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包括层式分流装置和层式收集装置,分流装置和收集装置都多于1层,通过收集到地表流和不同深度的表层渗流的水,进而测量面源污染物的通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势:(1)占地面积小,不改变被测目标体(例如湿地、河流、湖泊)的结构,不影响被测目标的正常运行;(2)装置轻便,机动性好,应用范围广;(3)结构简单,安装方便;(4)根据设置深度和层数能够收集测量不同深度的渗流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属于面源污染监测领域。
技术介绍
研究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是湿地、湖泊、河流等水体的面源污染调查的重点,一方面能够获得所关注对象的生态系统内污染物的迁移信息,确定面源污染物的负荷情况;另一方面连续性的通量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其环境质量状况及演变趋势,是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及研发环保技术的重要依据。另外,研究地表面源污染物的迁移通量还可以确定优先治理的污染物,还能为实现面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基础资料。进入湿地、湖泊、河流等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汇流、漫流及大气沉降等几种形式。通过汇流形式进入的水量监测相对简单,可通过测量汇流断面及流速等方法测定;通过大气沉降形式进入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对雨水收集测量,其技术方法目前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通过地表漫流及渗透方式进入湿地、湖泊、河流的污染物却不能直接测定,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为集水池法或拦截沟法,即通过设置拦截沟,在拦截沟末端设置集水池(有的采用体积巨大的收集桶),将水流收集在集水池或收集桶中。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占地面积大,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物理特征集水池属于固定设施,机动性差,不能重复利用。目前,虽有个别装置解决了地表流的收集问题,且能避免其他装置占地面积大、机动性差等缺点,但未考虑表层渗流水的收集监测问题,所以本领域中需要一种既能对面源地表径流污染物进行监测,又能对面源渗流水中污染物进行监测的装置,并且至少部分或全部地避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通量测量装置,通过收集地表流及表层渗流的水,进而对一段时间内污染物的通量进行监测。测定时间可以持续一周、一个月或更长,也可针对每次暴雨进行一次监测。本技术涉及如下的装置:1、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I),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其中层式分流装置(2)每层前端是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后端设有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由连通连接管(6)与层式收集装置(3)的进水口(7)连通;层式收集装置(3)设有进气管(10),在层式收集装置进气管(10)上每层都设有进气口(11),每层都设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优选地,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和进水口(7)连接关系相对应。连接关系相对应应理解为:处于上层的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和处于上层的进水口(7)连接,处于下层的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和处于下层的进水口(7)连接,处于同一层的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和处于同一层的进水口(7)连接。2、根据前述第I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层数相等。3、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2)每层前端的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设置一个坡度,其纵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坡度任选是10_30度。4、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处设有过滤网。5、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保持水平安置。6、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安置时,层式分流装置(2)第一层的进水口与地面齐平,第二层往下埋没在地下。7、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2)在前,层式收集装置(3)在后,且层式收集装置(3)的每层的安置高度要低于层式分流装置(3)相应层的安置高度。8、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收集装置(3)设有的进气管(10)上进气孔(11)位于每一层的顶部位置。9、根据前述第8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管(10)为直角弯管,进气方向与地面平行。10、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设置的出水管(12)的底端位于每一层的底部位置。11、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泵连接于层式收集装置(3)的出水口(8)。本技术的装置主要由层式分流装置及层式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两者中间用管连接。使用时,层式分流装置在前,层式收集装置在后。层式分流装置分为多于I层,可选2-4层,优选在每层前端都有纱网遮挡,用于防止大颗粒污染物进入装置,堵塞装置,而影响使用效果。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纱网的孔径。层式分流装置每层前端设计一个坡度,保证水流能顺利通过装置,避免出现壅水。坡度适合范围为10-30°。层式分流装置在安置时,第一层露置在地面之上,用于收集地面漫流,其余层埋置在地面之下,用于收集不同深度的地下渗流水。层式收集装置与层式分流装置对应,例如,当层式分流装置为4层时,层式收集装置也设置4层,每一层用于收集通过层式分流装置相应层的水流。可根据当地降雨量及试验监测时间等,设置不同的收集容量。层式收集装置设置出气管,出气管在每层的相应位置都开有进气孔,保证与外界大气连通。每层都设置一根出水管,出水口设置在第一层的顶部。当需要取出收集装置内集水时,可用泵或其他抽提装置例如泵连接于层式收集装置的出水口,抽取收集水,根据出水管底部的位置和抽水量可以确定收集装置中的水量。【附图说明】图1:为该技术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I)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层式分流装置(2)、层式收集装置(3)、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连接管(6)、层式收集装置进水口(7)、层式收集装置进气管(10)其上设有进气口(9),和出水管(12),其上设有出水口(8)。层式收集装置进气管(10)和出水管(12)结构见图2和3。图2:为层式收集装置的进气管(10)平面布置图。图中示出进气口(9)和进气孔(11)。图3:为层式收集装置的出水管(12)平面布置图。图中示出层式收集装置出水口⑶。图4:为层式分流装置(2)其中一层的侧视图。图中示出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具体实施方式】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如图1所示的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I),包括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两部分,所述的层式分流装置和层式收集装置各分为多于I层,例如图中显示的4层,分别承接地表径流和不同深度的地下渗流的水;层式分流装置每层后端设置一个或多个出水口,例如图中显示的每层两个(共8个)出水口(5),每层收集装置的前端有相应数目的进水口(7),层式分流装置的出水口(5)和层式收集装置的相应进水口(7)之间用连接管(6)连接(图中示例性显示一条连接),收集装置每层都有一个出水口(8)和进气口(9) ,进气管(10)每层相应位置都开有进气孔(11),进气孔位于每一层的顶部位置,可以保证收集装置内气压与大气相通,出水管(12)底端位于每一层的底部位置。该装置在使用时,分流装置在前,收集装置在后,在安装时,确保其水平安置,分流装置的前端进水口与地面齐平,收集装置每层的安放高度要低于分流装置相应层的高度,确保通过分流装置的水顺利进入收集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其中层式分流装置(2)每层前端是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后端设有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由连通连接管(6)与层式收集装置(3)的进水口(7)连通;层式收集装置(3)设有进气管(10),在层式收集装置进气管(10)上每层都设有进气口(11),每层都设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I),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其中层式分流装置(2)每层前端是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后端设有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由连通连接管(6)与层式收集装置(3)的进水口(7)连通;层式收集装置(3)设有进气管(10),在层式收集装置进气管(10)上每层都设有进气口(11),每层都设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层式分流装置(2)和层式收集装置(3)的层数相等,并且/或者其中层式分流装置出水口(5)和进水口(7)连接关系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2)每层前端的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设置一个坡度,其纵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是10-30度。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迁移通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层式分流装置进水口(4)设有过滤网。6.根据权利要求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春,李春华,孔祥龙,
申请(专利权)人:叶春,李春华,孔祥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