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5430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0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铅蓄电池,其具有电槽、中盖(5)、极板群和端极柱(4),所述端极柱(4)插入到以贯穿的方式预先埋入所述中盖(5)中的管形铅套(6)中并且所述端极柱(4)和所述管形铅套(6)焊接成一体,所述中盖(5)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端极柱(4)的上端面和所述铅套(6)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所述端极柱(4)与电极端子(7)焊接成一体,在所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所述铅套(6)与所述中盖(5)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8)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9),所述树脂层(9)在所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上述铅蓄电池能够有效避免在上述缝隙(8)处出现爬酸的现象,使得防漏液性良好,而且耐振动性和容量特性优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蓄电池
本技术涉及铅蓄电池,具体地说,涉及耐振动性和防漏液性良好、容量特性优良的铅蓄电池。
技术介绍
铅蓄电池不仅用于起动车辆的电源、照明电源和备用电源,也广泛用于主电源用途,即用作独立充放电设备用电源例如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电动铲车、电动客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滑板车、小型电动助力车、高尔夫球车、电力机车等的动力电源,太阳能用电池等电能储存装置。在这些用途中,铅蓄电池在启动时电流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车辆在道路、郊外运行,颠簸非常多,两电极端子部位受到的振动大且很频繁,所以需要考虑铅蓄电池的电极端子部位的耐振动性以及铅蓄电池的防漏液特性。与此同时,也要求减少铅蓄电池的维护保养,并且还要求铅蓄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容量。鉴于中盖、极柱和电极端子的连接部分的结构和性能大大影响着铅蓄电池的耐振动性和防漏液性等,所以对该连接部分一直在进行各种研究。日本专利特开2010-177089公开了一种铅蓄电池,其能够在不损害美观的情况下提高粘接部件的粘接强度。该铅蓄电池具有由难粘接性的聚丙烯树脂等形成的盖体,将用铅套保持极柱而成的端子部贯通设置在该盖体的外肋条内,在该端子部和外肋条之间用粘合剂填充并进行固化,其中将外肋条的内周面与设置在铅套的上端部的突出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3.0mm?5.0mm,以使得在通过粘合剂的填充和固化来进行端子封口前对外肋条的内周面实施的火焰处理或电晕放电处理能够均匀地进行,从而在不损害美观的情况下提高粘接部件的粘接强度。上述铅蓄电池的端子部的密封结构的纵剖视图已经在本申请中作为图4列举出了。中国技术CN202259476U中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端子密封结构,其包括上盖、铅衬套和与上述上盖通过螺纹来连接的底胶护圈,其中在上述上盖上设置有位于上述螺纹的外侧且高出上述上盖的上表面的环状凸台,在该凸台的顶部设置有凹槽,在该凹槽内装入O形密封圈。上述凸台比上述上盖的上表面高出1.5?2.5mm,在上述底胶护圈的相应部位也设置有凹槽。通过上述端子密封结构,能够阻挡生产过程中的酸液渗漏到螺纹连接部位。上述端子密封结构示意图已经在本申请中作为图5列举出了。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的铅蓄电池中对中盖、极柱和电极端子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的结构在受到电池振动或电池侧放时,容易被破坏,从而无法确保不发生漏液。而且这些结构还会牺牲电池的容量性能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耐振动性和防漏液性良好,并且容量特性优良的铅蓄电池。本技术通过对铅蓄电池的中盖、端极柱和电极端子的连接固定结构和铅蓄电池的密封结构进行特定设计,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S卩,本技术涉及如下内容。(I)、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电槽、中盖、极板群和端极柱,上述端极柱插入到以贯穿的方式预先埋入上述中盖中的管形铅套中并且上述端极柱和上述管形铅套焊接成一体,上述中盖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端极柱的上端面和上述铅套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上述端极柱与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在上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上述铅套与上述中盖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上述树脂层在上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2)、根据上述(I)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的上述厚度为1.5?2.5mmο(3)、根据上述(I)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是在上述端极柱与上述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之后形成的。(4)、根据上述(I)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形成在由上述平面、上述电极端子、上述缝隙和配置在上述中盖的上表面上的围挡结构体围成的空间内。(5)、根据上述(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围挡结构体的高度不低于上述树脂层的厚度。(6)、根据上述(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围挡结构体为设置在上述中盖的上表面上的肋条。(7)、根据上述(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围挡结构体由上述中盖的上表面本身的段差形成。(8)、根据上述(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围挡结构体以上述端极柱与上述中盖的上表面相交叉的部分为中心呈圆形或方形且连续或断续地分布在上述中盖的上表面上。(9)、根据上述(I)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是光固化性树脂粘合剂层、热熔融粘合剂层或环氧树脂层。(10)、根据上述(I)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是密封胶粘片。(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胶粘片包含基板和在该基板上形成的粘合剂层。(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是聚丙烯、聚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材。(13)、根据上述(1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合剂层由丙烯酸酯树脂制成。(14)、根据上述(1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和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的比例为6:1?9:1。(15)、根据上述(1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的厚度为0.8?2.7mm0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通过上述中盖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端极柱的上端面和上述铅套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在上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上述铅套与上述中盖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上述树脂层在上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由此能够有效避免在上述缝隙处出现爬酸的现象,使得防漏液性良好,而且铅蓄电池的耐振动性和容量特性优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铅蓄电池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铅蓄电池中的中盖的上表面上的围挡结构体以及树脂层配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铅蓄电池的中盖的上表面上的围挡结构体以及树脂层配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比较例F-2的铅蓄电池的示意图。图5是比较例F-3的铅蓄电池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为了简化说明,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件用同一参考符号表示。另外,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的铅蓄电池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上述铅蓄电池具有电槽、中盖、极板群和端极柱,上述端极柱插入到以贯穿的方式预先埋入上述中盖中的管形铅套中并且上述端极柱和上述管形铅套焊接成一体,上述中盖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端极柱的上端面和上述铅套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上述端极柱与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在上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上述铅套与上述中盖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上述树脂层在上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在上述铅蓄电池中,上述端极柱的一端插入到上述管形铅套中,上述端极柱的另一端与极板群的汇流排和极耳进行侧面焊接而形成焊接体,上述管形铅套通常是预先埋入到上述中盖的下表面上的容纳部中。在本技术中,通过对铅蓄电池的中盖、端极柱和电极端子的连接固定结构和铅蓄电池的密封结构进行特定设计,从而有效避免在上述缝隙处出现爬酸的现象,防漏液性良好,并且使得铅蓄电池的耐振动性和容量特性优良。上述铅蓄电池中,在上述铅套与上述中盖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电槽、中盖、极板群和端极柱,所述端极柱插入到以贯穿的方式预先埋入所述中盖中的管形铅套中并且所述端极柱和所述管形铅套焊接成一体,所述中盖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端极柱的上端面和所述铅套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所述端极柱与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在所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所述铅套与所述中盖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在所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电槽、中盖、极板群和端极柱,所述端极柱插入到以贯穿的方式预先埋入所述中盖中的管形铅套中并且所述端极柱和所述管形铅套焊接成一体,所述中盖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端极柱的上端面和所述铅套的上端面对齐成一个平面,所述端极柱与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在所述平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以覆盖在所述铅套与所述中盖之间的界面处存在的缝隙的方式形成有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在所述平面上的厚度为1.0?3.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的所述厚度为1.5?2.Smni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是在所述端极柱与所述电极端子焊接成一体之后形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形成在由所述平面、所述电极端子、所述缝隙和配置在所述中盖的上表面上的围挡结构体围成的空间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结构体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树脂层的厚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结构体为设置在所述中盖的上表面上的肋条。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宇亮孙勤超白春宇中岛孝佐佐木健浩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蓄电池沈阳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