接收线圈的布置难度。因此,要将这些技术所用到的天线和线圈同时集成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中越发困难起来,因此很多厂商开始想办法将一部分天线、线圈等,例如NFC天线、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等设置到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从而不用重新设计改变设备内部各部件的位置,仅仅更换一个外壳就可以实现新的功能,大大节约了成本。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轻薄化趋势下的电子设备外壳上的空间也变得非常拥挤了。为了能够快速充电,无线充电模块的接收线圈势必需要越大越好,这会严重压缩其它天线的布置空间,因此这个矛盾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接收线圈和一个第二接收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内侧壁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一个凹坑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的logo的内侧。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均包括一个承载层和一个附着在所述承载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用于感应获得充电电流的金属电路。优选地,所述承载层由可通过激光成型获得所述金属电路的活性塑料组成。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具有填充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凸凹形状并具有一个平整面的第一承载层,所述第一承载层的平整面上形成有所述金属电路;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为平片状,所述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在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的平整面上。本技术所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凹陷或者logo的背部等狭小空间进行布置,并且相较于其所覆盖的面积,具备数倍的接收面积。【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的分解透视图;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利用激光直接成型工艺形成的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a?4c显示的是无线充电模块的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可广泛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MP3、MP4、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下面以手机为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模块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的分解透视图,其中,附图标记I表示的是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模块,附图标记2表示的是一种电子设备的外壳,例如,手机的背部外壳。为清楚起见,图中以三轴垂直坐标系作为参考,其中,z轴垂直于所述电子设备外壳,沿坐标轴z向为该电子设备外壳的外侧方向,沿坐标轴z向相反的反向为该电子设备外壳的内侧方向;y轴平行于所述电子设备外壳纵向方向,X轴平行于所述电子设备外壳横向方向。具体来说,图中所不电子设备的外壳为一种手机的背部外壳,该手机的背部外壳可以是一种金属外壳,也可以是一种塑料外壳,或者也可以是一种金属与塑料结合而成的夕卜壳。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模块I包括多个接收线圈11,图中显示出了三个接收线圈11,其中至少两个接收线圈11重叠设置于图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外壳2上。图示具体实施例中,该至少两个接收线圈11重叠设置于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外壳2的内侧壁上,一个接收线圈11设置于外壳2的外侧壁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果外壳2为金属外壳,则所述至少两个接收线圈11只有重叠设置于外壳2的外侧壁上才能发挥效能。或者如果外壳2为夹层结构,所述至少两个接收线圈11也可以重叠设置于外壳2的夹层当中。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空间有限,难以布置更大面积的接收线圈11,但是,为了追求快速充电,更大面积的接收线圈11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技术创造性的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也就是将无线充电模块I的接收线圈11重叠起来设置,使得同样的接收线圈覆盖面积下,接收线圈11可用于接收电磁信号的面积倍增,如果重叠三层或者更多层,则信号接收面积更有数倍的增加。本技术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可供利用的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形。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接收线圈1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接收线圈11为扁平的片状,所述接收线圈11包括一个承载层12和一个附着在所述承载层1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用于感应获得充电电流的金属电路13。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11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接收线圈和一个第二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模块,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接收线圈和一个第二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内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一个凹坑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重叠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的logo的内侧。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毅李展
申请(专利权)人:络派模切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弘天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