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勘探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012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0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勘探电机,其包括:外壳,其一端设置有电机头,所述电机头的上端设置有止推滑动轴承组件,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分段设置,相邻两段定子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套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滑动轴承为环形,所述滑动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安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轴承外圈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包括:止推滑动轴承、滑板、定位销、定位环、以及半开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能够在承受较大的复合的条件下,保持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且其节约能源,工作效率较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勘探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开采的勘探电机。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采,自喷采油方法已经不适用目前油田的开发计划。抽油机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采油设备,也是石油生产中的主要耗能设备,但其效率低,能耗大。据统计,该种抽油机电能消耗约占油田开采成本的1/2,而游梁式抽油机消耗的电能约占总电能的80%。上述抽油机的运行效率低下已是普遍现象,例如,在我国平均运行效率仅为25.96%,国外平均水平也只有30.05%。节能成为有杆抽油系统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抽油机通过抽油杆将动力传递给井下深井泵,抽油杆在井下长度有几百米到上千米不等,存在严重的油杆偏磨现象,造成了杆断、杆脱、管漏等,导致抽油机井作业维护工作量居高不下,管杆报废率高。这不仅造成油井生产效率降低,还大大的增加了油田生产成本,油杆偏磨已经成为制约油田开发中后期高效稳产的重要矛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勘探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勘探电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勘探电机,其包括:外壳,其一端设置有电机头,所述电机头的上端设置有止推滑动轴承组件,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周侧,且所述转子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定子分段设置,相邻两段定子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套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滑动轴承为环形,所述滑动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安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轴承外圈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轴承内圈上形成有油槽,所述轴承外圈上开设有穿线槽和走线槽;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包括:止推滑动轴承、滑板、定位销、定位环、以及半开环,其中所述滑板位于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定位环之间,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所述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板与所述定位环相螺接,所述定位销的一端穿置于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中,所述半开环位于所述转子和定位环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勘探电机还包括定位键,所述定位键位于所述滑板与所述转子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勘探电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子两端的第一挡筒和第二挡筒,所述第一挡筒和第二挡筒分别与相应的滑动轴承过盈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另一端还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外壳相配合,所述连接头与外壳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头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尾部法兰,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尾部法兰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外壳中的转子的周侧设置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通过粘接剂与所述转子相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能够在承受较大的复合的条件下,保持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且其节约能源,工作效率较高,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的定子的分段数与采油效率的关系图,图中两条曲线分别是勘探电机在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运行时分段数与采油效率的关系曲线;图3为图1中勘探电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的止推滑动轴承组件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的滑动轴承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1中勘探电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不,本专利技术的勘探电机100包括外壳10,其一端设置有电机头11,该电机头11与外壳1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上述电机头11与一电缆12进行电性连接。上述外壳10中还安装有定子13和转子14,上述定子13位于转子14的周侧,且转子14的中心轴线与外壳10的中心轴线重合。进一步地,上述转子14的表面设置有永磁体22,优选地,永磁体22通过粘胶剂与转子14相固定,该粘胶剂可以是环氧胶。如图2、图3所示,此外,上述定子13采用分段设置的方式,且经测试实验可知,定子13的段数越多,则勘探电机100的工作效率越高。优选地,上述定子13的长度为300mm。此外,上述每段相邻的定子13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15,滑动轴承15起到支撑作用,且与电机头11位置相对应的滑动轴承15与电机头进行过盈配合。上述滑动轴承15具有较大的长径比,从而其可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进一步地,沿转子14的轴向方向,其上的永磁体22与每段定子13的总长度相等,从而实现定子13和转子14的磁场耦合。此外,上述电机头11上还开设有注油孔110,该注油孔110的一端开口与转子14相对应,利用注油孔110注入的润滑油可流至转子14上,从而润滑油可辅助转子14的转动,减小摩擦。如图4所示,由于上述勘探电机100工作时处于竖直状态,为使转子14保证旋转的稳定性,上述电机头11的上端还设置有起到定位作用的止推滑动轴承组件16,该止推滑动轴承组件16套装于上述转子14上。具体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16包括:止推滑动轴承161、滑板162、定位销163、定位环164、以及半开环165。其中,上述滑板162设置于止推滑动轴承161和定位环164之间,且滑动轴承161与滑板162进行滑动连接,滑板162同时与其上方的定位环164通过螺栓14进行固定连接。且上述滑板162通过一定位键(未标号)实现沿转子14轴向方向的定位。进一步地,上述定位销163—端穿置于止推滑动轴承161中,另一端固定于电机头11中,止推滑动轴承组件16通过定位销163实现在电机头11上的定位。其中上述半开环165包括两个半圆,两个半圆相对设置并套装于转子14上,且上述半开环165位于转子14和定位环164之间,止推滑动轴承组件16通过半开环165实现沿转子14轴向方向的定位。如图5所示,上述滑动轴承15为环形,其具体包括轴承内圈151和轴承外圈152,该轴承内圈151与轴承外圈152相配合,且二者相配合时,轴承内圈151和轴承外圈152之间的间隙在径向方向上为0.1mm?0.2mmο其中,上述轴承内圈151安装于转子14上,且保持一定间隙,轴承外圈152安装于外壳10上。进一步地,轴承内圈151上形成有若干油槽1511,优选地,该油槽1511位于轴承内圈151与转子14相对的壁面上,上述油槽1511可供在转子14上流动的润滑油通过,进而使润滑油能够在转子14上均匀分布。此外,上述轴承外圈152上还开设有穿线槽1521和走线槽1522,其中,穿线槽1521用于供定子13通过,走线槽1522则用于供地面上的动力线和控制信号线通过。配合参照图6所示,上述勘探电机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勘探电机,其包括:外壳,其一端设置有电机头,所述电机头的上端设置有止推滑动轴承组件,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周侧,且所述转子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分段设置,相邻两段定子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套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滑动轴承为环形,所述滑动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安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轴承外圈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轴承内圈上形成有油槽,所述轴承外圈上开设有穿线槽和走线槽;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包括:止推滑动轴承、滑板、定位销、定位环、以及半开环,其中所述滑板位于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定位环之间,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所述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板与所述定位环相螺接,所述定位销的一端穿置于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中,所述半开环位于所述转子和定位环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勘探电机,其包括:外壳,其一端设置有电机头,所述电机头的上端设置有止推滑动轴承组件,所述外壳中还设置有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周侧,且所述转子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重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分段设置,相邻两段定子之间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套装于所述转子上; 所述滑动轴承为环形,所述滑动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安装于所述转子上,所述轴承外圈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轴承内圈上形成有油槽,所述轴承外圈上开设有穿线槽和走线槽; 所述止推滑动轴承组件包括:止推滑动轴承、滑板、定位销、定位环、以及半开环,其中所述滑板位于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定位环之间,所述止推滑动轴承与所述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板与所述定位环相螺接,所述定位销的一端穿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吉柱潘明强王阳俊陈涛任子武林睿黄海波陈立国孙立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