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1842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装的护套、绕包层、外导体、绝缘层、以及内导体,在外导体上开设有漏泄孔,所述漏泄孔呈矩形,且其对称轴与电缆的轴线之间构成夹角,相邻的四个或五个漏泄孔构成一组,相邻两组漏泄孔的对称轴不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四八字形”或“五八字形”结构的漏泄孔结构,通过调整矩形漏泄孔的间距,使得漏泄电缆在700~2700MHz内获得优异的指标,成对称组合排列的漏泄孔组结构优化了产品工作频段内的指标,特别是优化了耦合损耗和驻波指标,衰减指标,多孔结构抑制了高次谐振模的干扰,所以使用频段更宽,在更宽频段内具有优异的性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本技术涉及通信电缆制造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漏泄同轴电缆,是外导体不完全封闭的同轴电缆。射频信号在漏泄同轴电缆内部传输的过程中,一部分射频信号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射频信号也可以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电缆内部。因而,漏泄同轴电缆兼具射频信号传输线和收发天线之双重功能。一般应用于通信天线难以发挥作用的特定空间,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分离天线提供足够场强覆盖的特定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漏泄同轴电缆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虽然不同厂家生产的漏泄同轴电缆各有特色,但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相同,产品主要由内导体、绝缘层、带槽孔的外导体、护套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带槽孔的外导体、护套一般采用纵包、护套一步法工艺进行生产。传统的漏泄同轴电缆存在以下缺点:I槽孔位置容易扭转,甚至变形,影响射频信号的辐射,进而导致耦合损耗、驻波、衰减常数等指标变差,影响使用过程中的通信质量;2带槽孔的铜带(铝带)外导体纵包、护套同步进行,虽然对保持槽孔位置基本稳定有利,但在槽孔处护套烫伤绝缘,影响电缆衰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装的护套(1)、绕包层(6)、外导体(2)、绝缘层(3)、以及内导体(4),在外导体(2)上开设有漏泄孔(5),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孔(5)呈矩形,且其对称轴与电缆的轴线之间构成夹角,相邻的四个或五个漏泄孔(5)构成一组,相邻两组漏泄孔(5)的对称轴不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装的护套(I)、绕包层(6)、外导体(2)、绝缘层(3)、以及内导体(4),在外导体(2)上开设有漏泄孔(5),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孔(5)呈矩形,且其对称轴与电缆的轴线之间构成夹角,相邻的四个或五个漏泄孔(5)构成一组,相邻两组漏泄孔(5)的对称轴不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漏泄孔(5)为四个,漏泄孔(5)的长度Ml为15?30 mm、宽度BI为3?8 mm,漏泄孔(5)的长边对称轴与电缆轴线构成的夹角Rl为15°?35° ;相邻两个漏泄孔(5)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l、A2、A3,其中Al为15?35mm、A2为12?30mm、A3为15?35 mm,相邻两组漏泄孔(5)中最近的两个漏泄孔(5)中心点之间的距离LI为35?60 mm ;相邻两组漏泄孔(5)的中心线之间有间距H为O?4.5 mm。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保安乔恩张辉赵龙范先念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