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式卫生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1201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6 19:45
虹吸式卫生巾,属于卫生健康、医疗和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由上侧翼、立柱带、主吸区、主吸区粘条、柱间凹膜、上侧翼粘条、立柱、扣环腿带、囊带连接、扣钩腿带、下侧翼、抽气侧囊、虹吸管结构、吸液材料、经血进管下口、经血渗管腔、经血渗管出孔、单向出气孔、下负压腔、立柱带孔、抽气侧囊腔组成,其特征在于吸液材料上方与纤绒孔层之间的空腔为上负压腔,腔内的负压通过管间缝和经血渗管腔作用于经血进管,使之具有吸附动力;纤绒孔层、经血进孔、上负压腔、经血进管、管间缝、经血渗管和阻水层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在人腿交替运动的同时,产生虹吸力量,即可将经血更好地吸进吸液材料中。虹吸式卫生巾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虹吸式卫生巾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虹吸式卫生巾,属于卫生健康、医疗和实验室设备

技术介绍
女人月经期间,为了防止无意中流出来的经血给衣物带来的污染等不便,人们设计出了多种样式和规格的卫生巾,来解决每月经血带来的不便和尴尬。但是,公知的卫生巾在吸收速度上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月经期间经血经常从卫生巾中溢出污染大腿及周边衣物的情况广泛存在。如何将从阴道内流出来的经血快速吸收进入卫生巾内的吸液材料中,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所以专利技术一种用由人走路时双腿交替运动为卫生巾内的虹吸结构提供虹吸动力,使卫生巾具备快速吸收经血功能的虹吸式卫生巾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公知的卫生巾不能快速将从阴道内流出来的经血快速吸收进入卫生巾内的吸液材料中的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虹吸式卫生巾,该虹吸式卫生巾利用虹吸原理,将走路时双腿交替运动产生的力,通过腿带的传输,作用到纤绒孔层17、经血进孔16、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和阻水层24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使之在经血进孔16处产生阵阵吸力,将经血更加快速地被吸收进吸液材料中,从而达到快速吸收经血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虹吸式卫生巾由上侧翼1、立柱带2、主吸区3、主吸区粘条4、柱间凹膜5、上侧翼粘条6、立柱7、腿带扣环8、扣环托9、扣环腿带10、囊带连接11、扣钩腿带12、腿带扣钩13、下侧翼14、抽气侧囊15、经血进孔16、纤绒孔层17、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吸液材料22、经血进管下口 23、阻水层24、经血渗管腔25、经血渗管出孔26、单向出气孔27、下负压腔28、立柱带孔29、抽气侧囊腔30组成,其特征在于吸液材料22上方与纤绒孔层17之间的空腔为上负压腔18,上负压腔18内分布有经血进管19,腔内的负压可在经血进管19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管间缝20和经血渗管腔25作用于经血进管19,使之具有吸附动力;经血进管19的直径为0.5-0.8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渗管21的直径为0.8-1.2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进管19可插入经血渗管21中,两管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管间缝20,纤绒孔层17、经血进孔16、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和阻水层24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在人腿交替运动的同时,产生虹吸力量,SP可将经血更好地吸进吸液材料22中。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为:抽气侧囊15是虹吸式卫生巾中后部两侧的半圆形囊状突起,长度为5-10厘米,基部上层连接在立柱带2的侧翼压纹上,下层连接在下负压腔28下壁的外侧缘,端部游离,被囊带连接11所固定。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为:囊带连接11在每侧都有两条腿带,分别称为扣环腿带10和扣钩腿带12 ;扣环腿带10末端有圆环形的不锈钢质的腿带扣环8,腿带扣环8下面衬有棉纤维质的扣环托9,以减少不锈钢给人腿带来的不适感觉;扣钩腿带12的末端有一个不锈钢质的腿带扣钩13,使用时,腿带从抽气侧囊15末端的囊带连接11发出,绕过大腿后,腿带扣钩13和腿带扣环8扣在一起,即可发挥在人行走时带动抽气侧囊15和下负压腔28壁的变化,使得上负压腔18、下负压腔28和抽气侧囊腔30内的气体从单向出气孔27排出,进一步增加上负压腔18内的负压;所以下负压腔28壁、抽气侧囊15和腿带是人在走动时产生的动力传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为:负压腔内的负压从单向出气孔27处开始产生,经下负压腔28和立柱带孔29进入上负压腔18,然后由管间缝20进入经血渗管腔25,造成经血渗管腔25内压力的减小,进一步带动经血进管下口 23内的气压降低,最后为经血进管19提供一种向内的吸力,将阴道内流出来的经血由位于纤绒孔层17的经血进孔16被吸进经血进管19,依次通过经血进管下口 23、经血渗管腔25和位于经血渗管21下部的经血渗管出孔26到达吸液材料22 ;因为经血渗管21下端和吸液材料22的下方被阻水层24所阻隔,在保证经血从经血渗管出孔26到达吸液材料22的同时,还防止经血不会进入下负压腔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虹吸式卫生巾利用虹吸原理,将走路时双腿交替运动产生的力,通过腿带的传输,作用到纤绒孔层17、经血进孔16、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和阻水层24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使之在经血进孔16处产生阵阵吸力,将经血更加快速地被吸收进吸液材料中,从而达到快速吸收经血的目的。虹吸式卫生巾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虹`吸式卫生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虹吸式卫生巾的经血进孔处显示虹吸管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虹吸式卫生巾的过抽气侧囊和经血进孔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侧翼,2.立柱带,3.主吸区,4.主吸区粘条,5.柱间凹膜,6.上侧翼粘条,7.立柱,8.腿带扣环,9.扣环托,10.扣环腿带,11.囊带连接,12.扣钩腿带,13.腿带扣钩,14.下侧翼,15.抽气侧囊,16.经血进孔,17.纤绒孔层,18.上负压腔,19.经血进管,20.管间缝,21.经血渗管,22.吸液材料,23.经血进管下口,24.阻水层,25.经血渗管腔,26.经血渗管出孔,27.单向出气孔,28.下负压腔,29.立柱带孔,30.抽气侧囊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 虹吸式卫生巾由上侧翼1、立柱带2、主吸区3、主吸区粘条4、柱间凹膜5、上侧翼粘条6、立柱7、腿带扣环8、扣环托9、扣环腿带10、囊带连接11、扣钩腿带12、腿带扣钩13、下侧翼14、抽气侧囊15、经血进孔16、纤绒孔层17、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吸液材料22、经血进管下口 23、阻水层24、经血渗管腔25、经血渗管出孔26、单向出气孔27、下负压腔28、立柱带孔29、抽气侧囊腔30组成,其特征在于吸液材料22上方与纤绒孔层17之间的空腔为上负压腔18,上负压腔18内分布有经血进管19,腔内的负压可在经血进管19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管间缝20和经血渗管腔25作用于经血进管19,使之具有吸附动力;经血进管19的直径为0.5-0.8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渗管21的直径为0.8-1.2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进管19可插入经血渗管21中,两管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管间缝20,纤绒孔层17、经血进孔16、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和阻水层24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在人腿交替运动的同时,产生虹吸力量,SP可将经血更好地吸进吸液材料22中。所述的上侧翼I位于立柱带2的两侧向外的扇形突起,前后长10-15厘米,最外缘距离立柱带2最长为5厘米,厚度为1-2毫米,结构为上下两层结构,下层为厚度为0.1-0.2毫米的防水膜,如塑料膜、PE膜公知卫生巾所用的防水膜等,优选PE膜,膜的外表面中央设置有一块可以揭开的上侧翼粘条6 ;上层为厚度为0.1-0.2毫米的市售的无纺布,其作用是固定虹吸式卫生巾前部以及为从主吸区3中溢出来的经血提供一种缓冲,防止经血污染阴部。所述的抽气侧囊15是虹吸式卫生巾中后部两侧的半圆形囊状突起,长度为5-10厘米,基部上层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虹吸式卫生巾,由上侧翼(1)、立柱带(2)、主吸区(3)、主吸区粘条(4)、柱间凹膜(5)、上侧翼粘条(6)、立柱(7)、腿带扣环(8)、扣环托(9)、扣环腿带(10)、囊带连接(11)、扣钩腿带(12)、腿带扣钩(13)、下侧翼(14)、抽气侧囊(15)、经血进孔(16)、纤绒孔层(17)、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吸液材料(22)、经血进管下口(23)、阻水层(24)、经血渗管腔(25)、经血渗管出孔(26)、单向出气孔(27)、下负压腔(28)、立柱带孔(29)、抽气侧囊腔(30)组成,其特征在于吸液材料(22)上方与纤绒孔层(17)之间的空腔为上负压腔(18),上负压腔(18)内分布有经血进管(19),腔内的负压可在经血进管(19)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管间缝(20)和经血渗管腔(25)作用于经血进管(19),使之具有吸附动力;经血进管(19)的直径为0.5?0.8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渗管(21)的直径为0.8?1.2厘米、长度为1?1.5厘米,经血进管(19)可插入经血渗管(21)中,两管之间形成的缝隙即为管间缝(20),纤绒孔层(17)、经血进孔(16)、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和阻水层(24)共同形成虹吸管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虹吸式卫生巾,由上侧翼(I)、立柱带(2)、主吸区(3)、主吸区粘条(4)、柱间凹膜(5)、上侧翼粘条(6)、立柱(7)、腿带扣环(8)、扣环托(9)、扣环腿带(10)、囊带连接(11)、扣钩腿带(12)、腿带扣钩(13)、下侧翼(14)、抽气侧囊(15)、经血进孔(16)、纤绒孔层(17)、上负压腔(18)、经血进管(19)、管间缝(20)、经血渗管(21)、吸液材料(22)、经血进管下口(23)、阻水层(24)、经血渗管腔(25)、经血渗管出孔(26)、单向出气孔(27)、下负压腔(28)、立柱带孔(29)、抽气侧囊腔(30)组成,其特征在于吸液材料(22)上方与纤绒孔层(17)之间的空腔为上负压腔(18),上负压腔(18)内分布有经血进管(19),腔内的负压可在经血进管(19)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管间缝(20)和经血渗管腔(25)作用于经血进管(19),使之具有吸附动力;经血进管(19)的直径为0.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桂林程波谢天正裴玉娇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