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0920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2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文氏桥振荡电路、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和加热元件,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实现目标加热元件温度的精确控制,且误差相对较小,无须专门温度控制芯片或单片机参与控制,电路形式简单,且目标加热元件温度参数调节方便,成本较低,可实现模块化,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有很好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温度控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使温度控制电路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温度控制电路主要有温度检测部分,控制部分和加热装置这三部分组成,传统方案中控制部分主要由单片机或专门的温度控制芯片来完成。用专用的温控芯片,价格相对较贵,且器件偏门。而利用单片机来实现温度控制,若专门安排一个单片机来实现温度控制,成本较高;若系统其它部分和温度控制占用了同一个单片机,温控电路就需要占用有限的I/o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使整个系统可用资源减少,同时增加软件复杂度。特别是在一些不需要太高精度的场合,用单片机或专用温控芯片进行温度控制就显得不太合适,性价比不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无须单片机也能实现目标温度精确控制、电路形式简单、成本低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文氏桥振荡电路、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和加热元件,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热敏电阻为NTC热敏电阻。作为改进,所述文氏桥振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五电阻、第八电容、第一电容、第六电容、第十电容、第二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九电容、第七电容、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运算放大器和可调电阻,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后与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十电容后接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均接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后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第九电容后接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接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可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可调电阻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的可调端也与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再改进,所述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十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其中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正电源端,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负电源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运算放大器的正电源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运算放大器的负电源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再改进,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电感的第一端,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再改进,本技术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还包括温度检测反馈电路,该温度检测反馈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场效应管,其中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的栅极与热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的漏极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再改进,本技术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还包括限幅电路,该限幅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其中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实现目标加热元件温度的精确控制,且误差相对较小,无须专门温度控制芯片或单片机参与控制,电路形式简单,且目标加热元件温度参数调节方便,成本较低,可实现模块化,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有很好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路整体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包括热敏电阻、文氏桥振荡电路、互补对称功放电路、限幅电路、温度检测反馈电路和加热元件,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温度检测反馈电路的输入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温度检测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连接,限幅电路的一端接地,限幅电路的另一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连接。热敏电阻用NTC热敏电阻RT,起温度检测的作用,同时实现对温度的反馈控制,控制文氏桥振荡电路的振幅大小,从而改变对电热丝R15加热信号的大小,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互补对称功放起放大功率的作用,以保证有足够功率对电热丝加热。具体电路原理为:所述文氏桥振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五电阻R5、第八电容C8、第一电容Cl、第六电容C6、第十电容C10、第二电阻R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九电容C9、第七电容C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运算放大器Ul和可调电阻R3,其中热敏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C6后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电容ClO后接地;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均接地,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l后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CS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S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后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第九电容C9后接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可调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可调电阻R3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R3的可调端也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该电路中,频率由第五电阻R5和第八电容CS决定,第七电容C7起相位补偿作用,提高系统稳定性。可调电阻R3为可调电阻,用于配合NTC调节起振范围,使电路参数可调,以适应不同的温度要求,增加电路的通用性。所述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十电阻R10、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其中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的正电源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文氏桥振荡电路、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和加热元件,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文氏桥振荡电路、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和加热元件,其中,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与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互补对称功放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加热元件的第二端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电阻为NTC热敏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桥振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五电阻(R5)、第八电容(C8)、第一电容(Cl)、第六电容(C6)、第十电容(CIO)、第二电阻(R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九电容(C9)、第七电容(C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运算放大器(Ul)和可调电阻(R3),其中热敏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C6)后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电容(ClO)后接地;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均接地,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l)后与外接稳压电源VCC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CS)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S)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后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第九电容(C9)后接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运算放大器(Ul)的输出端;可调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可调电阻(R3)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R3)的可调端也与运算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十电阻(RlO)、第一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杨峰夏旭鹏韦冬青连锦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振东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