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载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10438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2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驱动马达、电流控制电路、括继电器、电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包括对称的用于控制马达正转切断的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马达反转切断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驱动马达还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还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半导体三极管来监测回路电流,这样响应速度可大幅度提高,可以控制在0.5s内响应,实现了切断电流和切断时间的一致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载保护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折叠镜的控制装置,特别是公开一种过载保护器。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折叠后视镜的使用越来越多,而目前大多由马达来驱动,后视镜在折叠过程中,到达终点时马达将会卡死,马达卡死堵转将会使电流急剧上升,如果此时不将电路切断,将会导致一下后果:1)马达发热损坏;2)导线长时间大电流通过,容易引起燃烧。目前很多厂商采用了自恢复保险丝监测电流来控制回路切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自恢复保险丝容易受环境问题影响,切断电流和切断时间都无法保证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受环境温度影响小、响应速度快、能使切断电流和切断时间保持一致性的过载保护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驱动马达、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继电器、电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包括对称的用于控制马达正转切断的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马达反转切断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驱动马达还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还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1、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第一二极管Dl ;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驱动马达、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发射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负极V-;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压负极V-,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正极V+ ;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后并且通过第七电阻R7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电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电容C5、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 ;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并且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第^ 电阻Rll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第^ 电阻Rll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第二控制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相连后一并与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1、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第一二极管Dl ;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驱动马达、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发射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负极V-;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压负极V-,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正极V+ ;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后并且通过第七电阻R7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电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电容C5、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 ;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并且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第^ 电阻Rll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所述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第^ 电阻RlI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第二控制电路的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相连后一并与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电压正极V+、电压负极V-之间并联有第七电容C7、压敏电阻ZNR1,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双向稳压管D3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分成对称的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分别控制马达正转切断和马达反转切断,并通过电流保护电路对电流进行采样,采用半导体三极管来监测回路电流,这样响应速度可大幅度提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驱动马达、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继电器、电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包括对称的用于控制马达正转切断的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马达反转切断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驱动马达还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还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驱动马达、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继电器、电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包括对称的用于控制马达正转切断的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马达反转切断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驱动马达还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还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1、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第一二极管Dl ;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所述驱动马达、第一半导体三极管Ql的发射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负极V-;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第二半导体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压负极V-,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第三半导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正极V+ ;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半导体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后并且通过第七电阻R7分别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驱动马达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电容C5、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 ;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压正极V+,并且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第^ 电阻Rll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第五半导体三极管Q5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第^ 电阻Rll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第二控制电路、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建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圣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