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2712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在所述水解酸化池、好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通过管道与排泥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效果是该排泥系统结构可适应油污水的处理系统更好更完整的运行,出水效果好,经处理的含油污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
技术介绍
MBR技术作为本次改造工程的核心工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膜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污水处理领域中,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组合的MBR工艺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具有节省用地、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随着南疆污水处理中心油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完毕并投入运行,作为其核心系统的水解酸化间的生化池内投入了部分活性污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活性污泥致毒,其活性受到抑制产生的微生物性质和类群发生改变,有些微生物(如丝状菌)的过量增长形成大量泡沫或浮渣,造成处理池内泡沫和浮渣过多,出现部分含水泡沫和浮渣外溢,对池外壁设置的配电箱及仪器仪表造成侵蚀,并造成配电系统短路及损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上浮污泥随处理水流失,不仅增加了出水的悬浮物固体量,使出水水质严重恶化。最终引起污水处理水质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排泥工艺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通过对水解酸化间内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池内的排泥系统进行改造,使得多余的污泥能及时排出,使水质达一级B标准及回用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其中: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在所述水解酸化池、好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开关的阀门,再由支管连接至主排泥管,主排泥管设有控制主管排泥开关的主阀门。本技术的效果是该排泥系统结构可适应油污水的处理系统更好更完整的运行,出水效果好,经处理的含油污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中:1、水解酸化池2、好氧池3、第一膜生物反应池4、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加以说明。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是解决南疆污水处理中心水解酸化间内生化池内污泥过多的问题。排泥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在生化池内安装排泥泵,并设置相应的配套管道和控制系统,对生化池内多余的污泥及时排出池内,使得池内污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在所述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在所述好氧池2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在所述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开关的阀门,再由支管连接至主排泥管,主排泥管设有控制主管排泥开关的主阀门,再通过主管延伸铺设至污泥干化场。所述每台排泥泵均连接有控制电源系统,在所述控制电源系统内设有控制污水浊度系统,当浊度大于200度时,通过排泥泵对池内的淤泥进行排放;当浊度小于150度时,停止排放。通过定期对污水水样的化验检测,利用化验污水悬浮物来判断污水的浊度。通过对池内淤泥的定期排放,使池内活性泥得到更好的利用。所述每台排泥泵均`连接有控制电源系统,排泥泵分别由二套电源系统控制,电源引至车间内的总电源,每套系统分别控制两侧对应的四个水池,即第一套控制一侧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第二套控制另一侧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第一套系统控制水解酸化池I和好氧池2内排泥泵的排泥,第二套系统控制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内排泥泵的排泥。同时也可以实现关闭主排泥管阀门膜池内污泥向好氧池2和水解酸化池I内回流,以及好氧池2内污泥向水解酸化池I内回流,使得污泥的回流比处于一个极佳的值,更有利于污水出水水质达标。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水解酸化间水解酸化间内有二组对称设置的生化系统,每组为四个水池,分别为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和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每个池内设置一台排泥泵,二组共需设置八台。八台排泥泵共用一根总排泥管,总排泥管连接控制系统,利用控制电源系统内设有控制污水浊度系统,对生化系统内的八台排泥泵进行自动控制,同时设置手动按钮,在池中活性污泥活性较差时,可用手动控制将此部分污泥排至室外污泥干化池。排泥泵沿每组生化系统的内墙布置,污泥出水池后,通过管道沿着两组生化池中间的操作平台进入水池操作平台,污泥管至水池操作平台西侧边缘,由架空改为埋地敷设,至水解酸化间外部,然后接至污泥干化池,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理。天津港南疆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水质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具体标准如下:表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0021 ] 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mg/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其特征是: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在所述水解酸化池、好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第二膜生物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开关的阀门,再由支管连接至主排泥管,主排泥管设有控制主管排泥开关的主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其特征是: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在所述水解酸化池、好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第二膜生物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国张天华陆晓东陈艳萍樊国华韩冰高汇若王立伟曹文郑紫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港设施管理服务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