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37101 阅读:3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6 0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排水、晾晒;第二步,打竹桩,竹桩的长度为3-4m,间距0.2-0.5m成矩阵竖向插入施工土地中,打桩的范围包括路面及路面两侧1.5m;第三步,在竖向竹桩间隙间横向铺设竹排,所述竹排为数根竹片捆绑成整片;第四步,填土、碎石:第五步,二次横向铺设竹排;然后再次填充土和碎石;第六步,经载重为15T的运输车在其上碾压一周后,再次填土、碎石,并再次进行压实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采用竹桩和竹排为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成本,而且还可以起到缓解和分散压力的作用,满足软土地基道路施工的要求,并且该施工处理方法的工程造价低,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道路施工

技术介绍
我国公路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定义是指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日本闻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因此,软土地基主要指的是: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易发生沉降的地基。目前,软土地基道路处理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1.开挖换填法: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很大时,可将路基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大的土或其它稳定性能好、无侵蚀性的材料(通常是渗水性好的砾料)称为换填或垫层法。采用开挖换填法时,需全部或局部清除现场淤泥,再用砂土等进行回填,适用于淤泥范围小,厚度小于3m的区域;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过大,则采用换填法会增加弃方与取土方量而增大工程成本。2.垫层法:适用于淤泥、冲填土等软弱地基的浅层处理,垫层厚度0.5-3m,不能用于垫层下地基持力层压缩模量〈2.5MPa的地基。3.抛石挤淤法:适用于常年积水的洼地,场地排水困难、厚度较薄,表层无硬壳,片石能沉达底部的沼泽或厚度小于3-4m的软土路段,适用于石料丰富、运距较近的地区。4.排水固结法:适用于沼泽、淤泥、水力冲填土等,排水固结法处理工期约5-6个月;其中插排水板I个月,铺膜、抽真空4个月,7-10天后可达80Kpa。5.粒料桩:适用于砂土、粉土、素填土及变形不十分严重的饱和软粘土,十字板抗剪强度大于15Kpa的地基土。6.加固土桩:常用的有粉喷桩和旋喷桩,粉喷桩软土深度不易超过15m,旋喷桩适合施工场地狭小、净空低、上部土质较硬而下部软弱的场地。7.袋袋砂井法:适用于软土层较厚、路堤较高、地基土水平位移较大的区域,该方法适合大部分软土处理,但需大量袋子及砂土。8.重锤夯实或强夯:对于孔隙较大的地基及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的软弱粘性土地基,可采用重锤夯实或强夯。它的基本原理是:土层在巨大的冲击能作用下,土中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冲击波,致使土体孔隙压缩,夯击点周围一定深度内产生裂隙良好的排水通道,使土中的孔隙水(气)顺利排出,土体迅速固结。强夯后地基承载力可得到一定的提高,压缩性可降低200%~1000%。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常常遇见的软土现状为: 1.层淤泥质土 (流塑一软塑):全场分布,主厂区平均厚度9m,其它区域9m以上,局部达到28m。该土层含水量 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渗透性差。桩基计算时不考虑侧阻力,而应考虑负摩阻力;该层不能作为任何建筑物的持力层,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2.层可塑状粘土夹稍密粉砂(可塑一硬塑):一般厚度为7?10m,少数16?18m,可为桩基提供侧摩阻力,对重要建筑不应作为桩端持力层,该层的可穿透性较好。3.层粉砂层(密实):可以作为桩端持力层,桩进入该层应有足够的深度。4.层坚硬粘性土和特密粉砂:可作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或桩端下卧层。具备上述软土场地各土层物理性质的软土,采用现有的施工方法均无法达到施工要求。该区域淤泥质土厚度达10-18m,填土、石料缺乏,运距较远,且工期要求严格。原始状态土的压缩模量约2MPa,承载力约40kpa,不具备车辆运输条件,必须进行处理才能满足15T车辆的运输要求。具体来分析,现有的几种方法中:垫层法:适用于垫层厚度0.5-3m的区域;抛石挤淤法:适用于片石能沉达底部的沼泽或厚度小于3-4m的软土路段,石料丰富的区域;袋袋砂井法:需大量袋子及砂土 ;粒料桩:适用于十字板抗剪强度大于15Kpa的地基土 ;加固土桩:适用于软土深度不易超过15m及上部土质较硬而下部软弱的场地;排水固结法:需5-6个月工期。这些常用的施工方法因现场不具备条件,造价高,工期长。除此之外,该道路为施工临建道路,施工周期为24个月左右,施工结束后将不再使用,因此,现有的施工方法都存在工程造价较高,或者无法满足工程进度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现有某些软土地基采用目前的施工方法无法达到施工要求的技术问题,从而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排水、晾晒;将待施工道路区域通过疏导自然排放至低洼区域,再用水泵抽水排至附近河流,然后,自然晾晒f 2天; 第二步,打竹桩,竹桩的长度为3-4m,间距0.2-0.5m成矩阵竖向插入施工土地中,打桩的范围包括路面及路面两侧1.5m ; 第三步,在竖向竹桩间隙间横向铺设竹排,所述竹排为数根竹片捆绑成整片; 第四步,填土、碎石:往竹桩间隙和竹排的表面填充散土和碎石,至与竖向插入竹桩的顶端平齐; 第五步,二次横向铺设竹排;然后再次填充土和碎石; 第六步,经载重为15T的运输车在其上碾压一周后,再次填土、碎石,并再次进行压实处理。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在施工待施工道路排水之前,先修建长为2000-2500m的临时进场道路。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填充碎石的尺寸为0.3-0.5m。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经第四步处理后的土地路面的土基回弹模量需达到15-20MPa,承载力大于90kpa,否则将重复步骤二、三和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采用竹桩和竹排为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成本,而且还可以起到缓解和分散压力的作用,能够满足软土地基道路施工的要求,并且该施工处理方法的工程造价低,且施工难度低,能够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相互排斥的特质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之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实施例而已。实施例1 施工现状: 1.层淤泥质土 (流塑一软塑):全场分布,主厂区平均厚度9m,其它区域9m以上,局部达到28m。该土层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渗透性差。桩基计算时不考虑侧阻力,而应考虑负摩阻力;该层不能作为任何建筑物的持力层,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2.层可塑状粘土夹稍密粉砂(可塑一硬塑):一般厚度为7?10m,少数16?18m,可为桩基提供侧摩阻力,对重要建筑不应作为桩端持力层,该层的可穿透性较好。3.层粉砂层(密实):可以作为桩端持力层,桩进入该层应有足够的深度。4.层坚硬粘性土和特密粉砂:可作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或桩端下卧层。该区域淤泥质土厚度达10-18m,填土、石料缺乏,运距较远,且工期要求严格。原始状态土的压缩模量约2MPa,承载力约40kpa,不具备车辆运输条件,必须进行处理才能满足15T车辆的运输要求。另外,由于该道路为施工临建道路,施工周期约24个月,施工结束后将不再使用,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满足工程进度,本软土地基施工道路采用就地取材的处理方法,在施工待施工道路排水之前,先修建长为2000-2500m的临时进场道路,以解决机具的进场问题。另外,由于道路下部淤泥质软土层厚,地基太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排水、晾晒;将待施工道路区域通过疏导自然排放至低洼区域,再用水泵抽水排至附近河流,然后,自然晾晒1~2天;第二步,打竹桩,竹桩的长度为3?4m,间距0.2?0.5m成矩阵竖向插入施工土地中,打桩的范围包括路面及路面两侧1.5m;第三步,在竖向竹桩间隙间横向铺设竹排,所述竹排为数根竹片捆绑成整片;第四步,填土、碎石:往竹桩间隙和竹排的表面填充散土和碎石,至与竖向插入竹桩的顶端平齐;第五步,二次横向铺设竹排;然后再次填充土和碎石;第六步,经载重为15T的运输车在其上碾压一周后,再次填土、碎石,并再次进行压实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基施工道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排水、晾晒;将待施工道路区域通过疏导自然排放至低洼区域,再用水泵抽水排至附近河流,然后,自然晾晒2天; 第二步,打竹桩,竹桩的长度为3-4m,间距0.2-0.5m成矩阵竖向插入施工土地中,打桩的范围包括路面及路面两侧1.5m ; 第三步,在竖向竹桩间隙间横向铺设竹排,所述竹排为数根竹片捆绑成整片; 第四步,填土、碎石:往竹桩间隙和竹排的表面填充散土和碎石,至与竖向插入竹桩的顶端平齐; 第五步,二次横向铺设竹排;然后再次填充土和碎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广善龙剑锋郭剑辉王静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